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古Studio】 香港大唐國際17秋|高古藝術專場(青銅篇)

【山古Studio】 香港大唐國際17秋|高古藝術專場(青銅篇)

向上滑動了解大唐拍賣時間詳情

香港大唐國際2017秋季拍賣會

預展時間:2017年10月1-2日

拍賣時間:2017年10月2日晚上8點

聯繫電話:(852)2581-0293

預展/拍賣地點: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 萬麗海景酒店8樓

香港大唐國際2017年秋季拍賣會於10月初在香港萬麗海景酒店揭幕。本次大唐拍賣高古專場共分兩大類即高古青銅器與高古玉器篇。山古影像工作室受其所託,有幸拍攝其全部藏品及其封面。故在此特別推薦部分重要拍品與各位藏家老師共享!

高古藝術專場

青銅篇

商晚期 鴞卣

高:15cm 帶提樑:18cm 口徑:9.5cm

卣是盛酒器,文獻中《尚書·洛誥》有:「以秬鬯二卣。」《詩經·大雅·江漢》云:「秬鬯一卣。」銅器銘文中,盂鼎銘:「錫汝鬯一卣。」可見卣是專門盛放秬鬯的祭器。古籍對卣的器型未有記載。《周禮·春官·鬯人》記:「廟用脩。」脩讀為卣,鄭玄註:「中尊,謂獻象之屬。」這種模糊的解釋表明漢代大儒對古代卣的形象即已無法明確。現在所稱的卣之定名沿用宋人。卣出現在商代晚期,流行至西周早期,形式多種多樣,多為扁圓體,亦有圓體、方體及筒形體。具有鳥獸形狀的提樑容酒器統稱為鳥獸形卣,沒有提樑的鳥獸形容酒器習慣稱尊,而帶流有鋬的鳥獸形容酒器謂之觥。鳥獸形卣是卣門類中藝術性最強觀賞性最高的器物,多為商代晚期器,周初少量發現,數量稀少,極為珍貴。

西周 饕餮紋提梁卣

高: 32cm 寛: 29cm

商晚期 天黽方鼎

高:21cm 寬:13cm 耳距:17.5cm

銘文:天黽

此件方鼎造型渾厚,工藝質樸,平面長方,方唇口沿,兩側有對稱立耳。鼎腹部呈上大下小之勢,四棱帶有翹角的扉棱。平底,承以四柱足。鼎腹四面裝飾獸目交聯紋及環柱角型獸面紋,分三層裝飾。上層以聯珠圈紋為界,其內有獸目交連紋,中部突起扉棱。中層裝飾環柱角型獸面紋,下層與上層相同。環柱角型獸面紋角作半環形,中間有一短柱與額頂相連,這種紋飾初見於商代早期,商代中期少見,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又開始盛行。腹身紋飾的特點類似商代中期風格:聯珠圈紋、獸目交聯紋都採用纖細的陽線勾勒;獸面紋僅雙目突出,身軀採用粗線構成,不設地紋。四腿根部浮雕獸面紋,為商晚期特點。兩者的結合帶有過渡色彩,因此方鼎應屬商代晚期前段器。器內鑄有銘文「天黽」,為一族徽記。

商晚期 獸頭瓿

高: 24cm 口: 19.5cm

商代 蟬紋束腰鼎

高: 20cm 耳: 16cm

春秋晚期 楚王酓恷錯金銀熏爐

高:14.5cm 長:30cm 寬:16cm

銘文:隹(唯)=,王命競(景)之定救秦戎,大有(功)於洛之戎,用作尊彝。楚王酓(熊)恷(恘)作寺(持)甬(用)冬(終)。

此件熏爐由三部分構成,長方形熏爐體、兩個鏤空熏筒。熏爐體方唇口,束頸,折肩,腹部向下內收,底有高圈足。肩部有兩個環耳,口內有蓋。蓋鏤空兩孔,用以插入熏筒。爐蓋鏤空,鑄有勾雲紋。熏筒中部鏤空作交龍紋,上下邊緣錯金銀交替裝飾獸面紋。熏筒的上部圈口、爐體口沿一側,錯金銘文「隹(唯)=,王命競(景)之定救秦戎,大有(功)於洛之戎,用作尊彝。」爐體口沿另一側,錯有「楚王酓(熊)恷(恘)作寺(持)甬(用)冬(終)。」

