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抄襲的國產綜藝好看哭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Sir常刷電影、刷劇。
一天刷三四個小時是常事。
綜藝看得最少,並不是逼格多高,是看明星扎堆做遊戲,沒什麼吸引力。
尤其是今天,但凡選秀類節目,最終都會從「才藝比拼」滑向CP,撕X等套路。
比起那些囂張的、高分貝的個性,熒幕罕見的,是一種既不偏激,也不深刻,娓娓道來的共性。
冷靜、剋制,刪繁就簡,就沒有市場嗎?
當然不是。
Sir今天就想跟你們聊聊它——
《兒行千里》
這是一檔真正紮根大眾的節目。
節目來自俗語——「兒行千里母擔憂」,意思再直白不過,子女出門在外,父母總擔心、憂慮。
動物世界,大多數小動物能跑能跳後,就必須離開父母,獨自獵食。武俠小說,主角學成,握別師傅,闖蕩天下。西方玄幻,英雄征途的第一步,也是告別故土。
可以說,成長,離家,獲得更大成長,幾乎是每個生命的必然過程。
尤其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
背井離鄉,異地漂泊,更是常態——不信看看每年春運大軍。
《兒行千里》選擇「離家」這個角度,即選擇了最普遍的大眾情感,節目現場,每個觀眾都掛著一個標牌,牌上寫著大小不等的數字,這,代表了他們離家的距離。
單單這個設計,一種簡單但直達生活的質感就撲面而來。
看《兒行千里》,Sir的第一感覺是——它太近了。
它說的,就是我們。
有個女孩分享自己的故事。
她第一次上大學,父親送她過去,因為去的比較匆忙,剛好趕上軍訓。
集合那天,父親給她打電話,說我要走了,你好好學習,然後掛了電話。
當時女孩一直覺得升旗台那邊有個人在看她,後來,她才知道,那是父親。他不捨得女兒,這種不舍是糾結的,既想看多兩眼,又不想當面告別。
因為怕,怕自己會哭。
他一直站在那邊
默默地看著我
不捨得我
Sir相信,你們一定有跟這個女孩相同經歷。
大部分年輕人第一次離家,是讀大學。
父母不放心,他們會送你到學校,給你收拾好床鋪,買好生活必需品,然後一起用新飯卡在學校食堂吃一餐飯。
你可能會第一次發現父母的脆弱。
我們都學過朱自清的《背影》,講的是他到北京去讀書,父親送他到火車站,還給他買了橘子。
賣橘子的地方在月台柵欄外,從車外過去要穿過鐵道,還要爬上跳下。
父親是個胖子,行動起來費勁,他說要去買些橘子給兒子車上吃。
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我們第一次讀《背影》,大多數是初中,不知道它好在哪裡,淚點在哪。
但當你有了相同的生活經驗,一種基於「真實創痛」的理解就產生了。
你突然間就懂了。
《兒行千里》第一期,有個主人公是是麻省理工的博士後——何江。
他是湖南寧鄉人,農村孩子,本科就讀中國科技大學,後來哈佛大學碩博連讀,現在是麻省理工博士後。
他回憶第一次去美國讀書的情景,就是《背影》。
父母很早就起來,送他到村裡的汽車站。
快上車時,媽媽突然問他想不想吃菱角。
那時正是村裡菱角成熟的季節,汽車站邊上有一條水渠,裡面長滿菱角。
何江當時有點驚訝,母親為什麼突然這麼問。
原來母親是想到兒子小時候愛吃菱角,母親當下就趟著水,踩著泥巴,從水渠里摘了一些菱角給他,讓兒子車上吃。
何江有些眼眶泛紅,「我當時在吃的時候,都不敢直接看我的媽媽。」
就像父親買橘子的背影刻在朱自清心中,母親涉水摘菱角的身影也永遠留在何江的生命。
朱自清看著父親蹣跚的背影,眼淚掉下來,又偷偷擦乾,不敢讓父親看到。何江吃著母親摘來的菱角,不敢和媽媽對視。
這是一種微妙而複雜的情緒。
內心排山倒海,表面不動聲色。
而當我們有一天以父母的視角去經歷這個故事,我們又會有了更瑣碎的細節和難以言說的滋味。
說到這裡,不難看出,《兒行千里》的第二個特點——靜。
余光中的《鄉愁》中有一句話,「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現在的「鄉愁」是什麼不好說,但「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卻是鐵定的事實。
隨著城鎮化的進程,中國很多家庭處於割裂狀態。年輕人紛紛奔向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父輩則守著故鄉那一抔黃土地。
地理上的割裂無法切斷血濃於水的親情。
而我們習慣用沉默來維繫親情。
有一個女生分享了自己故事。
她在外上學,有次手機沒電關機了,回到寢室充上電,打開手機,二十幾個未接電話,全是媽媽打給她,她打回去,媽媽說快嚇死了,你怎麼不回微信,手機還關機,從這以後,媽媽存了她所有室友的電話。
還有個男生,有次他突然接到父親的電話,父親在電話里跟他說「我想你了」「我很愛你我希望你知道」。
他很驚訝,一向不善於表達感情的父親怎麼突然這麼說,他想,父親可能是喝醉了。
父親當時確實喝醉了。
不知道是時代變化,還是Sir感覺有誤,現在提「無私的父愛母愛」,彷彿總會被視為老土、傻氣,沒毛病吧你。
相反,網路上父母皆禍害、控訴父母、埋怨原生家庭之類的帖子隔一陣子就霸屏朋友圈 。
