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左圖右史:葡萄牙帝國的海上花列傳之一

左圖右史:葡萄牙帝國的海上花列傳之一

位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貝倫區巴西利亞大馬路(Avenida da Brasília)的發現者紀念碑,座落於聖哲羅姆修道院正前方,鄰近4月25日大橋,這個位置是葡萄牙人在航海時代出海的地方。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攝影/Nol Aders

撰文|劉鈍(清華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編輯|李曉明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航海王子恩里克

提起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就要說到世界上第一個海洋強國葡萄牙,說到葡萄牙帝國的崛起又繞不開大名鼎鼎的航海王子恩里克(Infante Dom Henrique,Henry the Navigator, 1394-1460)。「恩里克」是葡語的譯法,對應於英、法等國的「亨利」,因此許多書上也稱「亨利王子」。

當年的葡萄牙為什麼要向海洋發展,看一眼大西洋東北岸與地中海周邊的地圖就明白了。這個地處歐洲大陸西南端的蕞爾小國,土地貧瘠,境內多山地丘陵,東、北兩面有強鄰——西班牙王國的前身卡斯蒂利亞王國,只好向西南面的海洋和非洲大陸西北沿岸尋找發展空間。15世紀初,葡萄牙全國人口不過百萬,國王窮得連自己的金幣都造不出來。

西南歐與葡萄牙地圖 圖片來源:百度地圖(紅色標示為本文作者所加)

恩里克王子是葡王若望一世(Jo?o I, 1357-1433)的第三子。1415年,年輕的王子隨父出征北非,8月21日那天從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手中奪取了重要港口休達(Ceuta,位於直布羅陀海峽非洲一邊,今為西班牙自治市)。休達是整個地中海沿岸最堅固、最富裕、最具戰略意義的要塞,也是穆斯林世界與東方和印度香料貿易的西端,來自撒哈拉沙漠以南、衣索比亞、埃及、敘利亞、波斯以及歐洲南部的商旅雲集於此。此役使葡萄牙完全控制了直布羅陀海峽並開啟了與地中海貿易的通道。恩里克王子此役表現英勇,還負了輕傷。下圖是葡萄牙畫家克拉索(Jorge Cola?o,1868-1942)設計製作的藍瓷磚畫,位於葡萄牙第二大城波爾圖的聖本篤火車站內。

瓷磚鑲嵌畫《恩里克王子率軍攻克休達》(1903),現在波爾圖聖本篤火車站內

在休達,葡萄牙人第一次見識了非洲與東方的財富。貧窮的小貴族和農民們組成的葡萄牙軍隊洗劫了這座富裕的北非城市,他們又用鹽水沖刷清真寺,力圖抹去一切穆斯林的痕迹(38年後穆罕默德二世在君士坦丁堡則還以顏色,真是一報還一報,「聖戰」這個詞本是基督騎士們的發明)。佔領休達後第三天,在由清真寺改造成的「非洲聖母教堂」里,若望一世冊封他的三個參戰兒子為騎士。不過恩里克王子對宮廷權力和陸上事務都沒什麼興趣,而是熱衷於開闢航海事業,這在當時是極為艱苦且有很大風險的。

從休達回國後,恩里克王子就開始準備對大西洋島嶼和非洲西北海岸的探險。他首先在薩格里什(今聖文森特角)創建了一所航海學校,從義大利等地網羅有關人才,僱用猶太學者與阿拉伯航海家,負責教授航海、天文、數學、地理等知識,又在附近的拉各斯修建海港與船塢,親自參與海船的建造與改進。他把繼承到手的聖殿騎士團的財產拿出來支持航海事業,自己卻在薩格里什過著苦行僧般的簡樸生活。在他的謀划下,葡萄牙的航海事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雖然恩里克一生中只有四次不算太遠的航行到過北非,但他開創的事業使其無愧於「航海王子」的美稱。

恩里克王子不喜奢華,生前沒有留下任何肖像,所幸畫家貢薩爾維斯(Nuno Gon?alves)繪製了一幅被稱作聖文森特群像的畫屏(St. Vincent Panels),其中留下諸多王室成員與葡萄牙權貴的形象。專家們認為左數第三屏紅衣人身邊的男子就是恩里克王子,紅衣人應該是他的哥哥、1433年繼承王位的杜阿爾多(King Duarte of Portugal,1391-1438)。現在陳放在葡萄牙海事博物館內的恩里克雕像,就是參照畫屏中的形象製作的。

