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營收和利潤7成源自歐美?工商聯報告和華為財報打臉
從財報看一個更加真實的華為映像
今天華為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不過由於華為並不是上市公司,大眾缺乏足夠的渠道對華為的經營情況進行詳細客觀的了解。對於華為每年的營收、納稅額和全球分區銷售份額就有很多種說法。我想公眾對華為經營情況的關切很大程度並不是由於商業決策的需要,而是華為代表了中國“民族企業標杆”“科創領軍企業”,華為的支持與反對者需要通過這些數據支持自己的觀點。普通人也希望通過這些數據做出評估,看一看頂著愛國、技術領先和民企先鋒三塊金字招牌的華為是不是名副其實。
這種半公開的朦朧的狀態對華為的宣傳有一定好處,可以讓華為這個話題總是保持一定的熱度。但是從長期來看畢竟不利於華為品牌形象的塑造,近幾年華為每年都會公開發布上一年的年報,讓公眾對華為的情況有了更可靠全面的了解。不過華為的年報也有促進銷售的目的,往往更強調華為的專業以及研發投入,除了營業額之外,缺乏反映社會貢獻的其他指標。而且與上市公司的年報不同,華為的年報沒有公布統計方法,也不受第三方監督,因此很難與其他企業進行對比。不過幸好中國工商聯最近公布了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榜單,華為是榜首,報告中著墨很多。我們可以根據這份權威財報和相關的信息對華為進行更真實的觀察。
華為的營業額、納稅額與社會生產貢獻分析
涉及華為的民營企業500強的報告是由全國工商聯經濟部給出。統計對象是自願參加統計的2016年營收超過45億的註冊在中國的民營企業。由於種種原因,有部分企業如阿里巴巴、騰訊、中國平安保險等公司未參加排名,聯想只以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參與排名。
2016年度華為在民營企業500強中營收為5215.74億元排名第一,這與華為自己年報公布的5216億基本沒有差別,網路上7000餘億的說法應該是不合理的。華為這次不僅排名第一,而且與第二拉開了差距。華為的營收2015年就排民企第一,為3950.09億元。蘇寧排名第二,為3502.88億元。今年兩者的排名不變,蘇寧的營收只增長到4129.51億元,無論是比例還是絕對數額都拉開了差距。
華為2016年的納稅額為676億元,比上一年的460億元,增長了47%。這個數字在民營企業500強中應該說相當的高,比第二名的萬科公司的436.14億元要高55%。與網路上華為納稅高的傳言非常一致,只是沒有網路上傳言的900-1500億元那麼多。如果再考慮到華為企業資產總額排名第七,只有區區4436.34億元;以及華為的稅後凈利潤只有370.52億元的話這個數字是非常驚人的。這也意味著華為交的稅是稅後利潤的1.82多倍,同時也在一個方面印證了網友關於華為繳的比較多的是增值稅的觀點。
華為繳的稅如此之多,網路上有一種聲音認為華為繳納的大多數是增值稅,而BAT等企業繳納的是所得稅。所以華為納稅多並不能代表華為的實際社會貢獻也占第一甚至前列。因為增值稅的納稅人實際是消費者,而所得稅的納稅人就是企業本身,所以只有所得稅才能代表企業的社會貢獻。
(一個知乎網友的看法)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兩種稅的區別是,增值稅是根據進項成本和銷項額繳納,所得稅是根據應納稅的所得額繳納。簡單的說,就是企業生產和銷售需要首先購入原料,並組織生產和銷售。銷售的金額減去原料價格或批發價,再減去國家對於該商品及服務的專門稅,就是增值了。對增值按一定方法收稅就是增值稅。所得稅大家就很熟悉了,大部分的公民都交過個人所得稅。而所得稅的納稅人和最終承擔稅收的人基本是同一人,因而可以直接調節納稅人的收入。特別是在採用累進稅率的情況下,所得稅在調節個人收入差距方面具有較明顯的作用。因此所得稅交的多的企業對社會財富的均衡貢獻更大。
不過對於國家的發展而言,這兩種稅都非常重要,合計佔總稅收的50%左右。而增值稅在2012年“營改增”稅收改革後,一直是總稅收佔比的第一。對國稅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沒有優劣之分。另外用所得稅納稅額的多少衡量企業的技術能力和創收貢獻也是不太合理的。相反美國政府採購中,扶植採購本國商品的判斷依據卻是該商品在美國境內的增值幅度,美國政府認為這種方法有助於判斷這件商品是否真正的美國製造,以及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本國的技術貢獻。其實一個企業所繳納增值稅和所得稅的佔比主要與行業有關,華為是信息電子製造業的代表,屬於高端的第二產業階層,BAT主要開展互聯網服務業務屬於第三產業。更重要的是,BAT的經營業務屬於從原料直接加工生產銷售的類型,與傳統行業中的房地產、飲料加工和農產品加工類似。這些行業的增值稅佔比都比較小,所得稅佔比更大。而華為更像傳統的製造業、批發業、銷售業,這些產業由於產業鏈長、原料來源複雜、往往直接對消費者銷售,所以增值稅更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華為為什麼納稅高、利潤率低、利潤率增長率低
華為營收5215.74億,稅後凈利潤只有370.52億,稅後凈利潤占營收7.1%,與我們印像中的高科技公司有一定的差距。如果算利潤增長率就更尷尬了,只比去年增長了0.38%,可以說幾乎就沒有增長。為什麼?
