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團長我的團》抗戰影片中的「另類」,這才是對抗戰的致敬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抗戰片中的一個另類,這部影視作品也反應出了康洪雷導演的實力絕對不是一般導演能比的。現在為了宣傳抗戰,很多導演變的不擇手段,一大堆的抗日神劇讓人看了真是又好氣又好笑,但是《我的團長我的團》卻是抗戰片中的經典。
提到抗戰片,《亮劍》往往會首先映入人們的眼帘,但是看過之後細細分析,細細品味,其實《亮劍》在很多方面也可以說和抗戰神劇沒什麼區別,如果中國軍隊都像李雲龍的部隊那樣,那麼抗戰也不用打那麼長時間了。當然《亮劍》是一部經典的抗戰片,這部劇主要還是反映出了當時中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我的團長我的團》和《亮劍》是完全不一樣的風格,《亮劍》主要反映的是個人英雄主義,主角光環太明顯了,而《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劇很難說他的主角是誰,這部劇反映的是中國當時太多數平常人物的心理。《我的團長我的團》相比其他影視作品更加真實,影片中所有的戰鬥情節都是根據現實情況拍攝的,捷克式輕機槍只有20發子彈的彈夾,射擊時需要不停換彈夾,中正式步槍是非自動步槍,需要打一發子彈扣一下扳機,這部片中嚴格遵循了這些細節。
《我的團長我的團》刻畫的最深刻是一個個小人物,戰爭中最平凡的小人物的思想。抗日戰爭大多數中國軍人心理是極其絕望的,團長中很深刻的刻畫出這些炮灰絕望但仍想掙扎的矛盾心理。團長中有很多經典的台詞,很多人第一次看這部片的時候會發現看不懂,但是看過幾遍後才會發現那不經意的每一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曾有一個台灣民間組織來上海訪問,當車子行到閘北區光復路時,一車的台灣同胞大叫:「四行倉庫!」「四行倉庫!」大陸方面負責接待的人員很納悶,他在上海生活了幾十年,不明白為什麼四行倉庫讓他們那麼激動。
這使我想起去年北京電視台報道的一件事:一位北京居民在整理家務時發現了父親的一張照片,照片有點發黃,並被剪過,但從照片的邊角處隱約能看到父親穿著軍服的肩章的影子,照片上的父親很年輕,20歲上下,而現在父親已經90歲,顯然這是70年前的照片了,那時候的中國正處在抗戰時期,難道父親是位老兵?在家人的追問下,老人說他曾經在上海打過仗,打過日本人。後來家人在收拾舊書報時發現了父親在文革期間寫的一個交代材料,說他在1937年參加了四行倉庫保衛戰。
消息傳出後,上海淞滬紀念館館長沈建中來到北京,給老人證明了身份,根據指揮四行倉庫保衛戰——謝晉元團長的日記以及保留下來的花名冊,經查實,老人是四行倉庫保衛戰800壯士之一王文川。
老人說:「四行倉庫就是我們的墳墓,進來就是有去無回,不是要求是命令,團長說四行倉庫在就有你們在,沒有四行倉庫呢,就完了。死守。」因為種種原因,老人從來沒有對兒女提起過這段經歷。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里,南天門戰役的倖存者回到祖國時,畫面就象中國遠征軍軍歌中唱的那樣:「歸來夾道萬人看,朵朵鮮花擲馬前,門楣生輝笑白髮,閭里歡騰驕紅顏。」導演還是讓他們收到了鮮花的,儘管浪漫得有點兒超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