貢薩爾維斯《聖文森特群像》(c.1455),現藏里斯本葡萄牙國家古代藝術博物館

《聖文森特群像》中的恩里克王子

里斯本海事博物館內的恩里克像

1960年是恩里克王子逝世500周年,當時的薩拉查政府在里斯本特茹河口建立了一座高達50英尺的「大發現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Discoveries)。其外形猶如一艘卡拉維爾帆船,恩里克王子屹立船首,右手托著一艘小帆船模型,左手拿著一張海圖。紀念碑兩側共刻有32尊雕像,都是地理大發現時代與葡萄牙王國有關的人物。紀念碑的背後是一個巨大的十字架,碑前的地上刻有一幅世界地圖,象徵當年天主教君主企圖征服世界的野心。下圖是大發現紀念碑遠眺,以及1960年揭幕現場的盛況,來自14個國家的32艘艦船在附近河面游弋,一同鳴笛向恩里克王子致敬。

大發現紀念碑(左)及其揭幕典禮現場鳥瞰(右)

圖片來源:維基

地理大發現紀念碑:英雄譜(西側)

紀念碑的設計方案早在1939年就被提出來,建築師特爾莫(Cottinelli Telmo)、雕塑家阿爾梅達(Leopoldo de Almeida)作了許多準備工作,後因種種原因擱淺。直到1958年2月3日,薩拉查政府才通過決議正式啟動建造計劃。從1958年11月到1960年1月,在首席建築師蒙泰羅(António Pardal Monteiro)領導下,工程師、雕塑家、歷史學家通力合作,終於完成這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傑作。

地理大發現紀念碑西側群像 圖片來源:維基

上圖是紀念碑西側的雕刻群像。屹立船頭的就是恩里克王子,他是葡王若望一世之子、葡萄牙親王、維塞烏公爵(Duke of Viseu)、地理大發現的主要推動者。以下從右到左依次是:

費爾南德王子(Ferdinand the Holy Prince, 1402-1443),他是恩里克王子幼弟,1437年隨兄遠征摩洛哥。孰料葡軍在丹吉爾(Tangier,休達以西約40公里)一役慘敗,葡方在簽下交還休達的協議並留下費爾南德作人質的條件下才得以安全退軍。至於休達要塞,如同到嘴的肥肉,葡萄牙人怎肯輕易吐出來?(直到1668年1月1日,西、葡兩國國王在里斯本簽約,休達才被割讓給西班牙。)於是向對方提議改用贖金頂換,價碼卻談不攏,費爾南德也就一直被拘著,雖不像一般囚徒那樣過堂挨打,心境卻無比凄楚,只能靠禱告上帝度日,最終瘐死他鄉,總算被教皇封了個聖人。據說原先恩里克自告奮勇要當這個人質,只是部將不允。無論如何,他和葡萄牙王室是有愧於費爾南德小王子的。

若望·貢薩爾維斯·扎爾科(Jo?o Gon?alves Zarco, c.1390-1471),葡萄牙貴族,馬德拉群島(Madeira Islands)的殖民者。馬德拉群島在靠近歐洲大陸西端的大西洋上,離葡萄牙本土不算太遠,可以說是帝國向海洋進軍的頭一站。

費爾南德王子拄劍跪在恩里克身後

殖民先鋒扎爾科

下面手持羅盤的人是吉爾·埃亞內斯(Gil Eanes, c. 1440),他是最早參與恩里克王子事業的航海家,1433年沿非洲西海岸航行到加那利群島,1434年成功穿越被稱為「魔鬼之海」的博哈多爾角(Cape Bojador),翌年南下將航線延伸至北回歸線以南。

在他後面露出半個臉的是佩羅·德阿倫克爾(Pêro de Alenquer),1488年參與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遠航,後隨達伽馬船隊出征印度並擔任旗艦領航員。

