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湧向共享跑步項目:但它要做成功有多難?
文/王新喜
共享經濟的風口下,從共享單車風靡到共享充電寶、共享KTV、共享娃娃機之後,共享跑步也逐漸風靡,各種健身產品借勢共享經濟風口迅速冒了出來,覓跑、純凈跑各種共享健身模式開始迅速搶佔市場。
一些共享跑步倉或者共享運動器材項目也獲得了融資,比如「樂刻運動」截至到目前B輪獲得億元融資;自助健身倉項目覓跑一周之內完成兩輪共計2500萬元融資,估值過億;純凈跑」項目已經完成1000萬天使輪融資,將集裝箱改造成自助健身艙的「超級猩猩」,目前也獲得三輪資本加持。但筆者來看,共享跑步項目雖有想像空間,但存在著諸多困境與局限。
跑步成為國民運動首選,移動支付成熟,共享跑步倉應運而生
在當下各種共享經濟模式讓人們目不暇接,也引發了諸多爭議,而在今天,城市快節奏的生活和社會壓力讓慢性病、肥胖病及亞健康困擾著大批都市人群,而隨著亞健康白領人群的擴大與收入的增長,健身需求的群體也日益龐大,某種程度上說,健身已經成為多數人的一種剛需,數據顯示,中國健身人口以年均增長率10%的速度遞增,可以說,國民健身的意識越來越強了。
而說到健身,跑步卻又是國民首選。根據中國行業研究報告網數據顯示,跑步運動已成為國民第一運動,69%的運動健身用戶經常參加跑步活動。
但跑步健身儘管需求龐大,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現實的困境——首先是,運動場館場地的不足,運動方案的缺失。其次,用戶時間碎片化,戶外跑步,有效的運動健身成為了一種奢侈。第三,城市健身房布局分散又稀少,這導致運動的時間成本太高,另外當下持有健身卡的人只有10%,能堅持去健身房的人不多。另一方面,當前掃碼支付已經基本上普及了,這給隨時隨地共享健身設備創造了支付條件。
共享跑步倉就在這樣的需求狀況下誕生了,因為相對於傳統的健身房模式,共享跑步模式的優勢在於可以讓用戶自由選擇健身時長,不需要辦理年卡,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加之它一般投放在小區與生活社區,人們可以一時興起就去跑一跑。
當前共享跑步項目的模式有哪些局限性
在當前,成立一個月估值過億的共享健身倉「覓跑」,以及主打空氣凈化的純凈跑都是當前共享健身倉模式的代表。它類似於共享單車的模式,用戶可以通過APP進行LBS定位找到附近的共享運動設備,按時收費,跑步完成之後隨即掃碼支付即可。
另外還有一種打著物聯網AR模式旗號的共享健身器材企業,表示能讓用戶跑步的同時,還可以運用人工智慧系統生成運動健康處方,給用戶科學的運動建議。從本質上看,這兩種共享跑步模式依然是打著共享旗號的租賃經濟,盈利依然按照分時租賃模式。它與迷你ktv或者共享單車類似,用戶登錄app線上預約,交完押金後實名註冊,然後開始計時收費。
在當前,在共享健身領域,當前主流的模式是共享跑步倉,這是一種封閉的模式,比如說當前純凈跑、無覓採用就是這種模式,而當前純凈跑等共享跑步倉項目與萬科、恆大、綠城等國內知名地產物業合作,向小區商圈進行封閉倉投放。而它的好處在於,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的滿足自身的健身需求,不受當下非共享的健身的場館、地點、時間與各種年卡與會員等硬性指標的限制。
但它的局限性顯而易見——首先,一個人運動非常無聊,而封閉倉周圍時常會有圍觀者,這會讓場面尷尬;其次,項目單一,對於塑形與增肌有需求的運動愛好者來說,跑步倉就不會是其長期需求項目。
其次,封閉性的艙內社交局限太大,密閉狹小的空間內,空氣的流通不暢,各種氣味混雜,很難說它具有更好的健身效果,再次是,單個倉投入成本高,而且只能容納一人,有效使用時長有天花板,回本周期長。另外,當前也有居民抱怨跑步倉佔用了公共場地,如何緩解小區等公共用地資源緊張的矛盾,這也是其規模化需要解決的難題。
