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授的文章,這些都沒有告訴你

教授的文章,這些都沒有告訴你

這兩天被朋友圈裡的一篇號稱社科院老教授,因外孫國內求學不得,最後轉戰的國外的親筆文章所刷屏。

雖然非常像一篇移民軟文,但既然被大家關注,多多少少戳痛了諸多家長的心。因為我有著坎坷的求學之路,以及數年的教師經驗,同時也正在籌備自己孩子的未來之路。

讀完這篇文章,有幾個問題馬上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一、教育的目的為何?二、什麼是優秀?三、換了環境,真能改變?

一、教育的目的為何?

教育大師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

在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第8課,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位先生在海邊散步,注意到沙灘的淺水窪里,有許多被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被困的小魚儘管近在海邊,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用不了多久,小魚就會幹涸而死。

突然他發現前面有個小男孩,不停地從淺水窪里撿起小魚,並用力把他們扔回大海。男士忍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窪里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應該讓學生擁有「這條魚在乎」的美麗心境。可是除了將文章選入教材的老師外,有誰真正的懂呢?有多少老師、家長能向懵懂的孩子講清楚這種心境?最後,更多的淪為寫漢字、注拼音,以及閱讀理解。然後呢?

當下,全國乃至全球的高等學府,都在將學生們往「精緻的利己主義」道路上培養,最終孕育了淡漠的世界:

老師對幼升小的孩子回答不出唐宋八大家是誰而嗤之以鼻;全社會論辯該不該扶老人;情緒失控者開車碾壓或開槍掃射學校里的孩子、繁忙街道上的路人,以及那些數以萬計的高知識分子、科學家在地下或高度機密的實驗室,從事不為人知的實驗……

沒有方向的教育,培養了太多太多「高學歷的野蠻人」。

其實,我覺得泰戈爾的一句話,此時此刻很應景:「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教育不是讓我們久居「黃金屋」,而是為了讓我們懷揣良知,接觸更多的煙火氣。

二、什麼是優秀?

在上海,面試進入著名民辦小學,考入著名民辦初中,再考入著名公立高中,最後進入國內頂級名校+海外常青藤,這就是優秀的孩子——俗稱「牛蛙」,父母呢,也是成功的父母。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優秀的路上,為了儘可能擺脫階層固化,為了不讓孩子和自己一樣辛苦,所以從出生就開始「富養」——

用最好的育嬰用品,請最好的月嫂,上最好的早教,各種興趣班輔導班,參加各類海外遊學夏令營。對於部分家長來說,只要對孩子好,錢不是問題。

當然,在輸入大劑量的營養後,孩子自然會比同齡孩子跑得更快更遠,不過這種快,遠是「揠苗助長」式的。

朋友圈裡,一名全班考試第一名,奧數、圍棋、輪滑成績也很棒的十歲小朋友,可以脫口而出「我爸媽太窮,不配有我這麼好的兒子!」雖說童言無忌,但我猜孩子父母聽到後,心已拔涼。

這樣的孩子優秀嗎?優秀,非常優秀!在家人眼中,在老師同學眼中,在鄰居親戚眼中,在朋友圈裡都非常優秀!對於孩子來說,我已經按照你們大人的願望和要求去做,並做的很好,我沒有錯!

那究竟錯在哪裡?錯在優秀的評價標準!

在大多數人眼中,在未上學之前,聰明乖巧就是優秀;上學後,成績優異就是優秀;畢業後,進入名企,早點成家立業就是優秀。這些都是別人眼中的優秀!

究竟何為優秀?

這就回到了人生的價值:自我價值以及社會價值的層面。

馬克思曾說過,人的價值是通過自己勞動和努力,生存下來並滿足個人在尊嚴、自信、人格和知識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然而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再大也沒有用,因為人的自我價值不轉化為社會價值的話,就得不到社會認可,也就沒有任何意義。

那該如何實現社會價值?那就要通過個人的「創造性勞動,為他人、為社會的物質和精神需要作出的貢獻。

人對社會對貢獻越大,對社會進步的推動越大,他的社會價值就越大。

也就是說,優秀不是對個人價值的評價,而是看其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孩子成績再好,不能常懷感恩,不能融入集體,不能對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力量,得不到社會的認可,何談優秀?