華為繳納的稅比稅後凈利潤的1.82倍還多,而沒有上市的華為也缺乏繳納的各種稅佔比的詳細資料。但由於華為納稅額與稅前凈利潤比例比我國關於所得稅的繳納的最高稅率還高得太多,加上國家對於信息電子產業持扶植態度,華為的所得稅並不是按最高稅率收取。結合華為的三家子公司曾同時排入過深圳增值稅納稅額的前十名,部分網友認為華為主要繳納的是增值稅的說法是可信的。那華為為什麼要交那麼多的增值稅呢?
結論與華為的技術實力無關,但是還是會讓部分“花粉”尷尬一下。因為如果華為納稅真的以增值稅為主,而且那麼多的話,其實說明華為的主要業務在中國。國稅局官網關於增值稅的普及知識中指出增值稅主要徵收對象是“凡是在我國境內銷售貨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或者銷售服務、無形資產或者不動產,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都是增值稅的納稅人”,當然部分出口商品還是會徵收增值稅,不過除了礦石等工業原料外都能享受到國家鼓勵出口的稅收優惠和出口退稅。所以華為在國外銷售手機和通信器材在國內繳納的稅額比在國內銷售時小的多,增值稅則更少。華為如果增值稅和其他稅在國內繳納的如此之多,恰恰說明華為的主要市場還是國內,尤其是利潤還是主要源自國內。
這樣的判斷也能和華為公布的年報互相印證,根據其年報,華為的營收45.3%發生在境內,亞太其他的地區額外還佔12.9%,美州(還包括加拿大等)的佔8.5%。歐洲中東與非洲合計也只佔30%。網路上說華為70%的銷售收入和利潤來自歐洲和美國,得不到工商聯的報告支持,也與華為年報不符。可能只是華為某個部門的情況,也可能是溢美之詞。
(圖片來自華為官方微信)
如果華為繳納的增值稅佔比大,那麼華為的稅收多也就好解釋了,因為華為的營收比較大嘛。但問題是為何華為的利潤率卻沒那麼高,利潤增長率則更低。這其實與國際大環境有關。整體來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通信和電子設備製造業就進入了調整期。其他的通信巨頭如愛立信的營收從294億美元下降到246億美元,國內的中興從154美元下降到146億美元。華為作為通信行業的領頭羊也不能不受到影響,雖然利潤沒有漲,但營收摺合751億美元,比去年608億美元大有增長也算是難能可貴了。在國內,報告中除了聯想控股(不是聯想集團)利潤率大漲114.49%外,其他計算機與通信電子設備製造商利潤率也增長有限。由於騰訊和阿里不參與排名,BAT中只有百度參與了這次排名調查,而百度的利潤率更是下降了64.25%,因此華為雖然利潤沒增長,但並不能證明缺乏市場活力。
華為利潤增長率最近很低的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華為加大了關於研發的投入,華為的研發人員占公司總數的45%,2016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14.6%,為764億元。工商聯報告顯示華為的資產總額也有相當的增加,增加額在712億元,與其年報中研發投入的數字相當接近。
根據華為的年報我們可以看出最近幾年華為的研發投入一直是以加速的姿態進行的,在5G標準的爭奪和專利布局中我們也看到了華為的科技能量。華為的研發是為了長遠的將來業內地位而進行布局,很難獲取超額利潤。因為通信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社會保障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根據網速而定價。5G比4G技術提高的性能倍數肯定會遠遠高于于通信器材價格的增長幅度。但是華為的布局將在未來提高其在業內的地位,獲得持續的增長。
觀察華為的經濟數據,可以發現高技術領域的很多一般規律。比如總資產與營收以小搏大的“高回報性”,高科技有可能賣白菜價的“高風險性”,持續創新的“高投入性”。也才更能了解一個更真實的華為。
※中國研發固態鋰電池,手機續航提升,三星買了它再也不怕手機爆炸
※麒麟970打敗高通驍龍?未免言之過早,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華為要成為世界5朵雲之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基建狂魔鬼斧神工 上海港口吞吐量超過美國港口吞吐量總和
※不會修建海底隧道怎麼辦?基建狂魔手把手的教!
TAG:鐵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