再後面一位與科學史大有關係,佩德羅·努內斯(Pedro Nunes, 1502-1578)是科英布拉(Coimbra)大學數學教授,多種航海理論與技藝書籍的作。他發明的星晷游標為第谷·布拉赫所採用,極大提高了天文觀測的精度。不過他最重要的發明是1537年提出的「等角線」(loxodrome or rhumbline)航行法,其法與麥卡托投影地圖相適配,按照與地理緯度成一定角度的方向航行,哥倫布就是依照此法去尋找印度的。雕塑中的努內斯左手捧著一個球狀物,有人說是渾儀;筆者認為是地球儀,球面上可以清晰看到一條等角航線,他右手拿的也不是普通圓規,而是專門量度地球儀的球規。

努內斯像(上)及其航海學著作(下)

右起:埃亞內斯,德阿倫克爾,努內斯

再下面那位手持十字旗的是佩羅·埃斯科巴(Pêro Escobar),他活躍於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1471-1472年間發現幾內亞灣的聖多美、安諾本、普林西比等島,在迦納南部海岸的探險導致葡萄牙人建成以艾爾米那(Elmina)為中心的黃金貿易中心。他也參加過卡奧、達伽馬與卡布拉爾等幾位著名船長的遠征。

埃斯科巴身邊是翟依達·克列斯克斯(Jehudà Cresques, c. 1360-1410),他出生於馬略卡島(當時屬西班牙前身之一的阿拉貢王國)一個猶太家庭,後來被迫改宗皈依天主教。他父親是出名的製圖學家,相傳著名的加泰羅尼亞航海圖(Catalan Atlas,1375)就出自克列斯克斯父子之手。阿拉貢王國對猶太人的迫害,驅使許多有知識的猶太人移居葡萄牙,其中就包括曾擔任恩里克王子科學顧問的梅斯特雷·雅科梅(Mestre Jacome),又被稱作馬略卡的雅科梅(Jácome de Maiorca);至於雅科梅與克列斯克斯是否為同一人,學界目前似無定論。

順便提一下,猶太商人是西方世界唯一能夠同時與摩爾人、柏柏爾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自由溝通的特殊群體,他們的股權制集資法體現了投資者共同分享利益與承擔風險的資本主義原則。恩里克王子或許從中受到啟發,首先投資教育和船隊,鼓勵眾多冒險家與貴族以不同的形式參股,利用非洲的黃金、象牙和奴隸獲利,從而滾動式地推進航海探險事業持續發展。

再下面一位是佩羅·達·科維良(Pêro da Covilh?, c. 1460-1526),他是一位多才多藝、會講多種語言的旅行家,足跡遍及地中海、紅海、波斯灣、東非沿岸和印度,扮演著葡萄牙王國間諜的作用,堪稱15、16世紀之交的「東方勞倫斯」。

右起:埃斯科巴,克列斯克斯,科維良

克列斯克斯雕像

下面三位都是文藝范兒,第一位是戈麥斯·德祖拉拉(Gomes Eanes de Zurara, c. 1410-1474),葡萄牙宮廷編年史家,著有《發現與征服幾內亞編年史》(Chronicle of the Discovery and Conquest of Guinea)等。

第二位是宮廷畫家努諾·貢薩爾維斯,也就是上面那幅《聖文森特群像》的作者。他與大航海有什麼關係不太清楚,相信活躍於1450至1490年之間,是葡王的御用畫師。

第三位是路易斯·德卡莫斯(Luís de Cam?es, c. 1524-1580),舊譯「賈梅士」,葡萄牙最偉大的詩人,其《路濟塔尼亞人之歌》(Os Lusíadas)被稱作「葡國魂」。他模仿荷馬與維吉爾的史詩風格,以達伽馬為主人公歌頌人類征服海洋的壯舉。相傳詩人在澳門的一個山洞裡完成了部分詩章,澳門今存賈梅士石洞和賈梅士博物館。

德祖拉拉

貢薩爾維斯

德卡莫斯(賈梅士)

澳門賈梅士石洞

里斯本哲羅尼莫斯修道院內的德卡莫斯墓

葡萄牙殖民者和後來的海上列強,給自己向外擴張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那就是為上帝傳播福音。隨著地理大發現浪潮的高漲,許多傳教士遠涉重洋前往異國他鄉。紀念碑東側的下面兩位是天主教傳教士:雙手高擎十字架的是方濟各會修士恩里克·蘇亞雷斯(Henrique Soares, c. 1465-1532),在他身後左手上舉作祈禱狀的是道明會修士貢薩洛·德·卡瓦略(Gon?alo de Carvalho)。