三、 上了枝,一定當得了鳳?

教授的外孫最後選擇了移民。這究竟是逃避還是捷徑?

先將異域文化以及語言差異放在一邊,我們聊聊更深層的思想。

當代的我們,物質上已部分地擺脫農耕社會,但思想上,依舊有待改觀——資源匱乏,要獲得更多利益必須靠搶!

既然要搶,那一定要邊搶邊看鄰居家搶了多少。人家多,一邊心裡暗笑一邊尋找搶的更多的鄰居,比人家搶少了,要更拚命。

因此舉全家之力,來培養孩子,讓孩子搶的更多,當然,我們認為我們一切舉動都是出於愛或教育孩子。讓孩子搶回來奧數、鋼琴、舞蹈等等比賽的獎盃,可是孩子呢,需要的、喜歡的真是這些嗎?

GIF/1K

尤記得讀書時期,班裡兩個同學有音樂特長,男生二胡十級,女生鋼琴十級。得知男生這麼牛掰,我就跑過去找男生,讓他給我們來倆小曲,被他婉拒了。

男生後來告訴我,他在考上大學後,就基本上沒有拉過二胡了。在他心裡,學二胡完全是被爸媽逼著的,考級然後升學加分。完成最終目標後——考上大學,就可以放棄了。

而女生對鋼琴則達到痴迷的地步,有空的時候就跟音樂學院的人一起排練,甚至連畢業論文研究方向都是圍繞著音樂。畢業時,還開了個人音樂會。

上面這兩個例子,在身邊隨處可見。家長們在急躁的功利心影響下,必然會忽視一些重要的問題:是不是孩子喜歡的?孩子們真正需要什麼?

在沒有想明白這些問題之前,無論是帶孩子去西班牙、美國還是月球,都沒有用。

美國電影《阿基拉和拼字大賽》中,講述主人翁阿基拉從問題少年,到全國的拼字遊戲冠軍的路程。

在全國決賽時,與她同台競爭的是一名華裔的孩子——邱迪倫。決賽前的晚上,阿基拉和夥伴們一起喝雪碧聊天,邱迪倫在父親的陪同下苦逼地背著單詞。

劇中,邱迪倫的爸爸多次大聲訓斥他:「如果這次輸了,就只能當一輩子的第二名「,而在拿過三屆州冠軍、兩屆全國亞軍的迪倫心裡,對他父親的評價則是「他什麼都沒贏過」,未曾真正感恩過父親的辛勤付出。

阿基拉最後一輪上台前對她教練(拉勒比博士)說「沒有你,我就沒有今天」。的確,正是這個亦師亦父般的老師,沒有讓阿基拉畏懼自己的天賦,更沒有讓她成為記憶機器人,而是讓她正視自己並愛上上帝賦予的天賦。

我們的社會擁有太多迪倫的父親,將自己的心愿強加在孩子身上,缺乏對孩子的深度了解,並希望完全控制孩子。

而缺的是像拉勒比這樣的,發現並挖掘孩子潛力的家長。只要家長的教育思想沒有與時俱進,再移民到哪都是沒有用的。上了再高的枝,也不一定能當的了鳳凰。

孩子無論是窮養還是富養,其實區別並不是非常大(除非是特別富和特別窮),一個孩子的未來,更多的是受孩子爸媽,對待教育的看法,對待優秀的評價等理念、以及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

所以,在面對孩子教育問題上,先自我反思,自己是如何認識教育的。等想好了,再移民也來得及。

孩子是未來,但不是你的,未來,你是你,他是他。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本站所載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十二星座的回頭草與毒藥——誰是最愛吃回頭草的星座?
牛仔褲大改造!學會就是賺到!
Jony J——別人唱的是rap,而他唱的是詩
這倆戲精滿足了我對愛情的所有想像
愛情誠可貴,偷情價更高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