Sir當然不否認有部分極端的父母。
但Sir更相信,如果世界只有一種無私的情感,那一定是親情。
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出處未知。
一個殘酷的真相是,除了父母至親,只有極少數的人,會無保留的為你的成就而快樂。
《兒行千里》第二期,請來一位中國海油人孟文波,在遠離陸地的深水鑽井平台上工作,開採石油和天然氣。
他也是農村孩子,父母都是農民,小時候家裡窮,上不起學,但父母說,只要你願意(上),我們砸鍋賣鐵也讓你上。
他記得,讀高中時,每月回家一次,母親會給他下月生活費。
那段時間莊稼收成不好,生意也沒賺錢,臨去上學前,母親掐著一把各種面額的、皺巴巴的錢進來,讓兒子們報生活費。
錢顯然不夠,但這已經是父母的所有積蓄。
孟文波記得當哥哥弟弟們報完生活費後,母親手裡只剩下幾塊錢。
前面提到的青年才俊何江也一樣。
他還有個弟弟。
當時,倆兒子先後上大學,為了湊夠學費,年邁的父親只能外出打工。
工作是豎電線杆子,一根二十塊。
很累,但他累得無怨無悔。
得了尿毒症,不讓妻子和兒子說,免得他們擔心。
這些父母,他們表達感情的方式是如此安靜。
這種安靜是如此後知後覺,甚至很多時候,他們溫暖、滋養了你,你卻一輩子蒙在鼓裡。
試問,除了父母,誰會這樣一切以你為先?
當然,Sir必須說,《兒行千里》絕不是販賣苦情。
實際上,整個節目洋溢著溫馨。
這就是它的第三個特徵——凈。
Sir越來越覺得,好的故事,不一定是大悲大喜,而是經歷了大悲大喜後,明天太陽照常升起的悲憫和平靜。
這時候,所有的苦難,都化作一種不慍不惱的笑意。
《兒行千里》顯示出這樣的風貌。
《父親》裡面有一句歌詞,「我是你的驕傲嗎」,在節目中,我們欣慰地看到,孩子們最終都成了父母的驕傲。
何江,本科就拿下中國科技大學最高獎——郭沫若獎學金,現就職麻省理工,進行肝臟和癌症研究。
2016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何江作為優秀畢業生上台演講,和他同台的,有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這是哈佛大學畢業生的最高榮譽,也是中國學生首次獲此殊榮。
孟文波,目前已是中國海油的一名測試總監。
在十一年的工作生涯,他和他的團隊獲得了二十一項專利和獎項。
2014年,他帶領團隊成功測試我國首個深水自營大氣田,將我國海洋石油工業帶入超深水時代。
這個大氣田儲量超過一千億立方米,可以保證一個城市幾十年的用電量。
他們都出身微寒,卻在父母的支持下取得成績,這種成績無關成功,而是讓我們看到一種善意被播種後,刺穿一切苦難的力量。
就像第一期第二個嘉賓——來自陝西三代植樹治沙的張立強家庭。
三代人30多年的堅守,完成治沙造林63萬畝,控制流沙面積近100萬畝。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40.6%,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南移和西擴,在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築起了「綠色長城」。
這樣的成就,不遜任何大企業家、大科學家。
在Sir看來,《兒行千里》最大的優點在於傳播了愛。
Sir知道「愛」在今天,可能已是一個被「污名化」的詞。
彷彿提到愛,不是沒完沒了的煽情,就是聲嘶力竭地呼喚,乃至於,成為一種招搖撞騙的手段。
所以你看,出軌、劈腿、互相指責,瞎帶節奏,成為了今天大多數節目吸睛的慣常做法。
彷彿觀眾就是需要高刺激性餵養的一班庸徒,語不驚人死不休。
但,這種對「愛」的極致反叛,其實是矯枉過正,是對觀眾感情的輕視。
再說得刻薄點吧,今天大多數綜藝節目所標榜的「真實」,不過是另一種網路爆點的操作,表演憤怒,表演惶恐,表演迷茫,他們自以為這種「賣丑賣臭」就是和真實站在一邊,卻在狂歡中,消解了悲痛的價值。
事實證明,我們需要的戲劇化,不止是過山車式的尖叫刺激,而是那些真正能反映出我們普通人的掙扎與奮鬥,失落與尊嚴,帶有大眾情感印記的作品。
再再刻薄點,如豆瓣網友@care 92 所說:
為毛要一直抄其他國家的綜藝。 你們自己不是很牛掰的嘛,看看,這水準,這內容。只要你用心了,觀眾會買單的。
老百姓的面貌到底是怎樣的,Sir以為,《兒行千里》為今天鬧哄哄、重油重辣的綜藝環境做了一個好示範——
生活充滿波折,但我們迎難而上。
GIF/782K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想看的,芒果TV有
編輯助理:想找個人養的柳飄飄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我看了馮小剛新片,嗯,好任性
※北美票房:《小丑回魂》爆發 大破恐怖片開畫紀錄
※比起做伍迪·艾倫接班人,他更想拍自己的故事
※果然年度懸疑片,刷一遍驚嘆一遍
※嘻哈紅真的不是靠撕逼
TAG:DO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