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孩子的很多問題,表達的都是對父母的憤怒

孩子的很多問題,表達的都是對父母的憤怒



文丨李子勛  來源

李子勛( lizhixunlaoshi)




如今的父母往往有一個誤區,就是太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卻忘記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



1




親密關係永遠比你說的話重要



如今的父母往往有一個誤區,就是太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卻忘記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其實,

在保持良好關係基礎上的教育才有意義,才容易收到效果。我主張「關係大於教育,關係先於教育」,如果發現孩子有問題,先改善親子關係。




改善關係不是去討好孩子、一味地認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分開,比如學習和親密關係是兩回事,不要說「你不好好學習就不是我的兒子」。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表達的都是對父母的憤怒。




孩子對父母和自己的親密關係不滿意,所以會逆反

,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讀書,越說他越不讀。

只有和孩子結成彼此非常信賴的共情關係,父母的引導才會順利地實現。




父母和孩子的親密關係是條隱蔽的信息鏈,雖是潛在的,卻是重要的。比如在公司和老闆說話,表面上是在和老闆彙報相應工作,實際上你在內心是在期待老闆對你的態度、對你關注的方式。親子教育也是如此,親密關係遠比你說的話重要。







2




不要強烈的在乎細節對錯




很多父母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標籤下的「好孩子」,但事實上,一味盲從榜樣的方法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很多生活細節上的觀念沒有絕對化的對錯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灌輸給他這樣的觀念:世界上只有一種東西是對的,其他的都是錯的

,否則孩子長大之後會非常痛苦。




他會給自己找麻煩,甚至在心理上跟社會過不去,因為他在大腦裡面僵硬地認為只有一種東西是正確的。他不會尊重少數人以及處於弱勢的文化,一旦自己成為少數人就會非常恐慌。




文化對人內心的構建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父母應該引導孩子不要非常強烈地在乎細節上的對和錯,因為對錯往往是相對的。

對於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不要總用對錯來分析。




孩子的年齡和心智有其年齡段的特點,

不要過分強調一致性,不要和別的孩子硬性地比較,而要鼓勵自己的孩子成為他希望成為的那種人

——「雖然和高考狀元不同,但媽媽認為你同樣是可愛的」,這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礎。



3




抽象的道理對孩子是強大壓力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在於內容的對錯,而在於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在於教育行為對孩子是否有效。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可謂天衣無縫、頭頭是道,可孩子就是不買賬;有些父母對孩子沒有講什麼道理,甚至根本就不講道理,可孩子相信他們。



其關鍵就是做父母的是將「有效」放在第一位,還是將「正確」放在第一位;是將「情」放在第一位,還是將「理」放在第一位。

家庭是應該講「情」而不是講「理」的地方,特別是對於正處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我主張不要用非常正確的道理去教育孩子。這些抽象的東西往往是非常絕對化的,對於孩子的影響,心理學認為是一種強大的壓力。




成年人判斷生活細節事件是對是錯,遠比孩子要寬鬆,因為我們會首先判斷是有效還是無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追求「大道理」。所謂「大道理」,孩子往往達不到,因為在現實生活里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4




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




允許孩子犯每個年齡可以犯的錯誤,這是我在臨床中慢慢總結出來的,

犯這種錯誤的結果往往是好的。那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而不是障礙。只有父母認為是障礙,它才會成為障礙

,因為你的溝通方式、言語會把它真正地演變為一個大障礙。家長擔心、害怕孩子犯錯誤,其實是被自己的想像嚇到了。




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沒有經歷過痛苦,就肯定會被痛苦打倒,經歷了才能學會管理和釋放情緒

。父母過度的保護傾向以及犯錯之後代替承擔的傾向,非但沒有效果,反而會把問題搞得更複雜。




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是聽話的孩子。如果他長大以後很多體驗都沒有嘗試到,有一些該犯的錯誤沒有犯過,也沒有經歷過挫敗,這樣的孩子實際上是沒有能力的。




孩子知道父母說得對,但無意識中還要做一些看起來有點兒不對的事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對他就像養分一樣。比如說因為做了某件事情被老師罰站,孩子就會印象深刻,知道這事後面有一個秩序,要遵守遊戲規則,不遵守就要受到懲罰,這樣的經驗很重要。



5




孩子的沉默不是對抗




其實父母更多的是表達態度。這個態度如果很鮮明、簡潔,比如「我認為你不該這樣做」,就會產生矛盾。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如果總是需要孩子說「是」,就有點過於依賴孩子,說明父母內心的安全感、穩定感、和諧很大一部分都希望從孩子態度里獲得,應該說這樣的父母缺乏一些心理能力。




實際上,家庭裡面的爭吵總是雙方都不認輸才會發生,只要有一個認輸,爭吵就不會繼續。比如打架,兩個人都要打才行。下棋,兩個人下得越精彩越投入,雙方廝殺就越激烈。如果一方不玩了,另一方怎麼想廝殺都無法進行。家庭里也是這樣,必須要有一方沉默才能結束矛盾衝突。孩子並不處於權威的位置。如果建議爸爸媽媽沉默,孩子的位置就顯得太高了,所以建議孩子要沉默。




沉默就是一個態度,比如「我不想玩這個遊戲了,今天的爭論到此結束」。

父母也應該懂這個意義:孩子不想討論事情了,只是願意聽、聽完就完了,那就要學會把嘴閉上。如果爸爸媽媽認為孩子的沉默是對抗,就惱羞成怒,那是父母的問題。

父母需要馬上得到結果,代表了一種不太成熟的心理,比如他們自認為特別權威,不應該被冒犯。




所以我想說,良好的關係是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尊重的關係。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多要靠引導,引導的關鍵在於給孩子選擇空間,但同時要讓孩子明白:他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END



來源簡介:本文作者李子勛老師, 來源:李子勛( lizhixunlaoshi),李子勛,著名心理學家、心理醫生,北京心理諮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成員.多家機構特約心理講師,著有多本關於婚姻情感、親子教育心理名作


【本期話題】


說說你的想法?


(點右下「寫留言」)


      心 理 嚴 選       



  婚姻|育兒|職場|治癒  






推薦閱讀




你是不夠好啊,可那又怎樣呢




晚上幾點睡,竟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推拿」竟被晃成「腦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嚴選 的精彩文章:

婚姻最大的殺手——不肯改變
「我媽打了我媳婦,我該幫誰?「網友又集體炸鍋了…
嫁對人就是幸福的開始?別傻了|婚姻質量評估
1歲寶寶不滿意爸爸打他屁股,在廚房理論了好久,最後暖心了…
親子關係中的越位和失位!

TAG:心理嚴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