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共工:暈…我撞的哪座山?

共工:暈…我撞的哪座山?

今天來扯點神話吧。

西漢《淮南子》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淮南子》記載的這段故事,就是中國非常有名的神話——「共工怒觸不周山」,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失敗者共工一氣之下撞了不周山。

史載,顓頊本姓姬,「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是軒轅黃帝的孫子。20歲登帝位,在位78年,壽98歲,華夏文明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有學者認為,黃帝一系最初是從遼河流域起家的,顓頊掌權後曾統率大軍殺回故土遼寧,整合當地的紅山部落,他的兒子們分散在東北各地,組成了後來的東北夷,形成中華民族的血緣基因。

跟顓頊開戰的共工是炎帝神農氏的後代,被顓頊打敗,共工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居然用頭就把一座山給撞塌了。

不周山,三個字,「不」表示否定,「周」是周全、完整的意思,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這山本來可能是有名字的,共工怒觸以後,山就不完整了,就叫不周了。

不周山在什麼地方,因為目擊者沒有說,所以後來的人都不知道,不周山也就變得很神秘,自古以來,不乏專家對其進行考證。

不周山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終年寒冷,長年飄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達。所以不周山具體位置的多種說法里,最常見的說法是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

傳說中,顓頊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附近),聰明敏慧,頗有智謀。他的地盤也大,北到現在的河北,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

與顓頊同時期,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姓姜,人首蛇身,滿頭赤發,坐騎是兩條龍,今天的河南北部當年是他的勢力範圍。共工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得很緊,還發明了築堤蓄水的方法。而且共工不僅自己奔波在農業創新一線,還帶著兒子后土一起挖山平地,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

顓頊卻看不上農業專家共工,他覺得,領導者在整個部族中樹立權威就好了,為了種地,一會兒把高地剷平,一會兒把低地填高,簡直就是瞎折騰。要經濟還是要政治的爭論,最終引發了一場著名的戰鬥,並且寫進了可以當歷史參考書的神話里。

如果拿兩個人做個比較呢,喜歡干農活的共工力氣大,但是顓頊明顯智商更高。顓頊用「平整土地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的說法,破壞了共工的群眾基礎,得到了多數人的支持。

不肯妥協,又沒有群眾支持的共工輸了。他決定把周山撞成不周山,以證明自己才是對的那個。這一撞,周山塌了一半,《淮南子·天文訓》里說,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撞得太狠了,直教天地都發生了巨變——日月星辰重新排位,山脈移動位置,河川變流。原來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沒塌下來全靠它撐著,現在柱子斷了,大地便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從此以後,日月星辰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大江大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想像力啊,日月星辰東升西落還想得通,人類渺小得就像地球上的塵埃,他們是怎麼知道中國的河流都向東流的呢)

共工以勇氣得到了尊重。死後他被奉為水神,負責管理水利(還真是人盡其才),他的兒子后土被奉為社神(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喜歡說「皇天在上后土在下」,說的就是共工的兒子,他不僅是大地之神,也是冥界之主。《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后土享用了更多的香火祭祀,而他的父親,共工,大家只記得是一個上懟天下懟地,脾氣暴躁的反叛者。

共工怒撞不周山已成鐵案,但是跟他打架的人卻在不同記載里頻繁換角兒。《淮南子·天文訓》記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原道》記為共工與高辛氏之戰;《雕玉集·壯力》記為共工與神農氏之戰;《路史·太吳紀》記為共工與女媧之戰;《山海經·西山經》記共工與祝融之戰;《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這就是「水火不容」的事實依據吧,共工被祝融打敗,頭撞世界支柱周山,導致天都塌了,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煉五色石補好天上的洞,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萬靈始得以安居。地球上歷史長點的民族神話里都出現過大洪水的記載,世界人民在逃難的時候創造的各國傳說成了不同民族的文明起源,比如諾亞方舟。反正不管共工跟誰打,把山撞塌的是他,引發毀天滅地大洪水的是他,共工成功當選有史以來最早的背鍋俠。

說起來,女媧鍊石補天與共工大戰在秦漢初期還是兩個獨立的神話故事,到了東漢,王充在《論衡·談天篇》以「共工怒觸不周山」為背景,回答了「女媧鍊石補蒼天」中天塌地陷、洪水滅世的問題來源,女媧補天的故事就更有邏輯性了。

自從共工撞山以後,世間對於不周山的具體地點就爭論不休。

共工卒於祁連山,祁連山尾三面環山,東面有一谷口,就被認定為不周山;賀蘭山東北部有大武口溝,古稱「打磑口」,是中原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兵家必爭之地,有可以連接荒涼漠北和富庶內地的險要山峽,山谷內多岩畫,與《山海經》中所描述出產的珍禽異獸相吻合,故有人認為不周山應是該地;根據《帝禹山河圖》,不周山位於鐘山東面、崑崙丘東北方,不周山就在黃河前套地區以西、陰山之南;山西省長子縣的西山也相傳就是不周山,因為精衛填海的故事發生在那裡,都是神話似乎可以互相提供證明;寧夏和甘肅境內的六盤山就是不周山……不一而足。

還有人說不周山在東非大裂谷、約旦河西岸的赫爾蒙山。我覺得這個太扯了,古代人腦洞再大,還能跑到幾萬里以外去么。

祁連山

賀蘭山

陰山

赫爾蒙山

筆架山

據記載,共工把山撞倒了以後被俘,遭到流放。有人認為共工是在現在的遼寧省錦州市筆架山被抓獲的,筆架山外形「兩長一短」,其中一峰如同被撞倒了一段,與神話故事的情節極度吻合。

支撐這個觀點的另一個理由是,筆架山平時是泡在海水裡的,從北岸到筆架山跨海1.8公里,水裡有一條連通著筆架山和陸地的路,當地人稱「天橋」,隨著潮汐漲落時隱時現。每當落潮時,海水慢慢地向兩邊退去,等潮水退盡,通道便完全顯露出來,遊人可沿此沙石路登島上山。漲潮的時候,天橋在海浪中漸漸變窄,直至完全隱去。共工撞壞了筆架山以後,沒來得及跑遠,又趕上落潮,顓頊大帝引兵踏著天橋直抵島上,將其抓獲……so,筆架山就是不周山。如今的天橋上,水一退就有小販提著小桶向遊客兜售海產品。捉到海蜇的話要馬上用明礬「定型」,否則時間一長,海蜇就會化成水,從指縫中漏出去,像一個抓不住的夢。

筆架山是道教勝地,自下而上建有真人觀、呂祖亭、太陽殿、雷公祠、電母祠、五母宮、方丈院、三清閣等眾多道教廟宇,其中以主峰上的三清閣最為精美,為花岩石仿木結構建築,八角攢尖頂,飛檐翹角,內奉漢白玉石雕道教造像37尊。登臨閣頂,舉目四眺,渤海之濱海天一色,風景也是絕佳的。

共工:暈。。。我撞的哪座山?

不周山:你撞的我。。。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開國少將南萍,一個敢與「軍隊一霸」、上將許世友叫板的人
中國有嘻哈教我們要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網球塑身小貼士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