銘文中,「=」即「二之日」,《詩經·豳風·七月》:「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毛傳:「二之日,殷正月也。」夏商周曆法不同,周建子,夏建寅,因此,二至日就是周曆的二月,夏曆的十二月,也就是農曆十二月。楚王酓恷即楚平王,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528年至公元前516年在位。文獻中作羋姓,熊氏,名棄疾,是楚共王幼子,楚靈王弟,繼位後改名居,又稱陳公、蔡公。曾平復陳、蔡,交鄭姻秦。此件熏爐為其自用器,後歸於競之定,另錯銘文以記之。競之定為楚平王後人,以平王謚號為氏。

西周晚期 蛟龍紋青銅連蓋方壺一對

高: 34.7cm

西周晚期 嗌方甗

高:65.5cm 耳距:40cm

銘文:隹王十又三月初吉,王各於文大室,武公右嗌入門,立中廷,北鄉。王乎命尹氏冊命嗌曰:嗣乃先且考,南吏卜事,工卜,殷以南吏卜事。易女赤巿、幽黃、攸鐘、旂。嗌拜首,敢對揚天子不顯休。用乍朕文考尊甗,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寶用。

春秋晚期 蟠龍紋青銅連蓋鼎

高30.5cm 口徑31cm

來源:香港金才記,瑞士收藏家玫茵堂舊藏品

商晚期 鄉寧父丁方鼎

高:20cm 耳距:15.5cm 寬:12cm

銘文:鄉寧父丁

方鼎是具有方形或長方形器身的四足雙耳容器,銘文自銘為「鄉寧」,也有自稱為「鼎」的。此件方鼎渾厚凝重,華美森然。方唇口沿,側邊雙耳矗立。腹部四壁自上而下略向內傾,直壁平底,下有柱足,四足有向外微張之勢,細小的變化形成強烈的壓迫感。腹身的四邊、四壁的中軸皆有扉棱。紋飾分上下兩層,上部狹窄,以扉棱為中心對稱裝飾彎角鳥紋。下部闊,以扉棱為鼻基,裝飾內捲角獸面紋。彎角鳥紋在鳥的後腦有一彎角,角根較寬,向下彎曲,角尖向上,盛行於商末周初。此內捲角獸面紋兩角較小,內捲程度較低,雙目幾與獸身等寬,亦是商末周初風格。依據器型,可斷此件為殷墟四期器。而腹身紋飾採用「三層花」技法裝飾,鳥紋雙目有神,高起圓突,是同期中的精品。

西周晚期 蓋鼎

高: 27cm 耳: 26cm

西周早期 獸面紋盉

高:29.5cm 寬:30cm

盉之用途,歷來說法不一。《說文·皿部》稱「盉,調味也。」容庚云:「董逌盉銘引《說文》下加『器』字,謂『即煮薦體之器也,升食器自盉以升於鼎』,而不知其為酒器也。」王國維曾作《說盉》一文,考證其用:「盉之為用,在受尊中之酒與玄酒而和之而注之於爵。或以為盉有三足或四足,兼溫酒之用。」有自名的盉出現於西周,西周中期盉的別名又稱為鎣,也有銘文以盤盉並稱成為組合,則盉又擔任了匜的角色。由此,馬承源推斷,盉本身就是盛玄酒(即清水),用來調和酒味濃淡的器物,並非是把酒與水在盉中調和後再注入爵中。從盤盉組合考慮,盉主要是盛水,它與酒器組合,用水以調和酒;它與盤組合,則起盥沐作用。

