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清為什麼會亡?看看晚清名流都在幹嘛就知道了

大清為什麼會亡?看看晚清名流都在幹嘛就知道了


寫在前面:看看公眾人物都在做什麼,大概就可推斷出這個社會的普遍價值觀。晚清的社會名流不約而同愛上了同一件事——吸鴉片,沉溺其中難以自拔。而他們萎靡不振的精神面貌,早就預告了大清的死期。

大清為什麼會亡?看看晚清名流都在幹嘛就知道了

鴉片傳入中國的時間非常早,相傳西漢時,已有罌粟種子通過絲綢之路被引入中原。中國人種植罌粟的確鑿記載則是在唐代,一首唐詩寫道:「萬里客愁今日散,馬前初見米囊花。」詩中的「米囊花」便是罌粟花。

不過,自漢唐以來,中國人只是將罌粟當成觀賞性植物或中藥材,直至晚清時期,罌粟才被製成可供吸食的大煙,並一下子泛濫開來。

從乾隆末年開始,中國人開始吸食鴉片,到嘉慶初年,吸食的人就比較多了。人們「鑲竹為管,或磁或銀,挑煙於盒,就燈而吸,倚枕側眠」,抽鴉片成了社會時尚,不到二十年,整個清朝,從士大夫到販夫走卒,「群起趨之,靡然而不返」。到了光緒初年,有人認為,大清國的人口結構是「婦女居其半,其餘老弱居三分之一,吸鴉片者亦三分之一」。這個數目有些誇大,更科學的估算是:20世紀初葉,中國吸食鴉片並成癮者,達到1300萬。

為什麼短短20年間,鴉片就如瘟疫一樣蔓延至整個中國,禍及各個階層?原因可以歸納出一大堆,但有一點不容迴避:在鴉片的社會傳播過程中,身為上流階層的社會名流起了非常壞的示範作用。

鴉片從藥品變成可供吞雲吐霧的時尚消費品,其風始於社會名流。漂亮的姨太太、精美的煙槍、名貴的煙土,成為晚清社會名流標榜其身份與生活品位的標誌。從前,社會名流講究的是「紅袖添香」,現在倒好,變成了「姨太太點大煙」。而在這個以抽鴉片為時尚的晚清社會中,所謂的「名流群體」,除了王公大臣、士紳文人、富商大賈,還包括演藝界的名伶。

清代的伶人戲子雖然還是被習慣地視為「賤業」,但其中的名伶、名角,就如今日的明星、巨星,實際上已獲得了社會名流的地位,過上了高品質生活。當時的梨園名角汪笑儂、馬連良等,都染上了鴉片煙癮。後人描述過汪笑儂吸食鴉片煙的情景,非常生動:每天早晨醒來,汪笑儂都要姨太太先朝他的臉噴幾口大煙,身子方能蠕動,然後喝點參湯。姨太太再將點好的煙槍遞上去,汪笑儂閉著眼睛抽上十餘口,才可以慢慢睜眼說話,起床洗漱,然後再躺下來抽煙。不抽到十筒煙,不能吃早點。所以每逢演戲的時候,戲館的園主都要向汪笑儂的姨太太送禮,希望她將汪笑儂服侍得舒服一點兒,唱起戲來有精神。

藝人抽鴉片抽得最牛皮哄哄的,大概非「小叫天」譚鑫培莫屬。某年端午節,慈禧太后高興,賜宴頤和園,命人召譚鑫培等一班名角入宮演出。其他名角都到了,只有譚鑫培未到。譚鑫培對前來請他入宮的太監說:「現在明詔禁煙,王爺們都在戒煙,我是有癮的人,不吸足烏煙(即鴉片),再不能夠唱戲。」

太監回奏太后,太后笑道:「原來不過為了吸煙的事,叫他儘管入宮抽吸就是了。只要他戲唱得好,我還派兩個太監替他裝煙呢!」譚鑫培大喜過望。此後煙禁雖嚴,譚鑫培「奉旨吸煙」,再沒有人敢來查禁了。自此之後,晚清「譚派」的角兒,幾乎沒有不抽大煙的,彷彿不抽大煙就夠不上「潭派」的范兒似的。

譚鑫培的「鴉片范兒」,傳給了他徒弟和粉絲;包括梨園名角在內的上流社會人物以抽鴉片為時尚,則會帶動整個社會生活風尚的嬗變。晚清人已經發現,民間吸食鴉片煙,都是來自「衣冠士大夫長老之人」的倡導,人們「濡耳染目,靡然耽溺於其事」。在上海,大煙館林立,風格也是「高大上」,不但深受有身份的社會名流青睞,而且附近的貧苦人都熱衷攢錢,然後「必至滬上煙館一嘗風味」。

