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帝都的崛起
百年帝都的崛起
明初北京移民潮
與江南地區諸多大城市通過歷史文化與社會交融生長出來的情況所不同的是,明初的北京是新造的一座都城。1368年,當徐達的軍隊攻入元大都之時,京畿地區實際上已經脫離中原漢族政權的統治達四百多年。朱元璋出於對故元殘餘勢力反覆的考慮,將城中原有居民遷往今天的河南開封等地。平定元大都後,朱元璋下詔改元大都路為北平府。洪武二年(1369年)的人口統計說明,昔日百萬人口的元大都,僅剩一萬餘人。北平已成一座空城,人口離散,郊野荒殘。
隨後,經歷洪武初年大規模移民運動,至洪武八年,北平的人口規模,達到了十萬左右。除了北平城原有居民之外,約有三萬人是來自山西、浙江的移民,而六萬人,則為北京駐軍及其家眷。
駐軍遠多於居民的特點,也體現了北平在明初最重要的職能:作為針對「北元」的軍事基地與防禦性城市。除了城內十萬人之外,在郊區,有大量的前元朝投降的官員、部隊及其家屬,被編入到周邊的一些衛所之中。洪武大移民後,北方中國有所復甦,然而這一進程也是相當之緩慢,並不能在一代人就能完成。
看
——《明成祖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
建文元年七月五日(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就藩北平的朱棣起兵叛亂,史稱「靖難之役」。 儘管北方再罹兵禍,但隨著以北平為中心的燕王勢力贏得了戰爭,明朝的政治權勢,也隨之向北移動。朱棣入南京,奪得大統。這個變化的必然結果,是儘管首都仍被定在南京,但在政策取向上,它卻天然地偏向於北方。
抬升北方政治實力的第一步驟,是將原洪武建文兩朝的北平,升級為北京。北平與北京,僅一字之差,但在行政區域規划上,卻有天壤之別。北平從「府」提升為「京」,等於是為明朝奠定了南北兩京的政治格局。
要提升為新的首都,勢必有浩大的工程營建。永樂四年,明成祖遣尚書、侍郎、副都御使、僉都御史等員七人分赴五省采木,督軍民匠役燒造磚瓦,並命工部征天下諸色匠役、軍士、民丁,明年赴京聽役。從上述的事實可以看出,營建北京,工程浩大,幾乎調動全國民力。
重心北移,這就產生另一個永樂朝的大變動,由南方向京畿地區大規模植入軍隊、富戶、民人以及工匠等人口,在1368年的毀滅與「靖難之役」的廢墟上,新造北京城。這第一項措施就是遷徙江南富戶入京。永樂元年,徙南京、浙江等九省富民實京,萬曆年間順天府尹王之垣給朝廷的報告中有「國初從浙江等處富民三千八百餘戶以實京師」。永樂二年,再詔「徙廣東富戶實京師」。
富戶北遷,帶來不僅是南方相當成熟的商業產業體系,同樣,這些富戶持有大量的資本,北上之後,進一步活躍了北京的資本市場。富戶在北京的生計,所在多有。其中不少人,從事農副產品的生產與販賣,更有從事南北海陸貨運的商賈,集中於京師。
永樂年間的金幼孜曾描繪北京城「閭閻櫛比,雲簇,鱗鱗其瓦,盤盤其屋,馬馳聯轡,車行轂,紛紜並驅,雜沓相逐,富商巨賈,道路相屬,百貨填委,邱積山蓄。」金幼孜的說法,存在一定的誇大,但也說明了北京城在永樂朝後期相當繁盛的局面。
遷徙富戶,在極短時期之內為北京製造了商業繁榮,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富戶雖然附籍應天,卻仍承擔本籍徭役的特殊情況,導致富戶與其產業、親屬相隔離。京城富戶,多有南返之願。中央政府的人口控制能力,也一再下降。永樂初相對嚴格的政策,遂一再變異。宣宗之後,附屬應天籍的富戶,屢有南逃。至明中後期,永樂初期遷徙北京的三千八百富戶,留北京的,僅剩二百餘戶。
遷徙富戶,只是永樂初年向北京進行人口與財富轉移的頂層設計,與之配套的,勢必是大量的民人、工匠以及為加強軍事力量的衛所人員遷入。這些遷徙過程,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群體加以考查。
