做為媽媽千萬不要對孩子做這三件事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都十分期許的事,因此,在對孩子教育這件事情上,有些家長自詡親媽,便覺得自己所做只要是「為你好」,即便偶爾「出格」,也不是一件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分析,之所以西方國家的兒童獨立性更強,跟願意對父母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有時候看起來更像朋友),是因為他們在心理需求上同父母有「對等關係」,這種「對等關係」與中國父母所表現出的「持強凌弱」的觀念正好相反:它是在「互相需要」的心理基礎之上才能產生。
換句話說,西方在家庭育兒方面所表現出的更像朋友一樣的「親子關係」,實則是父母不強加自己的「意志」給孩子而換取到的結果。中國父母雖然羨慕這種無話不談的「母/父子關係」,但卻極難維繫產生這種「親子共鳴」的心理元素。因為他們常會做這三件事情讓孩子感到「你強他弱」,而非心理平等。
一、沖孩子發「成人脾氣」,儘管知道他們無力反駁
孩子同孩子之間的生氣,與大人同孩子之間的生氣截然不同。前者對於孩子而言沒有心理壓力,「我」可以自主選擇反擊、 壓抑、還是釋放(多半是反擊,這也是小孩子之間在玩耍時很容易產生摩擦的原因)。而後者毫無疑問,只能選擇壓抑,因為大人對於他們而言是強大的,是有主宰他們「命運」的力量的。所以,當他們在你面前顯得「小心翼翼」時,不要忙著開心,其實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在他心裡和你「不是很親」。
二、以「主宰似的口吻」給出意見,明知他們會深信不疑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怎麼這麼笨啊,都教你好幾遍了」、「你這樣做是不對的」,類似這種主宰似的口吻,是不少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這種大量的負面暗示,會讓孩子否定自己,產生「我弱」的潛意識。而他們自己又知道作為大人的你,不欣賞他們的這種「弱」,為了儘可能得到父母的認可,他們會開始試圖掩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者意圖,久而久之,隔閡也由此產生。
三、用「成人經驗」壓縮原由限制孩子,不關心他們是不是「懂」
「那裡太臟,你不能去玩」、「老老實實在家呆著唄,別亂跑」,類似這樣給出簡短「理由」限制孩子一些行為,是大人經常做的事情。其實這裡有一個辨識誤區,「臟,不能玩」和「臟,不能玩,玩後會有什麼後果」其實是有本質區別。很顯然,前者是因為大人根據「過往經驗」,知道這種「強玩」會引來什麼樣的後果,故而省略,但是缺乏生活經驗的孩子並不知道。面對這種要求,孩子大多也會遵從吩咐,但心裡往往卻存有反逆心理,這也正是很多事情,雖然你明面給予過「絕對不許」的表態,但孩子私下依舊還會偷偷嘗試的原因。無疑,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多了,孩子內心疏遠你,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孩子都是媽媽的心頭寶,但要想做到真正的「親密無間」,以上三種行為千萬別做。
點擊展開全文
※孩子出現這些舉動,說明孩子心理有問題
※怎樣才算帶孩子真正出去旅遊
※把兒子放在爺爺家,卻出現這樣的情況
TAG:少女育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