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荷蘭大風車與攔海大壩 造就了今天的荷蘭

荷蘭大風車與攔海大壩 造就了今天的荷蘭

攝影師:經桂榮 (全文所有作品,均為攝影原創)

荷蘭風車最早從德國引進。開始時僅用於磨粉之類。

到了十六七世紀,風車對荷蘭的經濟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當時,荷蘭在世界的商業中,占首要地位的各種原料,從各路水道運往風車加工,

其中包括:北歐各國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木材,德國的大麻子和亞麻子,印度和東南亞的肉桂和胡椒。

在荷蘭的大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風車的磨坊、鋸木廠和造紙廠。

隨著荷蘭人民圍海造陸工程的大規模開展,風車在這項艱巨的工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是給風車配上活動的頂篷,他們又把風車的頂篷安裝在滾輪上。這種風車,被稱為荷蘭式風車。

古老的風車,宏偉的攔海大壩,這兩樣看似不搭,卻為同一個原由而存在——荷蘭人與大海抗爭的產物。瀕臨北海,生活在萊茵河、瑪斯河、西爾得河三大河川出海口處的荷蘭人,長年遭受海水洪澇的威脅,為了生存,不得不築壩圍堤,與海爭地。

修築堤壩攔阻海水之後,風車的重要作用便顯示出來,如果沒有風車抽干圍堰內的海水,則無法從大海中「撈出」土地;如果沒有風車不停地吸水、排水,也無法保障「撈上來」的土地避免沉淪的危險,更難以創造後來的繁榮強盛。

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風車和攔海大壩,造就了今日的荷蘭。

攝影師:經桂榮 (全文所有作品,均為攝影原創)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會斌 的精彩文章:

TAG:史會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