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融合新聞:概念、特點、變化與思維

融合新聞:概念、特點、變化與思維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移動終端和微信等新型傳播渠道和發布平台的應用日益發達,受眾逐漸形成碎片化的閱讀習慣,號稱傳統媒體「殺手鐧」的深度新聞遭遇了接收率下滑的現實。而另外一方面,傳統媒體加強官網建設、開通公眾微信賬號,在媒介形態上積極推行全媒體化,對傳統的深度新聞進行改革探索,頻頻推出「融合新聞」。這也首開黨報全媒體流程再造的先河。2018新聞傳播考研乾貨,新傳土撥鼠:上海大學新聞傳播研究生運營。

融合新聞

所謂「融合新聞」(Convergent News),是指融合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超鏈接以及GPS位置信息等多媒體產品形式的新聞形態。它是媒介融合的「終端新聞產品」。紐西蘭梅西大學新聞學講師凱西·斯特朗認為,「融合新聞」源於媒介融合的趨勢。根據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里奇?高登(Rich Gordon)的劃分,作為多種媒介介質匯流的媒介融合包括5個層次:所有權融合、策略性融合、結構性融合、信息採集融合、新聞表達融合。前三個層次是宏觀融合層面,後兩個層次則是媒介融合操作過程中的新聞生產與呈現方式,具體表現就是「融合新聞」。

目前,融合新聞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媒體單位以自己的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等新型發布平台為陣營,調度本單位的採訪和生產資源進行的專題性報道。二是,更高一級的組織機構(比如政府)聚焦於某個主題,對多家媒體單位進行協調和統領,共同完成一次報道,各家媒體根據自身的媒介形態採訪和發布資訊。這和以前的重大戰役報道基本相同,只不過其中因為互聯網媒體的參與而更加複雜。

《紐約時報》獲2013普利策特稿寫作獎的特別報道《雪崩:特納爾溪災難》堪稱「融合新聞」的典範。這組報道以多媒體的報道手法和「後平板電腦」的敘事方法,多角度地創新展示了一次雪崩事故,帶給了讀者多重的視覺體驗。

2013年,新華社利用融媒體平台「新華通」,對9月25日推出的長篇通訊《三北造林記》進行了「二次呈現」,可謂一次較為深入的「融合新聞」體驗。該報道以傳統的新華社通稿為依託,運用多媒體的表現手段,集納了文字、圖片、視覺化圖表、視頻、互動交流、對話框等多種表現方式,不僅增加了報道的信息量,豐富了媒體表現手段,而且也拓展了用戶的閱讀體驗,可以稱為「數字新華體」的融合新聞新探索。

2014年3月,人民日報在「兩會」報道中開發了「兩會e客廳」融合新聞欄目。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與視頻報道「兩會」熱點話題,有效地增強了傳播效果。從新聞生產者的角度來說,實現了報紙記者和視頻主持人角色的自由轉換;從讀者的角度來說,通過掃描報紙版面上的二維碼或登陸數字報平台,可以體驗到與以往不同的「閱讀」體驗。

融合新聞的特點

第一,新聞業務整合化

「融合新聞」突破傳統媒體間的限制,整合所有的媒介,統一規劃,資源共享,建立新的新聞采編流程。其基本流程就是集中力量採集新聞素材,再根據各自受眾的接受特點進行加工,製成不同的新聞產品,最後通過不同的傳播渠道傳播給受眾。

第二,新聞載體數字化

數字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媒體的邊界逐漸模糊,傳播終端呈現數字化特點,電信服務商和互聯網服務商紛紛介入到傳播終端的領域中,與傳統媒體融合在一起,推出各種數字移動終端來作為新聞內容的載體,進入到人們的信息生活中。所以,媒介融合的結果,就是除了報紙、廣播和電視外,電腦、手機、PDA,ipod,電子報、電子雜誌等數字載體也能讓人們隨時隨地以不同方式接受到所需要的信息。

第三,視覺傳達多樣化

融合新聞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字、聲音、圖片、圖像和Flash集於一體,因此在視覺傳達上將更加豐富多樣、形象生動。所以人們可以採取看、聽、視等多種方式的接收,使得視覺傳達方式更加人性化和便捷化,降低了人們接受新聞的費力程度,將人們從傳統的報紙、電視等媒體的限制中解脫出來。