目前另一種是將跑步機投放到大型社區、CBD寫字樓、學校、商場等公共區域場所,顯然,這類廠商健身社交的群體也非常龐大。關鍵問題是共享跑步倉能否有效的收割用戶的碎片化時間,如果說將健身器材或者共享跑步倉投放到這些場所,就能帶動用戶形成隨時隨地運動的習慣了?恐怕要打上一個問號。
一方面是共享健身設備投放與用戶的時間成本與習慣性與線下場景是否一一匹配的問題,對於許多人來說,如果說要跑步運動,特意用手機去搜尋跑步倉與共享跑步機的習慣尚未形成,可能性也不大,而許多CBD寫字樓可能就配備健身房。
對於許多人的習慣來說,戶外跑更加放鬆與愉悅,而且零成本,與其特意花錢去密閉的健身倉跑,倒不如戶外免費跑。當然霧霾天除外。另外,許多學校等公共區域,人們會更樂意通過運動項目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來運動與娛樂,而對於商場附近,人們打發碎片化時間的需求與場景更多是通過購物、用餐、電影休閑與參與娛樂放鬆性的活動來打發。
成本投入大但造血能力不足 用戶嘗鮮性需求不穩定 盈利有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對於那些長期堅持健身的人來說,共享跑步倉的收費也並不便宜,在嘗鮮之後難有持續性的需求。有人計算過,按照每分鐘0.2元,跑步一小時,花費12元。但如果一個月使用20次,一年則需要花費2880元。而健身房辦一張年卡多數城市的收費標準不超過2000元。當前有消息稱,純凈跑還推出了一小時30元主打空氣凈化功能,價格層面讓普通用戶形成持續性的需求就更難了。
而健身房有私人教練可以針對性鍛煉與運動,在設備方面,不僅僅是跑步機,還有登山機、划船機、龍門架等各種健身器械。關鍵是,健身房運動也是一種有效的社交活動,這是健身帶來社交增值的一部分。跑步倉可能唯一打到的痛點就是偶發性的跑步健身需求以及在霧霾天氣的跑步需求。
再看成本,數據顯示,量產設備成本為1萬元,加上50%的能耗、折舊和運維成本,年化成本在1.5萬元左右。而且,健身倉內配備的視頻、空調、空氣凈化器成本等也是一筆較大的開支,而當前共享健身倉的用戶使用時長與次數決定著它的造血能力,按照日均5-6小時的有效使用時長,單個運動倉的單日收入在70元左右,而日均5~6個小時的時長可能是一種相對理想的狀態了,而即便在這種理想的狀態下,回本周期卻在8-10個月左右。加之當前大部分共享跑步倉是與小區物業合作分成,扣除分成的收入,其回本周期將進一步被拉長。
而如果非理想狀態下,用戶嘗鮮之後難以有持續性的固定性的需求,那麼它的回本周期會更長,而在這種狀態下,投放越多,反而成本風險越大。當前諸多資本已經進入了這個行業,可以肯定的是,資本的加入一定會加速健身行業的蛻變。但一個效果是倒逼現有的健身房進行轉型,並加強自身的服務能力與增值溢價的部分。
從未來趨勢看,無論是傳統健身房還是共享跑步倉,一個趨勢是將用戶的健身行為數據化定製化管理,幫助用戶實現良好的健康監測和自我健康管理目標。這或將推動傳統健身房開始通過數據化、可量化、智能化與提升教練服務水平來參與這場競爭。當前無論是共享健身倉還是共享跑步機器材,目前依然是希望佔據線下流量入口與用戶群,然後再從資本那兒獲取更多的資金與資源,將其規模化與品牌化。
結語
當前的共享跑步模式其成本遠大於共享單車與共享充電寶,但回本周期要更長,這意味著如果它規模化運作需要大量資本來支撐與維護折舊成本,況且這種單調的封閉環境下的跑步機運動其愉悅性與社交性並不如健身房與其他運動,用戶嘗鮮過後是否讓人們保持長期持續的興趣還要打上問號。而跑步倉如果規模化遍地開花佔用公共用地也會引發新的利益矛盾衝突。這意味著它要做成功的難度非常大。
加之隨著入局者增多,同質化競爭會驅使行業成本開支變大,而單純依靠燒錢或者降低成利潤率來圈用戶的模式有進入價格戰與補貼消耗戰的可能性,這意味著共享跑步倉創業可能存在著難以預料的不確定性風險,儘管投資人開始看到這個新的風口,但它依然存在著諸多局限與風險。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redianwe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