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課啦!語文特級教師:「君子不器」,才能贏得未來
人工智慧時代已經到來,當今社會更需要複合型、創意型人才和有德之人,今日的莘莘學子當博學多識、通觀全局、胸懷天下,不拘泥於一技之長,不墨守成規、不只關注眼前。唯有如此,才會成己達人,贏得未來。
2500年前孔子「君子不器」的智慧,將開啟青少年的未來之門。9日晚舉行的2017年第七場「特級教師開課啦」講座上,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語文特級教師譚軼斌強調,通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挖掘潛能,滿足興趣,讓他們擁抱變革,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創造自己喜歡的事業,找到工作背後的意義。
在2015、2016年成功舉辦12場「特級教師開課啦」公益講座的基礎上,今年市教委、解放日報、上海圖書館再次聯手推出7場系列公益講座,由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和上海教育新聞宣傳中心承辦。
譚軼斌說,曾經我們把孩子比作一張「白紙」,但現在我們把孩子比喻成「種子」,說明我們的教育理念也在改變。教育的目的,就是挖掘潛能的過程,就是喚醒的過程。
這個時代人人都是新手,必須學會學習
機器人小冰詩集《陽光失去了玻璃窗》的出版,九段棋手柯潔惜敗AlphaGo,人工智慧機器人花22分鐘答完北京文科數學卷得了105分,花10分鐘答完全國數學Ⅱ卷得了100分,據說目標是到2020年參加所有學科的高考,中國地震台網機器人用25秒完成了九寨溝地震新聞稿寫作……人類社會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再到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今天已進入人工智慧時代。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慧正影響著現代生活,或將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當前,人工智慧已上升到國家戰略。日前,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在中小學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強調培養複合型人才。譚軼斌說,關注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基於大數據的科學分析與評價、學習者個性化的知識建構、全球教育資源的整合共享、智慧學習環境的創造,碎片式學習、情境感知學習、基於電子書包的課堂互動式學習,上海的學校已經開始探索。課堂教學也在發生變化,教師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關聯,還原知識的實際價值。
孔子說,「君子不器」,意味著君子不局限於一才一藝。達芬奇、帕斯卡、祖沖之、孔子都是通才。愛因斯坦說:教育的價值,不在於記住許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他沒有特殊的天賦,只是極度地好奇,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面對自然界的植物,人們不可能全部叫得出名字,但可以通過軟體來識別。「再偉大的教師,也沒有能力傾其所有,將普天下的知識教給學生,更何況老師本身也不可能是百科全書。」譚軼斌說,曾經我們把孩子比作一張「白紙」,但現在我們把孩子比喻成「種子」,說明我們的教育理念也在改變。面對未來的挑戰,在這個時代,可能人人都是新手。假如老師依然用過去的經驗去面對今日的孩子,將無法幫助他們迎接未來的挑戰,家長也是如此。《學記》中說,「教人盡其才」,教育的目的,就是挖掘潛能的過程,就是喚醒的過程。
聽眾和譚軼斌互動。
向美而行,提高審美力和創造力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寫過一篇文章《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從中可以看出木商、植物學家和畫家對植物分別是實用、科學、美感3種不同的態度。今日生活中,實用的態度佔據主流。大千世界,我們能從中理解不同的生活本質嗎?面對書法、建築、舞蹈、戲曲、繪畫、文學、音樂、影視等藝術之美,我們能欣賞嗎?譚軼斌強調,君子不器,意味著不能僅僅注重功利實用,教育就是引領每個人向美而行的過程。
藝術是審美,也是創造。沒有審美力,哪來好的創意?在她看來,未來呼喚創意型人才,需要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彼得·德魯克提出「知識工人」一說,並預言擅長左腦思維的「知識工人」將逐步遭到淘汰。丹尼爾·平克將設計力、故事感、交響力、共情力、娛樂感、意義感,稱為「決勝未來的六大能力」。未來,人工智慧將會取代很多重複性工作,曾經引以為豪的職業將會被弱化,而藝術、創意領域的工作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
「全腦優勢」理論揭示了邏輯型、紀律型、創造型、表現型4種思維偏好,還有鄧恩夫婦的學習風格模型、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都引發我們思考,教育如何適應個性化發展的需求?譚軼斌認為,每個人都是無法複製的生命體,天生我材必有用。木桶理論不適用於高中教育,高中教育更要注重揚長而非補短。教育如何引領學生跳出既有框框,極為重要。上海不少學校已經在開展創新實驗室活動、文創教育、戲劇教育,都是在為未來做好準備。
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聽講座。
拒絕功利,教育要培養完整的人
現場,譚軼斌從柏拉圖的「洞穴隱喻」出發,結合孔子的「至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強調智慧具有德性維度,教育若朝向物質、短視、功利,智能會導致真善分離,理性難以啟蒙,善與美無從培養。
上海教育改革正和機械性學習、死記硬背說再見。以高中為例,推行個性化學程、創新學分管理模式、實施走班教學,課堂教學更注重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以及項目化學習。高中名校慕課平台截至今年7月,已有57所優質高中提供了167門線上課程。將品德發展與公民素養、修習課程與學業成績、身心健康與藝術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四個方面納入綜合素質評價範圍。中國傳統書院教育強調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治學之道,今天也已被一些學校用來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
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借用此話,形而下是塑造,形而上是喚醒;形而下是習得知識,形而上是學會學習。形而下是眼前分數,形而上是綜合素養。譚軼斌說,從人類學角度來說,作為個體的人並非是自然而然地天生的,而是通過教育的作用生成的。要培養學生成為智慧之人、審美之人、德性之人,唯有完整的人,精神層次才會越高,心理才會越健康,內心才會越善良,人生才會更快樂。
題圖來源:李立基 攝責任編輯:徐瑞哲
點擊展開全文
※斯曉夫:當下中國衡量創業是否成功,必須走出「唯經濟指標論」
※軍事專家陳虎點評朱日和大閱兵:我們會有更多能「掀桌子」的武器
※施一公獲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施一公、潘建偉、「80後」許晨陽獲未來科學大獎
TAG: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