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撥雲散霧!為你揭開審稿人的神秘面紗

撥雲散霧!為你揭開審稿人的神秘面紗

審稿人?神秘人?

為什麼年輕的科研人員會想要成為審稿人?

剛踏進科研領域的研究人員,為了要追求學術上的成功,都會找機會展現自己的知識,技巧還有勇氣。邁向成功的其中一步就是成為審稿人。

是雙向學習的過程,審稿人可以了解領域內的新發展,從評審的稿件知道不同的想法、技術和切入角度,開闊眼界,幫助自己的研究。年輕的研究人員進行審稿工作可以知道審稿人的觀點,了解審稿人在評估稿件的時候都看什麼,幫助自己撰寫論文。

成為審稿人,意味著被接受成為領域專家,對剛開始科研生涯的研究人員來說,簡歷和聲譽能因此加分。除此之外,審稿人也有機會了解領域內的最新發展,拓展自己的知識。

對年輕科研人員來說,拓展人際網路很重要,而擔任審稿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和期刊編輯以及其他同行互動,增加合作的機會。

怎麼樣才能成為審稿人?

1

發表論文

發表高質量論文大概是能夠被注意到是有一定成就的研究人員最直接的方法了,有一個強有力的高質量發表記錄能夠吸引在找尋審稿人的期刊編輯的目光。

事實上,你經常發表的期刊最有可能在收到類似主題的投稿時考慮邀請你擔任審稿人,在同個領域的研究人員也可能會推薦你做為審稿人人選。當你持續發表高質量論文,就是在向期刊編輯傳達一個信息,你所熟悉領域的最新趨勢和專業標準。

不錯的引用數也能提高你的名聲和信譽。寫出好的論文題目、適當的關鍵詞很有必要,這樣編輯在使用PubMed這些資料庫的收錄服務時,就能看到你的文章。

2

聯繫Mentor或導師

如果有意從作者身份進展成審稿人,你的mentor或導師也許可以幫上忙。他們通常都跟編輯有聯繫,可以為你說上幾句話,甚至介紹相關人士給你認識。如果你的導師是期刊編輯的話,考量到你表達出的意願,他也可能會考慮找你來審稿。另一個好處是mentor能提供審稿的一些技巧跟指導,在目前缺乏審稿人專業訓練的情況下,有很大幫助。

3

積極與編輯接洽

除了等待期刊編輯來找你,也可以主動出擊。先聯繫編輯,表達審稿意願。參加會議的時候,可以跟領域內的期刊編輯聊天。期刊編輯一般都喜歡聽取新鮮觀點,因此主動表現意願可能會帶來共同審稿甚至獨立審稿的機會。此外,也可以發郵件向編輯表達想要擔任審稿人的意願,不要忘了提供背景信息和發表記錄。不過,在發郵件之前,一定要先看過期刊網站上給審稿人的須知,了解他們對同行評審的基本規定還有對審稿人的期望。

4

嘗試其他同行評審渠道

擔任期刊審稿人不是踏入同行評審領域的唯一途徑,許多期刊像F1000 Research還有PubMed這樣的平台都採用發表後同行評審模式,註冊用戶能自由評論已發表的文章。這對剛開始科研生涯的研究人員來說,是練習審稿技巧的好機會,也是與其他研究人員互動討論的絕佳渠道。要特別注意的是,平台上的審稿人通常都希望匿名評論,因此你要決定是不是要分享個人信息。另外一個訓練自己審稿技巧的方式是以博文或社論的方式對已發表論文進行評論。

期刊編輯總是在找尋審稿人,擴展審稿人名單,甚至有很多編輯喜歡找年輕的研究人員審稿,因為他們通常都會接受審稿邀請,加上他們渴望證明自己,對待審稿工作都會特別認真。

我該接受審稿工作嗎?

同行評審完全是自願服務,沒有任何金錢報酬,而且審稿工作需要審稿人投入許多時間精力。因此,對於第一次擔任審稿人的研究人員來說,多半會猶豫是否該承擔這個責任,還是該把這些時間花在自己的研究上。但別忘了自己投稿的時候,其他審稿人也對你的稿件提供了審稿服務。處在科研界,每個科研人員都該參與審稿,讓期刊發表系統能繼續順利運作。

評審別人的工作責任重大,也應該要確信自己能做好。在接受審稿邀請前,應該評估 3 件事情:

專業知識是否足夠:要當審稿人,必須要熟悉論文的研究主題,才能夠評估科研質量、原創性、研究結果重要性以及研究的影響力。

是否能夠準時完成審稿工作:大家都希望能及時完成同行評審,如果手上的工作已經很多,自己也不確定是否能在期刊編輯給的期限前完成審稿的話,最好不要接受審稿。

是否有科研利益衝突:如果有任何利益衝突,比如說論文作者是你的朋友或是競爭同行,或是你跟作者在先前發表的論文中合作過,應該要告知編輯並拒絕審稿。

第一次審稿:盡責評審

根據美國科學編輯理事會(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CSE)的發表道德白皮書,審稿人的責任不僅要能公正審查並具有相關領域專業知識,其他責任還有:

及時提供公正不帶偏見的反饋,指出評審工作的科研價值以及優點

評估工作的結構、科研準確性以及原創性,與期刊目標讀者的相關性,以及寫作是否清楚確實

對論文提供完整公正的建設性評價

避免自己個人的意見或批評

保密審稿程序

通知編輯倫理道德問題,像是缺少知情同意或是一稿多投

審稿工作最困難的是評估論文質量。必須要完全客觀,不帶有任何個人偏見,還要具備足夠的領域專業知識,才能判斷科研工作的優點。最後,還需要關注細節,找出錯誤、邏輯缺陷甚至不是很明顯的問題。這對第一次審稿的人來說似乎很難,可以回頭看過去收到的審稿報告,這可以幫助你準備第一次的審稿工作。此外,瀏覽期刊給審稿人的指南,了解期刊是否有特殊的評審條件。

1

評估論文

收到要接受審稿的論文後,可以先很快的瀏覽一遍。K.A.Nicholas和W.Gordon 在他們的文章《A quick guide to writing a solid peer review》中說明了第一次閱讀論文的時候,會讓你對論文的內容質量、組織以及寫作風格有大概的認識。Thomas Wesley Allen也在《Peer review guidance: How do you write a good review?》中解釋審稿人在第一次讀論文的時候,應專註在「大範圍的問題」上。

第一次讀論文時要關注的點:

論文關注的研究問題有多重要?

研究是原創的嗎?

研究跟領域還有目標讀者相關嗎?

論文探討的主題已經有人做過了嗎?

研究是否對現有的文獻是否提供了任何新的且有意義的信息?

論文架構和寫作風格是否能讓讀者清楚了解研究內容?

是否有倫理道德聲明?(利益衝突、知情同意等)

閱讀的時候可以順便做筆記,這樣寫審稿意見的時候才不會忘記。初次閱讀結束後,可以將研究的主要重點列出來。據Nicholas和Gordon的說法,審稿人在這個階段應該要基本能評估研究是不是能夠發表。如果研究的假設有什麼問題,或是呈現的方式不適合發表,那麼可以在這時候總結審稿,仔細說明論文存在的重大缺陷,舉出例證來支持你的說法。

第二次讀論文的時候,應該一個章節一個章節讀過,從摘要開始,檢查每個部分是不是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論文的每個章節要注意什麼:

摘要是否總結了研究的重點?

前言是否提供足夠的背景信息?

研究假設跟目的陳述是否清楚?

研究設計夠好嗎?

研究方法敘述是否夠詳盡,可以讓其他人複製?

統計分析是否適當?

研究的所有結果是否都有寫出來?研究結果是否合理?

作者對結果的闡述是否有說服力並有數據的支持?

表格跟圖片里的信息是否容易判讀?跟內文的信息是否相符?

是否有引用最近發表的相關文獻?

閱讀的時候邊做筆記,把看到的小錯誤記錄下來。把錯誤分成小錯跟嚴重的錯誤,這樣寫審稿報告的時候會比較容易。

2

撰寫審稿報告

在完成論文的評估工作後,就可以開始寫審稿報告了,寫審稿報告的時候,可以把先前兩次閱讀論文的筆記放在旁邊參考。

先簡短敘述對論文的整體評估,大概就跟第一次讀論文時記下來的要點差不多。

敘述整體印象,對領域的現有知識有沒有貢獻,期刊的目標讀者會不會有興趣。

開始逐點寫出各個特定方面的意見,可以依照主要意見、次要意見分類敘述。

主要意見:對論文的每個章節、論文的組織架構提出具體意見和建議,舉出證據和例子。

次要意見:包含圖片表示錯誤、拼寫文法錯誤、風格排版錯誤這類小問題。

不要給出苛刻或挑剔的意見。

儘可能誠實的提供建設性意見,如要提出批評,盡量使用鼓勵性預期,並提出明確建議來解決。

把特別要給編輯的意見另外列出來。

如果懷疑有抄襲、偽造數據或是其他道德問題,直接向編輯報告。

提供建議的結果:接受、拒絕、大修、小修,以及做出這個建議的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外學術情報 的精彩文章:

哈佛心理教授北大演講:實現更加幸福的五個方法
145位北大教授推薦:對我最有影響的那些書!
文科留學博士:被譽為壯士乃至烈士,他們是怎樣煉成的?
分析了410篇綜述類論文,我發現了存在這些普遍問題!
一個北大碩士的求職之路:社會是如此意外

TAG:中外學術情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