方濟各會和道明會都是梵蒂岡教廷批准的最早托缽修會,前者由義大利人方濟各(Francis of Assisi,1182-1226)於1209年發起,後者由西班牙人多明我(Dominic of Caleruega,1170-1221)於1216年肇端。兩個修會在葡萄牙上層和民間擁有大量狂熱信徒。方濟各會鼓勵人類親近自然,道明會相信遠方有靈,這些都為在風浪中搏命的水手帶來精神力量。下圖分別由西班牙畫家裡貝拉(Jusepe de Ribera,1591-1652)和科埃略(Claudio Coello,1642-1693)所繪。

里貝拉《聖方濟各》(1642),現藏ElEscorial

科埃略《聖多明我》(1685),現藏Prado

下面一位拄著行杖的人是費爾南·門德斯·平托(Fern?o Mendes Pinto, c. 1509-1583),他是葡萄牙探險家,曾在衣索比亞和遠東遊歷,但其遊記多具誇張成分。

最後兩位是王室成員:第一位是菲利帕王后(Filipa de Lencastre, 1360-1415),恩里克王子的生母,原為英國蘭開斯特公爵之女,英王亨利四世的姐姐;第二位是佩德羅王子(Infante Pedro, 1392-1449),恩里克王子的二哥,被封為科英布拉公爵,曾代表葡王多次出使歐洲各國,1425年從威尼斯帶回義大利人繪製的最新海圖。

右起:蘇亞雷斯,卡瓦略,平托,菲利帕王后,佩德羅王子

佩德羅王子

菲利帕王后與若望一世(1385-1433年在位)的婚姻是葡萄牙與英國蘭開斯特家族結盟的結果,這一同盟的敵人是法蘭克—卡斯蒂利亞軸心。用今天的話講就是英-葡對法-西,這也是14世紀伊比利亞半島的主要政治格局。這對夫妻共生育了六個孩子:大兒子杜阿爾多後來繼承了王位(1433-1438年在位),二兒子佩德羅王子,三兒子恩里克王子,四兒子若望王子(Infante John,1400-1442),小兒子費爾南德王子,他們當中的四個人都在前面出現過;恩里克與若望之間,還有一個女兒伊莎貝拉(Isabella of Portugal,1397-1471),後來成為勃艮第女公爵。下面的彩繪出自15世紀法國書籍插圖畫家讓·瓦夫林(Master of Jean Wavrin),描繪1387年2月14日這一政治婚禮在波爾圖大教堂舉行的情景。

讓·瓦夫林《若望一世與菲利帕女王的婚禮》(15世紀) 圖片來源:維基

繼承杜阿爾多王位的是阿豐索五世(Afonso V,1432-1481,1438-1481年在位),再傳為若望二世(Jo?o I, 1455-1495,1481-1495年在位),以下依次為曼紐爾一世(Manuel I,1469-1521,1495-1521年在位),若望三世(Jo?o III,1502-1557, 1521-1557年在位)。他們都是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國王,本文會提到其中的多數人。

地理大發現紀念碑:英雄譜(東側)

地理大發現紀念碑東側群像 圖片來源:維基

上圖是紀念碑東側的雕刻群像,自恩里克王子以下同樣排列著16位人物。恩里克身後的是阿豐索五世,在他治下葡萄牙開始向南部的阿爾加維(Algarve)及北非擴張,他也全力支持叔叔的航海事業。

以下是三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位是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 c. 1460-1524),他於1497年率船隊繞過好望角後繼續航行,第二年到達非洲東海岸的莫三比克,後又兩度遠航印度,被葡王封為伯爵,1524年9月被任命為第六任印度總督,但三個月後就在殖民領地科欽(Cochin)去世。

達伽馬後面的是阿豐索·貢薩爾維斯·巴爾達亞(Afonso Gon?alves Baldaia),他是15世紀葡萄牙的航海先驅,生卒年不詳,1431年登上亞速爾群島並建立殖民地,1435-1436年間完成西撒哈拉海岸的探險。

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Pedro álvares Cabral, c. 1467-1520),他於1500年4月22日率領船隊抵達巴西東海岸的賽古魯港(現稱卡布拉爾),被認為是最早到達巴西的歐洲人,也因此為葡萄牙爭得一大片位於美洲的廣袤土地。

