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自主學習談教育公平

從自主學習談教育公平

教師節到了,讓我們一起談談教育創新。不論是老師、家長、學生還是畢業剛進社會,我們都渴望尋找到更好的教育和學習的方法。今天我們邀請到韋亮老師,他曾發起一個名為「站在巨人的肩上」的教育項目,採用基於項目的課程,來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利用在線資源降低成本普及到社區。

點擊《是時候讓你的孩子學編程了:讓他從「會讀書」到「會來事兒」》,了解更多關於韋亮老師的故事。想知道創新課程如何提高學習自主性、為緩解教育資源不平等提供解決途徑?請看下文。

素質教育和教育公平一直以來倍受各界重視!

前者,在應試教育下,孩子們在真實場景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幾乎被學校教育忽視,相關的課程完全被邊緣化。這些年來,情況不僅沒有改善,反而因名校的自主招生而變本加厲了;

後者,因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話題,使得教育資源不公平為全社會所關切。和前者的境況相反,如果善於在線課程資源(低成本)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教育資源不公平的問題。

作為曾經的物理教師,也作為一名家長,我一直想為孩子們尋找更好的學習方法和資源,在這個時代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在2013年,我和幾位同事共同發起了一個名為「站在巨人的肩上」的教育項目,希望通過開設諸如《未來工程師》、《機器人編程》、《遊戲編程》以及《3D建模&列印》等基於項目的課程來訓練孩子們在「真實」場景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作為核心目標。

我們不僅在學校開設這些選修課,而且也面向社區(通過青浦圖書館),給上海青浦區的青少年免費開設這些課程。受到社區家長們和教育局領導的一致好評。

但是通過幾年的實踐,發現問題遠比自己想像的要複雜。

首先,這些「炫酷」課程雖然能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但大部分孩子並不能長久地堅持下去。其次,而如何結合在線課程資源進行自主學習也不為大多數家長所了解。

「不能長久地堅持下去」的不論是某門課程還是主動進取的學習習慣,都導致孩子不能走上自主學習之路。

// 孩子們為什麼難以自主學習?//

以刷題和考試為主要手段和內容的應試教育當然是首要原因,它榨乾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

但在現實中:近年來,作為家長的我們卻對應試教育進行了主動升級!因為名牌高中自主招生引發的小升初大戰愈演愈烈,戰火甚至蔓延到幼兒園升小學。其邏輯甚至事實就是:不能入讀名牌初中就難以進入名牌高中(近80%的自招比例,還特看重奧數之類的證書),那也就和名牌大學無緣了。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我們給孩子另外報了一堆輔導班。

可問題是,盲目增加課外補習量,真的有用嗎?

其實,孩子們硬著頭皮提前學到的一些書本知識,先發優勢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但孩子卻因此錯過了成長階段,沒能在自身興趣潛能上進行更多的探索。

另外,像智商、性格和興趣等都是天生的,後天環境對其影響非常有限,這可是當今科學界的共識。最可怕的是,被榨乾了好奇心和學習熱情的孩子們產生了深深的厭學情緒。

另一個讓孩子們不能跨上自主學習之鏈的原因,可能是我們的某些觀念:認為,學習可以「寓教於樂」

寓教於樂,可能也就在淺嘗輒止的入門階段成立。但凡你想進階,就需要艱苦的長時間的專業的刻意練習(著名的一萬小時理論)。

圖片來源:網路

抵制應試教育和宣傳刻意練習其實並不矛盾,關鍵就看:是被動灌輸,還是自主學習。差別在於這是不是你主動追求的,是不是提升了你的天賦能力。

// 如何才能讓孩子走上自主學習之路? //

遵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從孩子感興趣的課程項目開始,遵循學習的「套路」,就有可能讓孩子走向自主學習之路。

這一過程中,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可以說,東西方,從教育界到非教育界都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近年來有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以下結合我自己的教育實踐分享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案例。

我們需要創造一個環境(某些課程),讓孩子有機會在一個「真實的」場景中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不僅僅這個過程要有及時反饋的特性,而且還得讓孩子有「顯擺」(獎賞)的機會。遊戲不就是靠這一套機制讓孩子們廢寢忘食的嗎!

