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性大」,得先治一治
人分男女,動植物分雌雄,想不到木頭也有「性」之說。但這裡說的「木性」是木頭本身特有的習性之別,具體指木頭變形力、扭曲力大小之差。
木匠們做活時,鋸一塊木頭,刨一塊木板以後,常常會撂下一句話:「這木頭性大。」就是說這塊木頭變形力、扭曲力較大!
做出成品以後,遇冷、熱、干、濕會產生比較劇烈的變化,大裂、大扭、大脹、大縮,有時發生的變化簡直不像樣子,譬如原本一根方方正正的木頭方子,可以扭曲成麻花狀,轉上幾道彎。
木匠們遇上這種木頭,做活時就要格外小心,要想方設法控制住它,不叫它大變。
倘遇上性小的木頭,也就是性格平和溫柔些的木頭,做活會簡單些,不必操那麼大的心。做出成品,也會變,但變動與扭曲不會特別厲害。
什麼木頭性大,什麼木頭性小呢?
老木匠過手的木料品種多,心中都有自己的底數,比如柞木、水曲柳、色木(楓木)都是性大的木頭。
而紅松、白松、椴木、楸木算性小的木頭;南方木種里,楠木、杉木性小,而櫸木、龍眼木性大;紅木里酸枝、紅花梨、草花梨性大,而紫檀、黃花梨相對性小。
老木匠懂得區分,也懂得製作的技巧,能夠較好地拿捏分寸。但性大與性小都是相對而言,相比較而存在。只要是木頭,就會熱脹冷縮,也會濕脹干縮。
古典傢具的板面上都要留一條3-5毫米的伸縮縫,就是為避免傢具的大開大裂與擠脹變形,讓其能夠在使用過程中從容應對自然氣溫與濕度的變化。
如何去性?
木頭既然有性,在製作前,去性這一環節就非常重要。去性的辦法多種樣,但大致可分為三種:烤:就是把原木或板材、方材放到烤房裡面去蒸烤。早年的烤房,主要燒樹葉、鋸末、樹枝、劈柴;後來燒煤、燒油,再進步一點,用電加熱的辦法來烤,已近似於電烤箱了。
只是烤木頭的不是箱子,而是房子。烤木頭的時間比較長,不像烤麵包,幾分鐘、十幾分鐘就熟了。
早年烤木頭,一烤就是三、五天,甚至一周時間,慢慢烤著,暗火熏烤著。溫度不能太高,不能見明火,否則木頭會著了,變成炭。經過烤,木頭的性去掉許多,便於木匠們使用與操作。
吹:吹的實質就是讓風吹,也可稱作自然風乾的過程。這需要三、五個月甚至半年、一年時間,把板材、方材一層層疊加,整整齊齊地碼垛起來,每層板子、方子間要用小木條墊起,作為間隔,便於通風透氣。
垛與垛之間要留大的空隙以走風。板方材一般碼在背陰通風處,避免陽光暴晒使木材突然起性。碼垛好後,最上方要壓重物,如石頭、鋼材、原木等,越重越好。
經過自然的風吹、雨淋、日晒、雪埋,幹了又濕,濕了又干,木頭的性越來越小,因此越陳的木頭性越小,越便於製作與打理。
泡:就是把原木或板材、方子扔到水裡面浸泡。泡他個一周、兩周,甚至泡一個月,撈上來按自然風乾的方法碼垛起來,經過完全自然風乾再使用。
或是泡過後送進烤房熏烤,另有一種老辦法可以加快去性的速度,就是挖坑放水,加入石灰或鹼,用石灰水、鹼水來泡木頭,這樣浸泡的時間可以大大縮短,泡個兩三天即可撈出,或風乾,或送烤房。
總之,木頭去性的辦法實際上是來回折騰,泡了烤,烤了泡,濕了干,幹了濕,折騰的遍數越多,木頭的性越小。
頗有些「百鍊成鋼」的味道。也像鋼材的淬火,燒得紅紅的,猛然插入冷水裡。淬過火的鋼材更加堅硬,去了性的木頭更加柔順。
經過去性的木頭,在木工手裡就聽話多了,順溜多了,製成傢具後,熱脹冷縮的比率大大降低。
近些年,有一批老木新做的仿古式傢具,把老百姓家裡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房柁、房梁破成板子做傢具,其性穩定而少變,買老木新做的傢具,大可不必擔心木頭髮脾氣。
點擊展開全文
※我是雕刻師=素描手稿二十四期:神獸紋身雕刻素材
※我是雕刻師-素描手稿二十三期:關公紋身雕刻素材
※我是雕刻師=素描手稿:象神紋身雕刻素材
※木匠展看老祖宗有多牛
※我是雕刻師=素描手稿:百鬼圖雕刻素材
TAG:我是雕刻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