阿豐索五世

左起:達伽馬,巴爾達亞,卡布拉爾

卡布拉爾後面的人是費爾南·德·麥哲倫(Fern?o de Magalh?es, c. 1480-1521)。西班牙人看到他的形象在此肯定感到不悅,因為儘管麥哲倫出生在波爾圖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並加入葡萄牙遠征隊到過東非、印度等地,他最輝煌的成就——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卻是由西班牙王室資助的。麥哲倫於1519-1521年間率領船隊西行,沿美洲東海岸南行,繞過其南端之海角(今稱合恩角或麥哲倫海峽)駛入太平洋,歷盡艱險來到菲律賓群島一帶。1521年4月27日在與當地人的衝突中喪生,其部眾則繼續向西航行返回歐洲。群像中的麥哲倫手中拿著的好像是一個缺口的圓環,是否暗示他功敗垂成壯志未酬呢?

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麥哲倫身後是尼科勞·科埃略(Nicolau Coelho, c. 1460-1502),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航海家,參加過達伽馬與卡布拉爾遠征的重要水手和船長。

再後面是加斯帕爾·科特雷亞爾(Gaspar Corte-Real, c. 1450-1501),他是葡萄牙有名的航海世家科特雷亞爾家族中最小的兒子,1501年抵達格陵蘭,然後又前往美洲北部探險。

左起:卡布拉爾,麥哲倫,科埃略

科特雷亞爾

下面是馬丁·阿方索·德索薩(Martim Afonso de Sousa, c. 1500-1564),葡萄牙貴族,1530-1532年率隊在巴西內陸探險,與闖入這裡的法國勢力爭鬥,建立了以聖保羅為中心的殖民地,因而被任命為葡萄牙王國的首任巴西總督。1542-1545年間又接替埃斯特旺·達伽馬出任第12任印度總督。

若昂·德巴羅斯(Jo?o de Barros, 1496-1570),葡萄牙最重要的歷史學家之一,所著《亞洲年代》(Décadas da ásia)記敘了歐洲人對非洲和亞洲的探險活動。

巴西畫家Benedito Calixto的《德索薩像》(1900) 圖片來源:維基

《亞洲年代》(1777年版)扉頁中的德巴羅斯像 圖片來源:維基

下面一組群像共有四人:左方拄劍站立者為埃斯特旺·達伽馬(Estêv?o da Gama, c. 1505-1576),他是瓦斯科·達伽馬的次子,曾任黃金海岸(今迦納)與第11任印度總督。

後面三人正在合力豎起一塊石柱(padr?o),石柱的上方是一塊刻有葡萄牙王室紋章的方形石塊,頂上則是一個十字架,其目的是宣示葡萄牙的「發現權」。三人中的第一位是巴托洛繆·迪亞士(Bartolomeu Dias, c. 1451-1500),他是出生於航海世家的葡萄牙貴族,1488年經非洲西海岸抵達大陸南端的好望角。

第二位是迪奧戈·卡奧(Diogo C?o, c. 1452-1486),1482年抵達剛果河口,之後一年多在剛果河流域探險;1485年第二次航行至南緯22°的西非海岸。根據當時最好的地圖,他相信不遠就是非洲大陸的南端。但他沒有繼續南下,而是深入非洲西南內地(今納米比亞、安哥拉一帶)進行考察。順便提一下,在卡奧船長的兩次航行之間,有一位膽大妄為的熱那亞人建議若望二世(當時恩里克王子已經過世)向西航行前往印度,國王徵求了卡奧的意見,得到否定回答,於是這位叫哥倫布的水手轉向西班牙王室兜售其計劃。

第三位是安東尼奧·德阿布雷烏(António de Abreu, c. 1480-1514),1512年率領船隊抵達今帝汶和印度尼西亞一帶。

左起:埃斯特旺·達伽馬,巴托洛繆·迪亞士,卡奧,德阿布雷烏

南非好望角附近的石柱,現代重建 圖片來源:維基

1486年立於納米比亞海岸的石柱,1893年被運往柏林

1502年葡萄牙人繪製的南部非洲地圖,內中標出若干石柱所在圖片來源:克勞列2016,180頁 (左圖來自同書第14頁)