西周晚期 毛百父簠

高: 20.5cm 長: 32cm

銘文:毛百(伯)父乍(作)簠,寶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簠是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稻、糧等飯食的器具。《周禮·地官·舍人》記:「凡祭祀共簠簋。」鄭玄註:「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糧器。」簠在器名上有多種寫法,多從古聲,因此有學者認為簠即是禮器瑚,《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夏後氏之四璉,殷之六瑚,周之八簋。」簠出現於西周早期後段,主要流行於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後消失。

西周 觚

高: 32.5cm 口: 16cm

戰國中期 狩獵紋壺一對

高:35cm 口:11.5cm

商晚期 天黽父庚尊

高:27cm

銘文:天黽父庚

尊與彝原是成組禮器的共稱,宋代之後開始專指大中型盛酒器。青銅尊主要流行於商周時期,春秋後期偶有所見。商早中期,以圓體尊為主,鼓腹折肩,圈足上多帶開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尊和觚形尊。方尊與圓體類似,折肩上多圓雕獸頭數個;觚形尊又稱大口筒形尊,形似青銅觚,只是體較粗。

西周晚期 鼎

高: 17cm 口: 25.5cm 耳: 26.5cm

西周早期 伯簋

高: 21cm 寛: 28.5cm 口: 19cm

來源:香港金才記,瑞士收藏家玫茵堂舊藏品

器內底鑄有銘文四行29字(含重文二):「唯王七月初吉辛亥,伯祼於下宮,錫貝二朋,用作寶簋,子=孫=其萬年寶。」

西周中期 鳳紋鬲一對

高:13cm 口徑:17.5cm

鬲是飲粥器,自新石器時代起就普遍使用陶鬲。《爾雅·釋器》解釋為款足鼎。青銅鬲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下有三個短小的錐形足。這種設計源於陶器,目的是增大受火面積,較快的煮熟食物。商晚期以後,袋形腹逐漸蛻化,且多數青銅鬲有精美的花紋,不宜火烤,故成為盛具。西周中期以來,青銅鬲盛行,常成組出現,形制、大小、紋飾、銘文基本相同。春秋戰國之際,鬲還以偶數組合與列鼎同出。戰國晚期,青銅鬲消失,淡出祭器和生活用器行列。

商晚期 三犧首獸面紋瓿

高:21cm 口徑:18.5cm

商代 商綠松石青銅鉞

長:22cm 寛: 13cm

春秋罍

高: 30cm 口: 18cm

西周 青銅獸首龍紋甗

高38.1cm 口徑26.4cm

來源:日本東京私人家族舊藏品,傳於1970年代購自龍泉堂

甗在青銅禮器中的存世量相對較少,用途為炊器,分上、下兩層,下層的鬲盛水,上層的甑可置食物,中間有箅子,下舉火煮水,以蒸汽蒸炊食物,設計巧妙,展 現了古人的智慧。此器甑、鬲連體合鑄,器口外侈,口徑兩側設有立耳,深腹較同類器要寬,並向下漸收。甑底有圓形箄,上鑄有七個十字形透氣孔,另有一圓孔,中間有半環穿過與腹相連,箄上有橋形捉手以供啟閉。甑部口沿下飾三組相對的回首龍紋,圍繞一周。鬲部分襠,三足頂端各飾淺浮雕牛角獸面紋,其下各有圓柱狀足。甑上有翠綠鏽斑,鬲部皮殼呈亮銅色,通體銅質精良。

春秋鼎

高: 26.5cm 耳: 31cm

春秋簠

高:20cm 寛: 22cm 長: 29cm

商晚期 饕餮紋鼎(山鼎)

高:24cm 耳距:19.5cm

銘文:山

青銅鼎自二里頭文化起,就出現了立耳、平唇、圓鼓腹的盆式鼎。直至商代早期,盆式鼎皆作空錐足。殷墟時期,發展出實心的柱足盆式鼎,此鼎便是一例。青銅鼎方唇,沿上立耳呈外撇之勢。束頸,腹部微膨,圓底,下有三柱足。鼎腹有六條扉棱,三條與腿足對應,作為圖案分隔線,三條作鼻基線,用以均分獸面。腹部裝飾三個外捲角獸面紋,雙角碩大,幾乎占整個圖案高度的一半。雙目圓睜,耳尖翹起,闊口獠牙。身軀縮小,尾部上揚下捲,下有利爪。地紋作細密的雲雷紋,滿佈空隙。內壁鑄有一銘文「山」,為徽記,是器主的祖氏之名。

