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了解的塞北榮光:《大金王朝》讀後感
完顏不解 三軍演義
大金王朝:歷史小說讀後感
完顏不解
書店閑逛,發現了《大金王朝》這套書,茅盾文學獎作者熊召政,用十年打造的新作,對於愛讀歷史類圖書的我來說,自然不會放過。
1
這套書能夠吸引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它從金國的角度去敘述。說起來,我是從金的發源地走出來的「笨人」一個,那裡現在叫東北;再者,一直以來隱隱覺得,我們國家的史界對於金、遼這兩個塞北統治者,而且整個民族最終都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政權,是有所虧欠的,以往很少有人正視。可能不僅僅是正不正視的問題,更多的還夾雜著些仇恨。
從小我們就知道「靖康恥,猶未雪」,岳元帥一直是我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這一點似乎極少有人質疑,似乎金跟秦檜是相伴的邪惡存在。還有《射鵰英雄傳》等各類書里,那些反面的金人形象,在國人的心裡印上了烙印。正史中有遼史和金史,那是因為修史的是元朝,而元也同樣是外來「蠻夷」建立的政權。現在有人能寫寫這段歷史,能夠注意正統的大宋以外的政權,自然是讓人欣慰的,這是這套書的積極意義所在。
這套書目前只出版了第一、二卷,分別叫《北方的王者》和《降龍的騎士》。第三卷正在寫作中,預計年底能夠出版。從網上的報道來看,似乎作者也只想寫這三卷了。我感覺,只有這三卷,還難說完這段金國的歷史。第一卷,說的是金在把遼打得落花流水後,又拿下了遼政權五京中的最後一京——燕京;第二卷,說的是金擺平先降金又降宋、割據平州的原遼將張覺,以及收拾遼天祚帝的事兒。按說,第三卷,就應該是「靖康恥」和岳王爺的那些事兒了。但很顯然,後面還有很多事兒,比如海陵王完顏亮的故事,《射鵰》中金被蒙古和南宋合作滅亡的故事。宋人真是不長記性,總是記不住唇亡齒寒的道理。
為了寫好這部書,作者對東北和燕趙大地進行了實地考察過,走過很多地方,對於地理方位的感覺能夠有所把握。這和寫《秦崩》的李開元先生有些相像,而不是象很多書生寫史,走「從文獻中來,到文獻中去」的路線。對了,作者在採風中有一次把腿給擦傷了,在各類關於本書的訪談中反覆提到。作為開豪車的老總級作家,確實不容易。
2
好的地方不再說了,說說不太滿意的地方:
一是金政權被描寫的太美好了,相比遼、宋的腐朽與墮落與奢靡,這個政權充滿生機是肯定的,但也拔高得太過了點兒。皇帝待自己的兄弟和子侄,仍象沒有富貴時那麼和諧,沒有那種過分的等級觀念,蒼頭小民也可以直接和他對話,大量漢人、契丹人都心甘情願地為之服務。這從中讓我似乎讀到了延安的影子,感覺有點借金想表達點什麼的意思。但把什麼東西過度地美化,總是讓人生疑,讓人感覺假。再一個,把製造了「靖康恥」的敵國描寫得那麼美好,而北宋人物中似乎除了名妓師師姐以外,都那麼壞和墮落,紙醉金迷,玩物喪志,而所有金人都那麼純,那麼美,連金兵都規定不讓喝酒,這完美得讓人從心理上還難於接受,雖然我生長於那片土地。