再後面的兩個人物都與中國有點關係。第一位是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e, c. 1453-1515),他也是葡萄牙貴族,被稱為「東方凱撒」和「海上雄獅」。1510-1511年征服果阿與馬六甲,使葡萄牙控制了前往亞洲的通道,被葡王授予「果阿公爵」榮銜,1509-1515年間任葡萄牙印度總督。他曾經兩度派使前往廣州,企圖與明朝廷聯繫。

方濟各·沙勿略(S?o Francisco Xavier, 1506-1552),本是西班牙貴族,1534年他的老鄉(也是一位貴族)羅耀拉(Ignacio de Loyola,1491-1556)在巴黎創立耶穌會,沙勿略是最早的會員之一。耶穌會雖然比方濟各會、道明會等老修會晚出,但發展勢頭很猛。其時歐洲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亟力維護羅馬天主教會與教皇權威的耶穌會受到梵蒂岡的特別青睞。早期耶穌會士又採取「在地適應」與「知識傳教」這兩項英明策略,因此在東方大獲成功。1540年沙勿略奉若望三世派遣,以教皇使者名義前往亞洲,先後在印度果阿、新加坡、馬六甲、日本等地傳教,1551年從日本搭乘葡國商船抵達廣州附近上川島,因無法進入內地,最終病死在島上。

不過幾十年以後,沙勿略的繼承者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耶穌會士相繼來到中國,為中西文化交流與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做出了貢獻。這些早期來華耶穌會士,儘管出自不同的國家,他們都曾向葡王宣示效忠,又都是從里斯本出發,經由好望角、果阿、馬六甲、澳門這條路徑進入中國內陸。從一定程度來講,他們也是大航海運動的實踐者。

下圖為葡萄牙畫家裡貝羅(José de Avelar Rebelo,c. 1600-1657)的作品,描繪1541年4月9日沙勿略啟程東航前在里斯本向若望三世辭別的情景。

里貝羅《沙勿略辭別若望三世》(1635),現收藏處不詳 圖片來源:維基

紀念碑東側排在最後面的是克里斯托弗·達伽馬(Cristóv?o da Gama, c. 1516-1542),他是瓦斯科·達伽馬的第三子,也是葡萄牙軍隊的一名指揮官。1541-1542年率部在東非(今衣索比亞、索馬利亞)與穆斯林激戰,在最後一場戰役中被俘遭誅。

沙勿略

克里斯托弗·達伽馬

海船與海圖

15世紀的葡萄牙掌握了最先進的造船技術,國王曾頒令嚴禁向任何其他歐洲國家出口海船,恩里克王子對航海資料更是嚴加控制。可惜的是,所有被視為國家機密的葡萄牙航海檔案都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中損毀。恩里克王子死後若干年,幾艘葡萄牙三桅帆船在西班牙海岸觸礁,西班牙如獲至寶,立即加以仿製。

經過葡萄牙工匠改進的卡拉維爾(Caravel)帆船最適合探險:它通常有三根桅杆,配有從阿拉伯人那裡學來的三角帆,可以搶風前進,由於吃水淺,便於沿著未知海岸線甚至河口摸索前行;缺點是船艙空間狹小,攜帶給養和淡水有限,因此對遠程航行水手們構成嚴峻的考驗。後來葡萄牙人又建造出排水量更大的克拉克(Carrack)大帆船,能夠裝備更多的軍火與船員,可作戰艦或艦隊的旗艦,也可用於販運奴隸,便於進行遠洋航行。在後來的大規模海上探險中,多由這兩種船型混合編隊的艦隊來承擔。16世紀中葉以後統治海洋的四桅蓋倫(Galleon)大帆船,則是在克拉克帆船基礎上加以改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都宣稱對這一船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葡萄牙製造的卡拉維爾帆船(模型)和克拉克帆船圖像(根據1565年繪製的一幅海圖) 圖片來源:維基

16世紀初里斯本船塢正在建造的一艘克拉克,緊挨著它有兩艘卡拉維爾 圖片來源:http://restosdecoleccao.blogspot.com/2014/10/arsenal-da-marinha.html