商晚期 饕餮紋大提梁卣

高: 38.5cm 耳:26.5cm

春秋 銅虎

高: 7.5cm 長: 13.5cm

西漢晚期 雁魚燈

高:52cm 寬:37cm

作為照明工具,青銅燈在戰國中期已開始使用,秦漢時期廣為流行。這段時期青銅燈式樣繁多,基本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高座燈,上有淺盤,用以插燭或盛油,中間有柱,用於持握,下方有座,用於置放。二是行燈,又稱行燭燈,作淺圓燈盤,直口平底,盤下三矮足,盤側有執柄,用於夜行。三就是藝術造型燈,其做工考究,種類多變,有人形、鳥形、獸形、樹形等等,如長信宮燈,十五連盞樹形銅燈,雁足燈。藝術類造型燈皆為王公貴族使用,代表了當時燈具的最高水平,也成為漢代青銅器的一個標誌。

春秋晚期 雙龍鈕龍紋鈕鍾

高:30cm 口長:19.5cm

春秋 錯紅銅雲紋敦

高:29cm 寬:17cm

商代 饕餮紋大方彝

高: 35.5cm 長: 22.5cm 寛: 17cm

青銅饕餮紋方彝,按銘文可稱為「亦方彝」。這是全世界所有已知的同類器之中,體積最大、藝術最好、級別最高的商代方彝之一。相比同級別、商王武丁王后的婦好方彝,亦方彝無論在藝術表現、紋飾鑄造、坑口品相等各方面均略勝一籌,是國之重寶,足以匹配「方彝之王」的稱號。

商晚期 爵杯

高: 24cm

西周早期 青銅饕餮紋方座簋

高: 24cm 耳: 32cm

來源:紐約唐氏舊藏,傳1961年購於紐約Mrs. Fritz Kreisler

商代 扁足鼎

高: 20cm 耳: 17cm

商晚期 饕餮紋盂

高: 17cm 口: 25cm

銘文:立

青銅盂為大型盛飯器,兼可盛水盛冰,一般為侈口深腹圈足,有獸首耳或附耳。相對其他器物,盂存世量較少。通過其自名可知其主要用途是盛放熟飯,可能與簋配合使用,簋中飯取自盂中。盂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前段,婦好墓即有發現。盂流行於西周,春秋時期尚有所見。商晚期有部分無耳簋與盂相似,但體量較小,是為區別。此件盂平唇侈口,深腹下斂,高圈足外撇,下有狹邊。頸部一周,浮雕三龍首三扉棱間隔排布,以龍首為中心,扉棱為界,對稱裝飾同向兩隻彎角鳥紋。腹部出六條扉棱,三條為鼻基線,裝飾外捲角獸面紋,另外三條作界。圈足同樣出六條扉棱,對稱裝飾彎角鳥紋。紋飾之外,填滿雲雷紋地。獸面紋鳥紋的雙目、扉棱最高,其次為獸面及鳥身,加上地紋,為三層花裝飾。器內有銘文「立」,為簡式徽記。商代晚期的青銅盂數量較少,故彌足珍貴。

西周早期 蝸身獸紋簋

高:15cm 口徑:18cm 耳距:26cm

西周早期 獸面紋方彝

高:25cm 寬:14cm

西周晚期 鼎

高: 17cm 口: 25.5cm 耳: 26.5cm

西周 弦紋簋

高: 16cm 寛: 32cm

攝影·製作|山古影像工作室

文字|大唐國際拍賣公司

-END-

山古君約片:

喜歡我們的文章就隨手轉發到您的朋友圈吧

如有同行轉載請後台留言

山古影像 駐足細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古影像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山古影像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