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初期勢如破竹,為什麼後期一落千丈?
從太平天國和清軍兩個方面來說。
先說太平天國自己。
太平天國運動初起,還是轟轟烈烈的,而且很快就從廣西一路轉戰,到達並控制了長三角地區。這在軍事上來說,是很大的成就。而且,長三角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佔領這一地區,既有利於加快自己的發展,也對清朝是巨大而沉重的打擊。
但是,太平天國運動從一開始,就有著先天性的不足。
一方面是假託拜上帝教,和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信仰不相符合,從而無法吸引更多沉淪在下層社會的文化精英加入進來,反而會將一部分人推到本來他們不願為之賣命的清朝一邊去。
另一方面,因為一開始就基於建章立制,建立政權,權力架構很不穩定,造成了東王權力過大,其他人無法有效制約他,從而威脅到洪秀全的地位的局面。這也就為後來的天京之變埋下了伏線。
在軍事上,從長江中游順水而下,攻佔長江下游地區,總體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至少應當留相當部分部隊,以重要將領率領,從武漢方向向北進攻,進入河南。河南是四戰之地,但當時清軍的布防重點都在沿海和邊疆地區,中原地區是比較空虛的。進入中原即使不能真的策應下游的北伐,也可以牽扯清軍,迫使清軍在兩個戰場之間分兵。
因為太平天國沒有在中游地區留部隊北上,而是全軍東下,所以清軍一路圍追,到了長江下游,太平軍仍然處於被清軍四面包圍的局面之下。這時候,又想出擊安徽和北伐,開闢新戰場,以此來減輕天京周圍的軍事壓力,結果北伐部隊孤軍深入,遠離根據地,無後方作戰,最後全軍覆沒。在安徽戰場也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始終處於拉鋸之中。
最嚴重的打擊,則是天京之變。初期的重要將領幾乎全部在內亂之中喪生,碩果僅存的石達開也因為洪秀全的猜忌,被迫出走,返回廣西。
雖然現在老有人說,石達開西征是為了開闢新戰場,減輕天京的軍事壓力。但從江淮一路轉進到湖南,再從湖南返回廣西,廣西站不住腳,又進入四川,想著渡江北上,結果在大渡河被包圍,全軍覆沒。這樣大範圍的轉移,離主戰場太遠,完全無法有效扯動圍攻天京的清軍。
天京之變後,太平天國就開始進入衰退期。坦白說,這之後,軍事上已經完全沒有初期的銳氣和進攻能力,之所以仍然能維持那麼久,並不是因為太平軍特別厲害,而是因為清軍太無能,還在重整旗鼓的過程中。
再從清軍方面來說。
太平軍初起,清軍幾乎潰不成軍,八旗軍就不用說了,綠營兵也是完全不堪一戰,而清朝這時候還沒有新的軍隊來替代綠營兵。
這其實是任何一個經過較長時期的和平,軍隊缺乏實戰經驗打磨,必然會出現的結果。也是因為沒有遇到過實戰檢驗,所以清朝方面從上到下對軍隊的實際戰鬥力缺乏清醒的認識,也就沒有主動進行改革的動力。
這也是太平軍初期在軍事上進展順利的原因之一。
隨著太平軍從西南一路轉戰到長三角地區,所過殘破,清軍和太平軍都沒有給當地老百姓帶來更好的社會和政治、文化環境,湘軍為代表的地方團練軍隊發展起來的地方軍隊就逐漸出現了。
湘軍、楚軍、淮軍的興起,既是綠營兵衰落之後清軍不得已的選擇。這些地方團練發展而來的軍隊與綠營兵的不同之處在於,這些軍隊的組織結構以親緣關係、師生關係、同鄉關係等為基礎,凝聚力更強一些。
此外,這些軍隊的武器裝備和編組、訓練方式比之前的綠營兵更為接近近代化的軍隊。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湘軍強於綠營,楚軍強於湘軍,淮軍又強於楚軍。
到天京之變發生時,清軍基本上穩住了在長江下游的主要戰線,湘軍、楚軍也開始嶄露頭角,戰鬥力在逐步提升。並且,在此基礎上對天京的軍事壓力在逐步加強,包圍圈在一步步縮小。而太平軍則始終處於內線作戰的狀態,雖然這個包圍圈也被打破過,但太平軍也無力開闢更多戰場,仍然處於內線作戰的狀態,最多也就是喘口氣而已。
這種攻守形勢的轉換,實際上在1859年就已經完成了,之所以太平天國沒有馬上就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迫使清朝要分出一部分兵力和財政等資源去應付列強的入侵。此外,咸豐帝去世後清廷的政治動蕩,也對前線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等到這些危機都基本解決,對太平天國的幾個主要據點也基本上完成了分割包圍,使天京成了孤立無援的孤城,處理完了,清軍就該大舉進攻天京,徹底消滅太平天國運動了,這時候洪秀全死了。本來就已經非常混亂的局面,變得更加混亂,最後就在混亂之中走向了滅亡。
點擊展開全文
※光緒死後,載灃為什麼不自己當皇帝?
※從戰國到七國之亂,秦國把六國滅了三次
※某台灣女演員被強迫舌吻?又不是這一次
※印度要崛起?先想想怎麼避免分裂
※關羽是劉備集團二把手?劉備不會這樣給自己挖坑
TAG:國風雅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