早在希臘化的托勒密(Ptolemy, c. 90-168)時代,人們就把世界分成歐、亞、非三塊大陸,直到大航海時代中期,西方關於世界地理的知識還沒有根本的變化。1457年,阿豐索五世向居住在威尼斯的本篤會修士毛羅(Fra Mauro,c. 1400-1464)訂購了一幅世界地圖。毛羅是當時最好的製圖學家,在助手比安科(Andrea Bianco)的協助下,於1459年4月24日完成任務,連同威尼斯總督致恩里克王子的一封信,一道送往葡萄牙,威尼斯人在信中鼓勵恩里克繼續他已開始的航海探險計劃。

毛羅的原圖與威尼斯總督寫給恩里克王子的信今已不存,畢安科繪製的副本則被保留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圖書館(Biblioteca Marciana)。下圖就是這幅當時最精確的世界地圖,原來的方向是上南下北,為了適應今日讀者的習慣,筆者特意將它顛倒過來。

威尼斯僧侶毛羅1459年繪製的世界地圖 圖片來源:維基

從圖上可以看出,沿著左下方非洲大陸西海岸,有一條通暢的水道,由此一直南下將會抵達通往印度洋的入口。這樣一條潛在的航道無疑對恩里克王子產生極大的誘惑。向南,向南,成了新崛起的葡萄牙海上帝國的進軍口號。

隨著航海事業的興盛與地理大發現的深入,更新更精確的海圖被陸續繪製出來,成為後來探險者的指南,而新的探險活動又導致地理學與製圖學邁上更高的台階。下面左圖為葡萄牙製圖學家杜拉多(Fern?o Vaz Dourado,c. 1520-c. 1580)1571年繪製的非洲西北海岸的航海圖;右為義大利外交官坎迪諾(Alberto Cantino)1502年在里斯本購得的紅海與波斯灣地區航海圖。

非洲西北海岸航海圖(1571)

波斯灣與紅海地區航海圖(1502年前)圖片來源:維基

余話

葡萄牙帝國在西方崛起的同時,中國正當明代永樂至正德年間。早在1428年,恩里克王子就讀過其兄佩德羅從威尼斯帶回的《馬可波羅遊記》。1502年這部書的葡文版在里斯本出版,正值達伽馬第二次遠航印度前夕。該書前言中還提到:「對東方的全部願望,都來自要去中國。駛向遙遠的印度洋,撩起了對那片叫做賽里斯(Serica)的未知世界的嚮往,那就是要尋訪契丹(Catayo)。」1508年2月13日,曼紐爾國王給在東方探險的德塞戈拉(Diogo Lopes de Segueira, 1465-1530)下達長篇指令,核心是「要搞清中國人的情況」。前面提到的「東方凱撒」德·阿爾布克爾克,也正是在此時擔任印度和馬六甲總督並嘗試與中國官方聯繫的。

1513年,葡萄牙商人阿爾瓦雷斯(Jorge álvares, ?-1521)到達珠江口的屯門,據說還在此樹立了一塊刻有葡萄牙國王紋章的紀念柱,他很可能是近代早期抵達中國的第一個西方人。40多年後,葡萄牙人才開始正式定居澳門。

澳門南灣區華利前地街頭的阿爾瓦雷斯紀念像,他身後是典型的padr?o石柱,但在今日已無宣示主權的意義了。 圖片來源:維基

早期來華的葡萄牙人自稱來自「佛郎機國」,此說為清初編纂的《明史》採納,還訛記其地「近滿剌加(馬六甲)」。明末又有「布爾都嘎爾」之說,應該是Portugal的音譯。按潮州話「牙」音近ga,gal就被轉化成「牙」字,Portu則被聯想到來自西域的多汁水果,中文就演化出了個「葡萄牙」。同被誤認為是「佛郎機」的鄰國「日斯巴尼亞(Espa?a)」,也被清人無端安了顆「牙」,成了現在的「西班牙」。明末來華耶穌會士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1623年著《職方外紀》,則稱「波爾杜瓦爾」為西班牙之屬國,蓋因撰書時西班牙的腓力二世(Philip II,1527-1598)已於40餘年前兼并了葡萄牙(1640年葡萄牙再次獨立為國家)。

