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紅軍在於都「壯舞高歌洗戰塵」
叄
1935年2月7日,為慶祝新年,當時的中共中央分局決定在江西省于都縣黃麟鄉井塘村舉行文藝匯演。此次匯演持續了幾個小時,其節目豐富多彩、頗具新意,不僅有話劇、舞台劇、山歌對唱、大鼓詞,還有小提琴獨奏、口琴獨奏和樂器合奏,吸引了項英、陳毅、劉伯堅、鄧子恢等中央分局領導同近萬名群眾前來觀看。
1935年紅軍在於都「壯舞高歌洗戰塵」
-
鄒思維 晨報首席記者 康婧
位於江西省于都縣東部的黃麟鄉井塘村是記者此行的目的地,一路驅車前往,只見沿途群山起伏,巍峨壯觀,一條洽河從村中蜿蜒流過,兩岸翠竹層層疊疊,富有生機。據當地村民介紹,井塘雖然只是一個擁有20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但這裡在82年前發生過一件悲壯而又充滿激情的歷史事件——1935年2月7日,紅軍文藝戰士在雨中為當地群眾獻上了一場精彩的文藝匯演。
中共中央分局進駐井塘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召開。此次會議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席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因左傾機會主義錯誤而遭遇失利,中共中央機關及中央紅軍主力被迫從於都縣的8個渡口渡過600多米寬的於都河,踏上二萬五千里漫漫征程後,敵人對中央蘇區進行了瘋狂「圍剿」。
當時,為幫助中共中央機關及中央紅軍主力順利完成戰略轉移,以項英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分局和以陳毅為主任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繼續領導留在中央蘇區的紅軍、地方武裝及廣大蘇區百姓進行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鬥爭。
據了解,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分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從於都縣寬田轉移進駐黃麟鄉井塘村老屋組。在熱心村民的帶領下,記者行走在這座背靠高山的村莊中,只見村口高牆的牆壁上至今仍留有不少槍彈打過的痕迹。據《中央蘇區文化藝術史》副主編萬葉介紹,當年,項英、陳毅、瞿秋白、毛澤覃、陳潭秋、何叔衡、劉伯堅、鄧子恢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裡領導留在根據地的紅軍和廣大蘇區人民開展戰鬥,以牽制敵人,掩護紅軍主力戰略轉移。
在敵人眼皮下開展文藝匯演
當年,中共中央分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進駐井塘村後,為了激發蘇區軍民的鬥志,同時為了迷惑敵人,以掩護中央主力紅軍戰略轉移,於1935年2月決定由時任中共蘇區中央分局宣傳部部長的瞿秋白負責,組織工農劇社下屬的「紅旗」「戰號」「火星」三個劇社開展一場大型文藝匯演。
據萬葉介紹,工農劇社隸屬於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教育部藝術局,從寬田到井塘,工農劇社一直跟著中共中央分局走。中央紅軍主力成功渡過於都河後,儘管前方槍炮聲不斷,但這個劇社走到哪就唱到哪,為軍民加油打氣,甚至比今天的「送戲下鄉」還要受群眾喜愛。
1935年農曆新年將至,文藝匯演的事一經確定後,文藝戰士們就開始了緊張而忙碌的籌備。為使這次匯演能夠順利進行,無論白天黑夜,瞿秋白總是親自到演出會場指導布置工作。不僅如此,他還冒著大雨到山口迎接從前線趕來的各劇團演員。
節目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1935年2月7日晚,經過幾天的準備,一個帶頂棚的舞台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搭建好了。一片漆黑處,懸掛在舞台兩旁的汽燈亮起來了,松柴也點燃了,文藝匯演正式開始了。
火星劇團領隊石聯星在其回憶錄中寫道:「我們用紅紙泡成水當胭脂,用木炭當眉筆。那時已是數九寒天了,山風和小雨吹打著我們,但我們心中好像有團火在燃燒,興奮得把什麼樣的冷都忘了。」
據于都縣黨史專家盧炳懷介紹,當年的表演是以三個劇團相互比賽的方式呈現的,節目有話劇《犧牲》《女英雄》《李寶蓮》《不要臉》《非人生活》等,舞劇《搜山》《突火陣》《繳槍》《衝鋒》《台灣人民反抗殖民主義者》等,以及大鼓詞《王大嫂》,還有台上台下對歌、斗歌,有江西山歌也有福建山歌,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萬葉告訴記者,當時看戲的觀眾除了當地村民和從周邊地區趕來的老鄉外,還有部隊的戰士和中共中央分局的領導,如瞿秋白、陳毅、劉伯堅等。這次看戲沒有座位,他們就和群眾一塊兒站著看,並把最好的位置留給群眾。儘管當時一直下著雨,但觀眾沒有一個提前離場的,他們有的穿著蓑衣、披著油布、頂著斗笠、戴著草帽,有的打著傘,一直看到表演結束。尤其是當台上台下對唱「想念紅軍」及呼喊「保衛蘇維埃」口號時,群情激奮、氣勢如虹,將演出現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極大鼓舞了蘇區軍民鬥志
匯演結束後,作為負責人的瞿秋白對演出的文藝節目做了專業點評,也為這次活動做了總結。據了解,匯演的最後一項內容是由瞿秋白親自為優秀節目頒獎,「火星」劇團第一名,「紅旗」劇團第二名,「戰號」劇團第三名。由石聯星主演的《犧牲》、丘蘭主演的《李寶蓮》、鄭貽周主演的《非人生活》等話劇獲得好評。
對於當年的那場匯演,當時擔任「戰號」劇團團長的趙品三在1962年時寫下了一首抒懷七言詩以志紀念,其中有一句便是「雲霄結綵贛江春,壯舞高歌洗戰塵」。
據盧炳懷介紹,當年那場文藝匯演是在國民黨大軍壓境、重重包圍的危難之時舉辦的,它不只是一場演出那麼簡單,對鼓舞軍民鬥志、激發群眾革命熱情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充分展現了蘇區軍民的樂觀主義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
演出結束後瞿秋白被捕
當年文藝匯演結束後,中共中央分局召開了突圍動員大會。項英、陳毅等領導人根據相關指示,將留守蘇區的紅軍化整為零,兵分九路進行突圍。迫於當時險惡的鬥爭環境,「火星」「紅旗」「戰號」劇團也被正式分到了各個戰鬥隊伍中。
1935年2月10日,在紅軍一個排的護送下,瞿秋白、鄧子恢、何叔衡等人由井塘村出發,穿過瑞金、武陽往福建方向突圍。2月24日,瞿秋白不幸在福建省長汀縣濯田區水口鄉小逕村被捕,並於6月18日英勇就義。井塘匯演成為他生前最後一次組織的文藝匯演。
在村民的帶領下,記者在井塘村東北面找到了82年前許多革命文藝戰士在此揮灑汗水的山坳,如今這裡地勢平坦、樹木蔥鬱,全然找不到當年的戰鬥痕迹,只有耳旁傳來的陣陣微風彷彿在「訴說」著當年這裡發生過的故事。
在山坳不遠處,有幾間具有典型贛南民居風格的老屋,據一位村民介紹,這便是當年中共中央分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的辦公舊址。當記者問這位村民是否知道1935年2月的文藝匯演時,他告訴記者:「我父親在世時,時常提起那次匯演,他曾說過,舞劇《搜山》是他看過最新穎的表演。」
※江西歷史讀本·品讀古樸廣豐的光陰故事
※廣豐社山頭遺址出土5000年前最古老瓷器
※1927年安源全民皆兵 鏖戰17天保衛「中國的小莫斯科」
TAG:晨讀江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