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銅視野下的商周文明:中心化、制度化和文化交流講座回顧

青銅視野下的商周文明:中心化、制度化和文化交流講座回顧

主講人:傑西卡·羅森教授

「巴蜀講壇」的內容日益豐富,也吸引了更多的讀者來省圖聆聽講座。除了邀請國內有名的專家學者做客「巴蜀講壇」,一些國外的專家學者也樂意來到省圖,為大家奉上一場場精彩講座。

本周,我們有幸邀請到了英國著名藝術史家、考古學家、漢學家、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獲得者,目前中國藝術與考古領域最為活躍的西方學者之一傑西卡·羅森教授。

傑西卡·羅森教授近五年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2011 年至 2016 年主持牛津大學 「 China and Inner Asia: Interactions Which Changed China (1000-200 BC)」研究項目,以及 2015 年至今擔任牛津大學考古學與藝術史研究實驗室 「 Flow of Ancient Metals across Eurasia(FLAME)」 研究項目特聘顧問。多年的研究經驗使羅森教授對相關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認識,本次講座基於她對商周文明的研究成果,為大家剖析了商周時期中心化、制度化和文化交流的相關情況。

商周時期,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青銅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相較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發生了質的飛躍。總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出現了以殷墟和豐、鎬為代表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禮制」為代表,出現了一系列輿服、用鼎等制度化;以及以車、馬為代表的東西文化交流。

羅森教授講述了中國青銅禮器鑄造的淵源,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生產對後來的青銅產業奠定基礎,三星堆的發現,西周的禮制改革等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商周文明的特點。

在談到青銅禮器鑄造的淵源時,羅森教授談到了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即:1. 中國新石器時代起漫長且強勢的陶容器製作傳統:這些精美的陶禮器在墓葬中大量出土,展現出飲和食在當時的社會以及葬儀中的重要地位。2. 經半月形地帶,或沿著中亞-河西走廊,或直接從歐亞草原獲取的青銅冶煉技術。

此外,羅森教授還講到,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生產包含著當時的人群對泥土類型和燒制技術的熟練掌握。在技術層面,大量新石器時代陶器運用了組合的方式,即利用不同的部分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個體。這些製作精美的陶器常用於當時的祭祀和葬儀中。

羅森教授還談到了大家熟知的三星堆文化,她認為三星堆存在獨立的、不同於中原地區的青銅製作產業,這體現出四川盆地並非從屬於商中央王朝,而是擁有本地區自身的禮儀制度和信仰體系。

作為一個畢生研究中國的學者,羅森教授對中國商周時期的青銅文化侃侃而談,令現場的讀者獲益匪淺。未來,我們歡迎更多像羅森教授這樣著名的西方中國研究專家來我館進行學術交流,這樣也有利於中國與世界在考古等領域形成新的交流模式。

(讀者服務部)

撰稿:羅玥

攝影:李文(多媒體志願者)

主辦單位:

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省圖書館學會

四川省中心圖書館委員會辦公室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川省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我」是「七夕」,請注意查收!

TAG:四川省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