在埃亞內斯越過博哈多爾角之前一年,鄭和(1371-1433)已經率領中國船隊完成七下西洋的壯舉,最遠抵達今索馬利亞一帶的東非海岸。儘管在若干細節上學界還存在不少爭論(如船隊規模、人員編製、寶船尺寸、經停地點、有無阿拉伯引航員等),其船隊規模要遠遠大於恩里克王子的船隊是肯定的。也有一些珍貴的文獻流傳下來,如《鄭和航海圖》、《順風相送》(即《海道針經》甲種)、《指南正法》(即《海道針經》乙種)等。原存明代兵部、最珍貴的原始資料《鄭和出使水程》則不知所終。

下圖為明代軍事家茅元儀(1594-1640)輯撰的《武備志》所收《鄭和航海圖》之「過洋牽星圖」。牽星術是一種藉助星宿引導航向的天文導航方法,與「海道針經」(羅盤導航)配合確保船隊抵達既定目標。

《武備志》保存的過洋牽星圖

明永樂十八年(1420),也就是恩里克王子在薩格里什創辦航海學校的時候,曾經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僧人勝慧即將咽氣,臨終前囑託弟子變賣所有資產,用來刻印一部《太上說天妃救苦靈應經》,以求彰揚海神天妃護佑航海者路途平安的功德。這天妃就是福建、廣東一帶漁民口中的「媽祖」,到了葡萄牙人那裡就成了澳門(Macau)。《天妃經》卷首有一幅「鄭和下西洋」圖,描繪了鄭和船隊在海上航行的壯觀景象。

下面是依照《中國美術全集》臨摹復原的線圖,原為六開相連的長幅,畫面右端是端坐在宮中的天妃,左端站立者是觀音菩薩,她們中間則有很多侍女、道童以及文武官員。畫面下方可以看見五艘海船,在波濤洶湧的洋面上破浪前行。專家推測此圖中的船,「艏艉高翹,船舷高,吃水深,正符合福船的特徵……此圖可作為寶船系福船型這一結論的有力證據。畫中,那開闊海面上,成列、成行的船隊,也為我們描繪了鄭和下西洋氣勢磅礴的景象。」

沈建峰摹《天妃經》卷首鄭和下西洋圖 圖片來源:金秋鵬2000

只是明朝皇帝對海外貿易毫無興趣,中國傳統文化中也缺乏賭命爭勝和向外開疆拓殖的基因,鄭和的壯舉遂成絕響。以致直到今日,中國人還在走向「深藍」的征途上艱難前行。

葡萄牙是第一個從海洋走向世界的帝國,它所開啟的地理大發現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於這段歷史,本文只是給出了一個粗線條的描述,至於葡萄牙人怎樣南下非洲、怎樣開通與東方聯繫的海上通道、怎樣在美洲大陸獲得一塊廣袤的殖民地,以及它與後起的西班牙帝國之間的恩怨,敬請關注續篇。

參考資料

Crowley,Roger.2015.Conquerors: How Portugal Forged the First Global Empire. New York:Random House.

Page,Martin.2002. The First Global Village: How Portugal Changed the World.Lisboa:Casa das Letras.

金秋鵬.2000.迄今發現最早的鄭和下西洋船隊圖像資料——《天妃經》卷首插圖.中國科技史料.21卷1期.

克勞列著.陸大鵬譯.2016.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夢隱.2016.大發現紀念碑與鄭和下西洋圖卷.科學文化評論.13卷4期.

宋宜昌.2006.決戰海洋:帝國是怎樣煉成的?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萬明.2001.中葡早期關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伯敏.1988.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版畫卷.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地理大發現紀念碑上的群像資料主要參閱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dr?o_dos_Descobrimentos.

延伸閱讀:

認識你自己,從人體解剖開始|左圖右史(《賽先生》2017-02-25)

伽利略、望遠鏡與日心說|左圖右史(《賽先生》2017-03-18)

到頭方信鬼無皮|左圖右史 (《賽先生》2017-04-15)

望遠鏡視野中的戰爭與和平|左圖右史(《賽先生》2017-05-13)

《大使們》及其幕後的三國演義|左圖右史 (《知識分子》2017-08-04)

目前,「左圖右史」專欄由《知識分子》公眾號推送。

製版編輯: 許逸|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專訪李凱: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去了別的教育系統變成高端人才
未來已來:摩爾定律盡頭的計算科學
12年以來最強太陽耀斑又來了!到底對人類有什麼影響呢?
有毒的水果蔬菜 想對我們訴說
鈀催化的羰基化合成雙環內酯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