大清為什麼會亡?看看晚清名流都在幹嘛就知道了

其實,不光是抽鴉片之風,纏足、討姨太太等社會風尚,都遵循著同樣的傳播路徑:興起於上流社會,隨後引發其他階層的競相效仿。

在晚清名流的「垂範」之下,鴉片泛濫成災,這對社會肌體的腐蝕可想而知。鴉片煙癮一犯,「癮君子」立即「涕淚交橫,手足委頓不能舉……不能稍為運動也。故久食鴉片者,肩聳項縮,顏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晚清中國人被西方列強譏為「東亞病夫」,看來並不冤枉——確實有病。

甲午戰爭,大清國敗於日本,也有鴉片的一分「功勞」:在北洋海軍提督署所在地——劉公島,「賭館、煙館林立,妓院有七十多家」。水師紀律如此鬆懈,軍官生活這麼糜爛,打仗安能不敗?戰敗後,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與旗艦定遠艦管帶(艦長)劉步蟾自殺,都採用吞鴉片的方式,讓人懷疑這兩位英雄生前是不是也吸食鴉片。

幸虧,傳統社會尚有自我矯正、自我拯救的機制。這個自救機制的啟動者,還是當時的士紳群體。

1906年,清政府終於發布禁煙上諭,提出十年內禁絕鴉片。而在此之前,已經有一批清醒過來的士紳率先成立了戒煙組織,自發地展開禁煙活動。

1873年,曾任大清首位駐外公使的郭嵩燾在家鄉湖南成立了「思賢講舍」「禁煙公社」,以期通過講學喚起士子的是非之心,自覺拒毒,為民表率。他的禁煙思路是「先官而後民,先士子而後及於百姓」,即先要求官員與士紳禁煙,再帶動平民戒毒。

1900年,一位江南士紳在無錫縣與金匱縣訂立鄉規民約,勸告邑人戒煙,並成立一個「戒煙局」,主持戒煙:除了年老患病之人可以照常吸食鴉片之外,不到50歲的人和沒有疾病的人都要由戒煙局低價發給戒煙丸藥,並派醫生監督診斷,根據各人煙癮的深淺來遞減丸藥,以防止猛然戒煙反而生病,「務以誠意勸化,先士子而後及農工商」。在戒煙局的幫助下,短短一年時間內,無錫、金匱二縣先後有一千多人戒掉了煙癮。

1905年,十位福建籍士紳在福州發起成立「去毒社」,士紳、學者和商界熱心人士召開大會討論戒毒。那一天,一萬多人來參會,從台階到廳堂的角角落落,「皆無容隙」,福建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同時開會。大會投票選舉林則徐的曾孫為去毒總社社長,還通過了禁毒章程,賦予去毒社擁有會同當地警務機關「查緝販運、售吸煙土」的自治權力。去毒社成立後,即督促福州當局發布禁煙令,並運用去毒社的組織網路協同官方查禁鴉片煙土。

大清為什麼會亡?看看晚清名流都在幹嘛就知道了

創設「禁煙公社」的郭嵩燾曾告訴他的追隨者:「自古世道之亂,原本人心風俗,而其患皆起於士大夫」,因此,「吾輩」當自強。

在任何時代,社會上都有一個影響力巨大的精英群體。以前,這個群體的主要成員是士大夫;如今,無數知名企業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公共知識分子與演藝明星等也形成了名流群體,這個群體具有一呼萬應的社會權力。

社會名流號召做慈善,會有很多人站出來響應;社會名流以吸毒為時尚,也會讓他們的粉絲對毒品產生好奇心與親切感。社會名流的個人生活能夠自律一些,或至少表現出更加自律的樣子,有助於更多人行為自律。所謂「春秋責備賢者」,說的便是這回事。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吳鉤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大清有一種職業,工資低地位低,下班總被圍毆,但人人都想干

四千里國土被霸佔,皇帝都放棄了,他孤軍奮戰18年,一舉奪回

三書六禮,十里紅妝,看古代女子出嫁究竟有多風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 的精彩文章:

300多萬人被餓死,中央社卻報道:征糧很順利,可喜可賀
剛當上開國皇帝,他就倉促殺掉一人全家,半個月後被報復亡國
沙僧用實際經歷證明:只會埋頭苦幹的人,在職場會混得很慘

TAG: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