站在學校的角度,我覺得可以通過STEA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s和 Math)類基於項目的課程(這個差不多就是大家常說的「創客課程」),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讓孩子跨上自主學習的鏈條。

STEAM類基於項目的課程滿足及時反饋的機制,項目作品特別能帶來成就感,很好地調動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

圖片來源:網路

你可能會關心,有哪些STEAM類課程?

是的,現在火遍全國的青少年機器人課程就是典型的STEAM課程。但是,實際範圍要大得多,特別是顯得有點高冷的(需要專業實驗室)生物科技類課程等等。

從2013年初開啟「站在巨人的肩上」項目以來,我們團隊面向社區和學校開設了多門STEAM類課程。下圖,是2016學年我們團隊在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開設的系列課程。

你可能會問,為何STEAM類課程能那麼激發孩子們?

圖片來源:網路

你得承認,如上圖,像美國Tinkering School里開設的這些開放性的還能讓孩子們自己選題的課程(造船、造橋甚至造過山車的系列課程)極具有吸引力。雖然難度不低,但當孩子們想到能造出那個超酷的東西,想到還能在眾人目前展示他們造出來的作品的時候,他們就會有無盡的熱情。

當然像美國Tinkering School里開設的這一類價格不菲而且又沒有什麼「成果」(證書)的創客課程,目前在中國還很難被家長和學校管理人員接受。

但是,成本相對低廉的機器人編程、遊戲編程和3D列印等課程有同樣一課難求的魅力,甚至有比木工課更容易促成深度學習的優勢。

復旦五浦匯的學生在上《世界是如何運行的—通過Arduino認識世界》課程

那麼如何讓孩子在某門課程上激發出來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長久保持下去,甚至遷移到其他學科上呢?

// 如何讓然後還有然後? //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所有這些STEAM類課程,孩子們在嘗試一些入門項目之後,很快會發現自己遇到了瓶頸,不跟進學習一些理論知識是不能繼續的。

我們的做法是,在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不論是Arduino課程還是Python課程,都要求所有的學生必須同步選修中國大學MOOC上對應的C語言編程和Python編程課程。

這就要求,要把課程設置成有高低階之分的,要把線下的實踐項目課程和在線的理論課程很好地同步起來。

當編程能力大幅提高之後,不論是機器人編程還是遊戲編程,孩子們會發現一片更廣闊的天地在等著他/她,也就有動力去學習更多理論知識。我們把這一過程稱為「上鏈」。

因為高通過率,中國大學MOOC給復旦五浦匯通過的學生集體贈書

為什麼我們要求孩子們選修MOOC課程?因為,堅持比能力更重要

我們之所以採用線上和線下混合課堂形式開設STEAM課程,不僅僅是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更是為了鍛鍊出堅毅的品質,讓然後還有然後。

通過一門MOOC課程比一般人想像的要難(MOOC通過率低於10%)。其原因,基本上是堅持不下來,而不是課程本身很難。

TED演講者Angela Lee Duckworth覺得堅毅(Grit)比智商(IQ)更重要,更能預示一個人未來的成就。一個人能持久專一的做一件事,就是堅毅。

圖片來源:ted.com

正因為如此,哪怕是在開設Mindstorms EV3和Scratch之類的沒有對應的MOOC課程的課程時,我們也會指定一本比較專業的參考書。在一學年的時間裡,通過課程項目實踐的要求獨自啃完一本參考書也同樣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可以想像,這樣的孩子也會把這一過程中獲得的信心、能力和堅毅用在別的他/她感興趣的事情上,他/她上鏈了。

在線課程乃至在線學校近年來噴涌而出,呈現的課程不僅量大、質優而且還價廉,已成為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即便如此,今天人們依然認為實體學校不會消失,哪怕是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使人不禁發問,學校到底有什麼用?

事實也許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恐怕就是提供強迫。

如果能從孩子的愛好或天賦出發,加上適當的「強迫」和資源,讓孩子「上鏈」是有可能的。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蓋茨基金會 的精彩文章:

TAG:蓋茨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