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出來的瓷器

印出來的瓷器

定窯,位於現在的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和東西燕川村,始燒於唐,五代時期生產規模漸盛,宋時達到制瓷藝術頂峰,並為宮廷燒造貢瓷,被後人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北宋 定窯白釉官字刻蓮瓣紋蓋罐

首都博物館藏

定窯以白瓷著稱。早期定窯白瓷質量不高,瓷胎鐵含量較大,燒成後大多質地較粗,胎色灰白或發黃。為提高釉面白度,瓷胎上常敷有一層化妝土。也有少數精細器物胎體較薄,胎質較細,胎色潔白。

晚唐五代 白釉執壺 河北博物院藏

晚唐以後,定窯白瓷開始不施化妝土,而選用含鐵量較少的原料制坯。其時,上釉多為蘸釉,器物外壁下部和器底均不施釉。

五代時期,定窯生產規模日漸擴大。質量也明顯提高,甚至可以燒成透影白瓷。

晚唐五代 白釉鳳首壺河北博物院藏

後周,官府已派專人到曲陽收取瓷稅。彼時收稅,常以實物。為防粗至過濫精至過甚,官府須設定統一標準。現在所見屬官、新官等款器物,很可能是作為官府收稅時驗收標準之用。

五代 定窯白釉新官字菱口盤

上海博物館藏

唐及五代,定窯採用柴燒,在還原焰中燒成,故釉色白中泛青。但由於原料當中含氧化鐵較高,如果燒制過程中窯內形成氧化氣氛,其釉色也會出現白中閃黃的現象。

唐 白釉茶具 河北博物院藏

北宋是定窯最輝煌的時期。其白釉器物裝飾主要採用刻花、劃花以及剔花、印花等裝飾技法。刻花裝飾是宋代早期瓷器的主要裝飾技法,南北方瓷窯多有採用。

北宋 定窯白釉刻牡丹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中期開始,頗具代表性的印花裝飾開始出現。這一裝飾工藝,是以刻好圖案模具在瓷胎上印出花紋,不僅圖案美觀,而且效率很高。由於是將定州緙絲紋樣局部移植到瓷器之上,定窯印花裝飾一上來就顯得非常成熟。紋飾布局嚴謹,繁密有致,層次清晰,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

宋 鴛鴦荷花紋盤印模 河北博物院藏

與之前主要燒柴不同,宋朝初年,定窯普遍以煤為料。其釉質瑩潤,釉色牙白,色澤溫和。與唐及五代時的釉色有很大不同。

宋 定窯白釉劃花蓮瓣紋碗 國家博物館藏

除去白釉器之外,定窯還燒造醬釉、黑釉器物,均是比較珍貴的品種。《格古要論》說:「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價高於白定……」說的就是定窯醬釉和黑釉器。

宋瓷紅色難得,以往一般習慣將醬色釉定窯瓷器稱為紫定或紅定。

北宋 定窯醬釉盞托 上海博物館藏

宋 醬釉油滴碗河北博物院藏

除了這些著名品種之外,還燒制有綠釉、黑釉白花、豆青地剔花、褐釉刻花、黃釉剪紙貼花等很多品種。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

宋 綠地黑釉喜鵲登梅紋橢圓形枕

河北博物院藏

唐 黃釉剪紙貼花執壺河北博物院藏

宋時定窯還有一個特點,碗盤之屬常為芒口。陸遊《老學庵筆記》說:「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所謂芒口,就是口沿一圈無釉。這是由於採用了覆燒工藝,將口沿之釉刮除,倒扣在匣缽墊圈上入窯燒制而造成的。

這一工藝大約在北宋中期由定窯首先創造。優點是可以充分利用窯爐空間,提高產量節省燃料,同時克服了圓器容易變形的缺點。

宋 白釉銅口碗河北博物院藏

作為宋代名窯,定窯有著廣泛的影響力。無論是在當時,還是數百年之後的滿清,都曾有仿燒定器。唐時盛極的邢窯,到宋代反倒跟在定窯後面,一步一趨地模仿著曾經的白瓷小弟。更別說介休窯、平定窯、陽城窯等後生小輩。

尤其是覆燒工藝,由於經濟效益顯著,很快就為南北瓷窯紛紛效仿。包括景德鎮在內的很多窯場均採用了這一工藝。

南宋 青白釉印花雙鳳紋芒口碗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藏

靖康之難宋室南遷,定州為金所佔,但定窯爐火未熄,仍然沿燒。其大部分日用器物大抵承襲宋,只是花紋裝飾日趨簡化。產品質量也日漸衰退。延至蒙元,一代名窯最終淹滅。

金 白釉刻花蓮瓣紋缽河北博物院藏

金 黑釉剔花拍鼓河北博物院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菽僮說瓷 的精彩文章:

承前啟後 南北有別

TAG:菽僮說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