融合新聞帶來的變化

第一,滿足受眾對媒介個性化的需求

網路傳播是一種互動式的傳播方式,受眾在信息的選擇上有了更多的主動權,也就是說受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媒介「推」來的信息,而是主動地從媒介中「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網上搜索技術的不斷提高和RSS(新聞聚合)等軟體的應用,更加速了傳播向個性化的方向發展。融合媒介與融合新聞可以根據不同受眾對新聞內容和形式的偏好,製成不同類型的產品供他們選擇,以滿足受眾對新聞個性化的需求。

第二,實現內容決定形式的優化傳播

融合媒介與融合新聞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我們可以更多更方便地根據信息內容傳播的需要來選擇和決定使用什麼樣的媒介,內容產品的生產進一步與傳播的載體分離,載體的使用將完全服務和服從於內容。這樣,它能夠使信息在更大範圍內得到交換和共享,減少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提高傳播的整體效果,從而達到信息優化傳播的目的。

第三,有利於網路媒體集約化經營

融合媒介與融合新聞不僅促進了網路媒體的整合和傳播業務的變革,而且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傳媒產業屬於文化產業的核心部份,傳統上它包括新聞服務業、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業、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業等等。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的異軍突起,打破了這種傳統的行業分類,加速了傳媒產業中的不同形態和門類在同一操作平台上的滲透和融合,實現了傳媒產業的全面升級。

第四,符合媒介生態發展的客觀規律

媒介生態學告訴我們,媒介與自然環境一樣存在於一個龐大的環境系統,每一種媒介都經歷著一個從誕生、成長、成熟到衰亡的過程。一種新的媒介的誕生並不意味著一種舊的媒介消亡,一種舊的媒介在經過變革後又蛻變出新的媒介。媒介融合和融合新聞則是現在和未來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必然趨勢下,中國媒體也必然會向「融合新聞」進行自我轉型。

融合新聞思維

第一,整合思維:協調多方力量達到一體化效果

從新聞報道的職能看,融合新聞並沒有改變媒介工作人員報道新聞的工作本質,只是記者可以利用的平台和工具增加了。但對於本來相對獨立的報刊和廣播電視媒體來講,融合不同的媒介平台進行報道,對采編人員的寫作能力、編輯能力、網路使用能力要求就越來越高。記者編輯要嘗試採用新的寫作風格,掌握新的傳播工具,學會運用新的表達方式以適合網路媒體閱讀。由此,媒介融合報道不僅要求單個記者的能力更加全面,而且要求編輯部門(很多時候是項目組)懂得如何來協調和整合相關的媒介平台和傳播工具,以使新聞報道達到完好的效果。

第二,多媒體元素思維:構建立體複雜的關聯性邏輯

即使從表面形式看,融合新聞對多媒體元素的運用也完全不同於傳統媒體。傳統媒體受到媒介技術的限制,分別從圖文、視頻和音頻表達符號出發,為受眾提供相對單一的報道。融合新聞為受眾提供全面的新聞信息和服務平台,它能夠把多種表達元素聚合到一起,在線性的時間裡盡量多地滿足受眾的聽覺、視覺和體驗、參與的需求。融合新聞需要依託資料庫、新聞素材與資料及相關信息,最大限度地發揮不同媒介的優勢,在不同媒介形態間建立起適合互聯網閱讀的「報道結構」以及「邏輯關係」,以達到還原新聞現場、挖掘事實真相的目的。

第三,互動思維:以受眾的媒體使用習慣為導向

融合新聞遵循新媒體環境下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在移動互聯網和媒體移動端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流方式的今天,能否利用好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兩個平台,對重大新聞事件或現象進行適合新型受眾需求的立體傳播,是衡量一個媒體新聞報道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融合新聞報道的重要著力點。

其他的精彩薦讀

新傳土撥鼠官方微店入口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傳土撥鼠 的精彩文章:

短視頻生產的新特徵與新問題

TAG:新傳土撥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