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書堂│埃及的遊戲人生,不服不行
忙於工作,自然少了招呼大家喝茶小敘,幸虧公眾號里有歷史存檔,曾經的《自由行》、《生意經》、甚至風水、姓氏、閑言小語都還健在,信手隨筆,雖不成熟也是當時一個狀況,改動了也就不自然了,道法自然,隨流水而至今日,再煮雲南茶餅三年陳。
抽空讀了朋友搬遷無意留下的一本《談判天下》,美國赫布·科恩著,一位致力用通俗語言講解「談判」技巧的暢銷書。
70年後,看這本書,沒有太多「建議性」營養補充,果然是「不惑」年齡。比書更通俗的表達就是談判就是演戲,正所謂「人生如戲」。
30歲有一些生活經驗、工作閱歷看看還是有幫助的,能夠突破一些自我設置的提升障礙。因為很多人,做任何事前先給自己很多無法成功的障礙,嚴重的甚至非常敏感的條件反射似的抵觸。
「埃及的遊戲人生」話題,是與一位留學生聊天時談起的。
首先說人生,草根文化沒有大道理,有本暢銷書《活著》,這個辭彙便成了「口頭禪」。人生就是活著。弄明白怎麼活,靠什麼活,人生也就有了完全解釋,因為人生到了盡頭我們才會明白結局。都說「笑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勝利。人生就是因無法預知未來而必須去驗證的過程。
其次說遊戲,人生其實都是前定,設計好的,不用太費心去思考自己的財富運勢,按照「潛意識裡的選擇」去活著就行了。人都是平等,財富也是平等,你著急不著急,都是自己的事,都要按設計好的程序來完成。有可能一次性都給你;有可能分期陸續給你;有可能折磨到最後再給你;有可能隔一時間給你一點,起起伏伏反正都是你的……。
第三說遊戲人生,既來之則安之,是最好的詮釋。進入遊戲,選擇一個角色,開始征途,打小怪練體力攢積分,打大怪獲獎勵得福利,到了關底,什麼也帶不走,一場遊戲就是一場夢而矣。你是公務員,你是商人,你是藝術文化什麼家,不好好研究自己的角色與配置,永遠進入不了情節,入不了戲,出局太正常了。
最後說埃及的遊戲人生,埃及這個國家如同泥潭,進來了就陷在這裡了。
有人說中國是一個「醬缸」,什麼東西放進去,出來都是一個味道。埃及是什麼人來了,都演變成了埃及人。
埃及人眼裡沒有本地人、外國人之分,都是自己人。陌生人擦肩而過時也會心一笑,走到街上總會有人向你問路,根本不考慮你懂阿語嗎?你是遊客路過嗎?你對這裡的路況熟悉嗎?
埃及人的作息時間從不考慮你的感受,你不配合,不滿意,都不影響他的行程安排,你威脅他不付款,不給錢,不再合作了,都沒有用。因為他不計較你的不禮貌,因為他包容你。
埃及人的語言比蜂蜜還甜,埃及人的問候可以十分鐘內不停頓不重複,埃及人談戀愛可能讓中國女孩拋家舍業,遠赴他鄉,甚至屈尊下嫁;埃及人起誓可以張嘴就來,根本不知道自己答應的是什麼,嘴裡的:「好的、明白、理解、知道、明天……」就是口頭禪,沒有任何意義。埃及人對你的表揚讚賞如滔滔不絕的尼羅河水,對你的思念牽掛如他對親生父母養育之恩綿綿不斷的祈禱。
慢慢的,旅居或定居在埃及的中國人被同化了,見到了誰都是「自來熟」、「人來瘋」;什麼都可以明天再辦,忘了很正常,什麼時候想起來了再說;穿著越來越隨便,飲食越來越粗放。感覺比埃及人還像埃及人。
埃及的人生如同遊戲,少了嚴肅,少了嚴謹,少了恐懼,好像都在掌握中,又發現遊戲規則不是自己定。有時會誤認為自己就是埃及人的主人,是埃及的主宰,所有埃及人都不如自己聰明。有時又誤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處處受騙,次次上當,最可恨的是明知道是上當沒有結果的事還要主動去嘗試,渴望一個偶然或者恰巧。
就在中國人怒罵,詆毀一切埃及人的時候,埃及人卻心平氣和,衣冠楚楚,禮貌有加的與中國人交往。鮮明的對比,聽到太多中國人抱怨埃及的不好,主動離開的不多;聽到太多的埃及人期望與中國人合作,主動離開的不多。
太長的文字,如同太長的一段話,茶水都涼了。
喝茶圖的一個味道,埃及生活圖一個「價值」。
你有含金量,你有價值,埃及人聞著味道就來了;你有智慧,你有資源,埃及人天天圍著你轉,不離開一分鐘。
所以,埃及的中國人呀,掂量一下自己吧,忽悠你的,晃點你的,不是埃及人,是自己的盲目自信與驕傲!
都是老中醫,別玩那個偏方了!用真正的技術、真正的態度、真正的資源來埃及發展吧,埃及人不傻。
不是猛龍不過江,不要太多抱怨了,喝杯茶,重整思路,再理戰袍,整合資源,進入這個泥潭去折騰吧,沒準摸出許多珍珠寶貝。
回味《愛蓮說》,蓮花是埃及自法老時期以來的經典名花,也是國花。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喜愛蓮花的埃及人,怎可能愚昧無知?埃及是泥潭,埃及人不一定都是泥鰍,也有花之君子,我們自當仔細辨識。觀氣質、聽聲音、識面相以蓮花為參照。
遊戲於埃及,與君子相處,賞蓮賞景賞「秋香」!
※益生菌咋免疫?
※還有一枚可愛的標籤/日常記錄
※那些堅持不結婚的人現在過得怎麼樣?
※囡囡老師善意提醒:為了您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請不要在日常給孩子們穿「洞洞鞋」
※忘記了,想起來再繼續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