二是人物太少、性格並不鮮明,標籤化明顯。兩冊書中,降金最終又叛金降宋的原遼將張覺,以及自遼降宋的郭藥師無疑是主角,多少還有一點性格,雖然都很不堪,都挺齷齪。其它角色中,阿骨打一會兒象張作霖,一會又象石光榮,一會又象陳道明演的康熙帝,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第二部剛開頭就死了,還是一場床上大戰後死的,當然還有部分原因是被皇弟的魯莽氣著了。兩名金將,以前我們叫粘罕的,人家那兒一口一個「宗翰」,還有一個叫「宗望」的,簡直就是兩名完美的年輕統帥。對於我們喜愛的金兀朮,作者真是不給面子,兩部書只交待了一句,在兩名哥哥的隊伍中打雜。皇弟棟摩,不知為啥又不稱漢名了,說是大元帥,但二得不是一點半點,根本看不出有什麼智慧可言,前面的勝仗是怎麼取得的呢,完全寫成了初出茅廬的愣頭青。
三是戰爭的描寫過於簡單,大戰場面只有居庸關之戰,是作者自己的構想出來的,認為是最得意的描述。最大的功勞竟是偷襲的金兵,利用了兩塊立場不牢固的大石頭,從山頭推下後衝擊了城牆。
四是讀到了軍報體的感覺,比如寫完顏婁石敢死隊奇襲居庸關那一部分,婁石將軍的英明,分明讓我看到了一個高大上的我軍指揮員。還有敢死隊、一分隊、二分隊這些詞,怎麼聽著都覺得親切。是的,我的第一直覺是作者當過兵。後來發現,果不其然,但他似乎刻意不提自己當過兵這一段,在各類介紹中都一帶而過,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五是從書中,我看到《李自成》的寫作風格。比如,仍下廚做飯的烏古乃皇后,象極了闖王的高夫人。經過上網了解,原來熊召政與姚雪垠老先生有著很深的交情。姚老也是湖北作協的,想寫出不世之作也是因為姚老這樣勉勵過他,就這難怪了。但姚老的《李自成》一書之所以後來不再被推崇,與當年的政治風氣影響,「托李言某偉人」有著直接的關係。難道作者不想吸取這樣的教訓嗎?實際上,作者的寫作功力照姚老還差上不少。
六是大量的宗教儀式和女真民謠,這些似乎並不適合放到書中,佔據了大量篇幅,也就壓縮了能突出主題文字所佔的比重。對了,作者之所以熱衷這一點,與他曾經是詩人有關。他寫的是政治性很強的詩,而且他現在仍寫詩。
3
我讀書有個習慣,愛去豆瓣上看別人對於所讀圖書的評論。這套書目前評論還不多,只有14條。總體上,對於書的評價分歧較大。有的人認為寫得很好,也有很多人認為失望,沒有金朝開國史那種宏大的感覺,有些讀者指出,作者比寫《張居正》時退步明顯。我沒看過《張居正》,只知道拍成電視劇後非常出名,但從《大金王朝》來看,我已沒有去補讀一下《張居正》的心情。
我還有一個習慣,愛查看作者的照片和簡歷。竅以為,相由心生是有道理的,從一個人的長相,就大概能看出他作品的風格和水平。總覺得,能寫出好的歷史小說的人,諸如唐浩明、孫皓暉,還有姚雪垠老,身上都我說的那個味兒。說到照片,不免有些唯心主義,或是封建糟粕影子,這裡不置評了。
捋了捋簡歷,發現很有意思。作者居然在1990年代前的某年夏天,有著很不同一般的表現。因為那段經歷,他與湖北作家野夫產生一段一生也化解不了的恩怨。雖然野夫的作品我不喜歡,但那個人率真,雖倔強,但看上去正派。《大金王朝》的作者,後來顯然受到了衝擊,在需要下海經商的時候去經商了,成為一個富商,但他仍然挺有追求,並不滿足於物質上的豐盈,一定要寫出一部不朽的名著。但商味,很難不影響一個人的寫作。
《張居正》獲了茅盾文學獎。作者在文藝座談會上曾主動跟主席說,他正在寫一部新作品,比張居正還要好,主席說:「那我等著看了」
※發動機五大領域同時突破,再也別想利用發動機制衡中國
※101歲將軍,海南島戰役英雄張玉華將軍駕鶴西去,祭奠英雄不沉默
※量子水下通信世界性難題解決
※滅吳首功:西晉名將羊祜的用兵之道
TAG:裝備分析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