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很多人罵秦檜,卻很少人罵趙構?

為何很多人罵秦檜,卻很少人罵趙構?

宋高宗不是很少人罵,而是被罵得太多了,到現在他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都是個殺害岳飛、為了一己之私,不肯迎歡父兄的昏君。甚至在很多人看來,要不是宋高宗掣肘,岳飛完全可以北定中原,恢復舊疆,迎還二聖。總之,宋高宗就是那個岳飛的故事裡最大的壞人。

然而事實顯然不是這樣。

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在整個國家已經滅亡,軍隊完全解體,文武大臣全體被俘,整個國家機器完全崩潰的情況下,宋朝居然能做到在南方的半壁河山續命150年。

尤其是對比一下明末的情況,就越發能理解宋高宗的不容易。

說起來,南明至少在福王時期的形勢要比宋高宗泥馬渡江的時候好多了。清軍剛入關時,南明的防線還在,李自成和張獻忠余部倉皇后撤,江南財富聚集之地仍然完好無損。光是四鎮的軍隊,數量就達七八十萬人,南京還有完整的國家機器備份。福王雖然不是崇禎的子女,但畢竟在血緣上,是仍然在世的宗室中,和崇禎血緣最近的。

而宋高宗登基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個光桿司令,不要說金人,就是金人立的傀儡政權偽楚,對當時的宋高宗而言,都是一個龐然大物。各地的軍隊只是名義上服從他的命令,但實際上都是各自為戰。亂世之際,有槍就是草頭王,軍頭們都懂得見風使舵,究竟跟不跟你走,不光看你的血統是不是離皇室最近,還要看你能不能站得住腳。

好不容易渡江,總算稍微安定了一點,各地軍隊和將領就開始嚷嚷北伐。北伐的事情還沒見影子,金軍幾次大規模南下,各地軍隊都是一觸即潰,害得高宗只能浮海而逃,從杭州上船,出了錢塘江口,一路向南狂奔,甚至跑到了福建沿海。這時候,那些天天喊著直搗黃龍,迎還二聖的將領們到底在幹什麼呢?

更直接的,則是苗劉之變。說好的北伐沒影子也就算了,金軍打來的時候軍隊遇敵輒潰也就算了,就這種軍隊,居然還突然發動了政變,逼著高宗退位,立了高宗三歲的兒子為帝。好不容易平定兵變,復辟成功,高宗唯一的兒子又沒了。

雖然說右文抑武是宋朝的祖宗家法,宋朝的軍隊將領是歷朝歷代中最憋屈的,但宋太祖從後周孤兒寡母手裡奪江山,都沒有宋高宗這麼艱難,沒有像他這樣對軍隊的不靠譜有如此之深的體會。更不用說苗劉之變的時候刀槍劍戟直接就在他的面前晃來晃去,給他造成的心理陰影。

金軍的潮水退了,高宗回到臨安,又開始重振河山,對軍隊和將領進行調整,提拔和任命一大批年輕將領。正是在他的親自領導和關懷之下,今天人們津津樂道的岳飛、韓世忠等將領才脫穎而出,成為軍隊將領中的佼佼者。岳飛32歲封節度使,這明顯是宋高宗為了制衡老一輩將領而故意做出的舉動。

終於,有了穎昌大捷,看上去金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沿江防線也基本上形成,大體上可以對南下的金軍形成有效防禦了。又有人開始喊著要北伐,要北伐。高宗不想北伐嗎?不是他不想北伐,而是他對自己的軍隊太了解了,太清楚他們的底細了。

建國之初,高宗不是沒想過御駕親征,六師齊出,北定中原,恢復河山。他也曾御駕親征,臨江決戰。但每一次,他看到的都是軍隊的無能,當金軍打過來的時候,沒有人把他這個皇帝當回事,都是自己直接決定自己往哪兒跑,他也只能帶著自己的衛隊自己逃命,連唯一剩下的算是親人的哲宗廢后孟皇后,也就是元祐太后,他都來不及帶上,只能各自逃命。

而且,重要的大臣之中,也有人清楚這一點。比如趙鼎。張浚力主全力北伐,但趙鼎反對。趙鼎並不是反對北伐,而是反對孤注一擲的全力北伐。而且,趙鼎認為,打仗打了這麼多年,老百姓需要休養生息,國家和軍隊也需要重新整頓,做好準備之後再說。

所以,高宗比別人都清楚。南宋面臨的局勢比北宋初期要複雜得多,危機不僅來自正面的敵人金國,更來自內部。各地紛起的所謂義軍,從江北過來的只會領餉不會打仗的軍隊,都是腹心之疾。現在對金人的防線大體穩定下來了,終於可以騰出手來整頓內政了。

從徽宗晚期先後伐夏、滅遼、靖康之難、抗金,打仗打了差不多二十多年,而宋朝打仗又不比別的朝代,戰爭機器一旦開動,錢糧如流水一樣,國家累了,老百姓也累了,該歇歇了。而且,金人也答應送還他的母親。所以,他開始傾向於議和。

議和前後,高宗逐步調整沿江防線各軍鎮將領,加強控制,讓這些軍隊更加像是朝廷的軍隊,而不是岳家軍、韓家軍。議和之後,宋金雙方大體保持和平,各自都開始進入了建設時期。可以說,議和之前的抗金軍事行動,議和之後的建設,為南宋150多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確實,宋高宗跟劉秀建立東漢相比,確實是差一些,但跟建立東晉的司馬睿相比,總還是要強多了吧。尤其是有了南明政權做對比,就更難顯示出宋高宗不一般的地方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曾說事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錦衣玉食但是壽命卻不長呢?
1962年爆發的古巴導彈危機,蘇聯為什麼最終選擇了退讓?
嘉慶帝賜死和珅的「二十大罪」,為什麼有很多是雞皮蒜毛的小事?

TAG:小曾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