第一類,是將各類罪犯及其家屬遷往京畿附近。建文四年(1402年),遷罪犯及其家屬至北平,人數不詳;永樂元年(1403年),詔「發流罪以下墾北京田,犯杖罪者給牛具種子,五年後賦役如民田;犯徒流遷徙者不給直,三年後如民田例科差」,人數不詳。永樂四年,謫吏遣邊,遷湖廣、山西及山東的郡縣官吏共214人(戶)往北京,謫吏遣邊。永樂期間數次發罪謫至京,總體來看人數規模並不太大,總的人口規模,應在一萬以下,且多數應配置在北京周邊。
第二類,移民實京。建文四年九月,遷山西、山東「丁多田少或無田之家」入「北平各地」,規模不詳。永樂二年、三年,兩次遷山西民至北京州縣,每次1萬戶。永樂五年,再遷山西及山東民人5000戶至北京州縣。移民實京所遷徙的人口,規模較大的,以上述數據中評估,永樂前五年植入到北京及京郊人口,就至少在12.5萬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移民,也應當不是在成居民,因為它是作為墾田移民而進入北京地區的。
第三類,南京民人、匠戶入京。大規模的北京重建,需要大量工匠的移入。永樂期間,遷南京民與工匠2.7萬戶遷入京。這一批人口,應在十三萬人以上,這些人口,多數居住在京城。
第四類,文武百官及吏員。北京作為新的首都,移植南京的政府官員,自是題中之義。此類人口及家屬,約在2萬人左右,居京城。
第五類,駐京衛所。以京城之中,駐軍的龐大,是可以想見的。及至永樂末年,《明史·兵志》載京城衛所,達72衛之多。明制,一衛為5600人。那麼,僅京郊地區的駐軍,就達到了40萬之多,這些衛所,大部分是從南京附近轉移而來。駐軍及家屬,應在120萬人左右。其中,各門的守衛中就有12衛,約6.7萬人,合家屬,應在20萬人左右,居京為主。
第六類,少數民族降民。洪武、永樂、洪熙、宣統四朝,不斷有少數民族移入北京,其中以蒙古降人居多。這些移入北京城的少數民族人口數目,史書對於記載並不清晰。其中,數量最大的一次,為洪熙元年(1425年)的一次內附,人口數為572人。宣德年間,進士李賢曾上疏談到京畿的蒙古降人:「切見京師達人不下萬餘,較之畿民,三分之一。」這裡的「萬餘」,應當指戶數。但到底有多少少數民族入住北京,則沒有清晰的說明,也因為少數民族的「戶」不能以漢族中戶的統計單位對等,這一人口規模,就難以評估。另外值得說明的是,蒙古降人戶籍,多數入衛所軍籍,所以它的總人口,與衛所軍戶的數量,又有一定的比例關係。
大體來看,永樂年間(1403~1424年),歷次人口植入北京及京郊地區,總人口應在150萬以上。根據人口史學家的估算,這一時期北京城的駐京人口,已經達到八十萬之多。
1403~1424年,一座新首都被建造起來。相對於江南地區諸多大城市,是通過歷史文化與社會交融生長出來的情況不一樣的是,明初的北京,明顯是通過政治權力捏合併拼湊起來的一座城市。
相對於明王朝的中心區域(黃、淮、長江),北京是一個新歸附的陌生城市,它有四百多年的時間處於「異族」統治之下。並且,這次大規模的人口移植,明顯帶有強力遷徙的特徵。而此次遷徙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富戶、匠戶與及軍戶三類人口,這是北京在城居民中,佔據數額最大的三個群體,並且這三類人,基本都由南方遷徙而來。
※故宮裡藏著一幅陰森詭異的畫,畫里有一個恐怖故事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百年前的中國
※好景任方圓,移步換洞天
※金磚四國什麼時候擴大成金磚五國的?
※今日白露: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