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哲理:牙膏,漱口水,潤喉糖為什麼都是薄荷味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站在超市的牙膏貨架前,雙手抱胸地站著,眉頭緊鎖,眼睛從上到下打量著貨架上的所有東西,然後又回到最上層。一邊讀標籤一邊苦思冥想:酷爽薄荷、強勁薄荷、清新薄荷、清爽薄荷、香草薄荷、綠薄荷……還有哪種牙膏不是薄荷的?
其實何止是牙膏,相信你在購買漱口水和口香糖的時候,也有類似的疑惑,不過,口香糖多少還有些水果口味可以用來調劑,但對於大部分牙膏和漱口水來說,薄荷似乎已經是必備要素,根本沒得選擇了。
你一定要問了:為什麼口腔衛生跟薄荷成了好朋友?
其實在口腔衛生的歷史中,薄荷只不過是一個新來的小弟。有記載以來,人類就為自己發明了用於清新口氣的材料和牙齒研磨劑。不過這些原料在不同文化中都是截然不同的,主要取決於哪些材料容易獲得。
在19世紀晚期牙膏發明前,碎貝殼、白堊或磚灰,甚至骨灰,都可以用來刷牙和清洗牙齦。為了清新口氣,中世紀的歐洲人會把藥草磨碎了加到他們的牙齒清潔劑中,薄荷只是其中的一種,其他用來增加香氣的還有迷迭香、荷蘭芹、鼠尾草。甚至還有人會咀嚼孜然、豆蔻、茴香這些調味品來清潔口腔,所以在那時候,好口氣沒準是一嘴的烤肉味。
到了20世紀,口腔護理產品的工業化生產,一下子給「好口氣」定了型。但在解釋薄荷為何能夠一統江湖之前,我們得先說一說每天清理口腔是怎樣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的。
這事情要歸功於漱口水廠商和廣告業的發展。口感辛辣的漱口水在當時還是一個新鮮東西,廠商想要推廣產品,就不得不想出一種更加有效的營銷策略。於是「口臭」和口腔衛生這兩個早在20世紀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概念就成了突破點。
從原理上看,漱口水並不能製造清新的口氣,但這種以外科防腐劑為原料的液體能夠殺滅導致口臭的根本原因——細菌。於是,漱口水利用了社會中的不安迅速成為了美國大眾的必需品。誰都不想口臭,如果所有人都在用漱口水,那不用它的人就變成鄉巴佬了。
漱口水廠家的營銷方式放大了人們對口腔衛生護理的不安,而且還把日常口腔護理的概念植入到了大眾的頭腦中。於是,漱口水之外的口腔護理產品也和早期的漱口水一樣在口氣上做起了文章。
1932年,美國一家糖果公司的廣告不僅沿用了漱口水廠商的策略,還在廣告中稱僅僅漱口是不夠的,還應該隨時嚼一塊口香糖保持清新的口氣。
不過,這種口香糖里並沒有消除口臭,清潔口腔的成分,但廣告卻突出了糖果的味道薄荷、冬青、丁香、甘草、肉桂和紫羅蘭——它們都是歷史上的口氣清新劑。
這其中,紫羅蘭和甘草是一種古老的香味了,但兩者都有甜味和淡淡的澀味,這使糖果別有一番香味。在歐洲和中東的牙膏品牌中,有著強烈味道的丁香和肉桂依然保留。
薄荷之所已能夠突破重圍,是因為省錢。對於20世紀初開始大規模生產口腔護理產品的企業,薄荷油是最便宜、最容易獲得的清新口氣劑。除了種植範圍廣泛之外,有些公司早已經通過蒸餾的薄荷油來賺錢了。另外,把薄荷用作糖果和牙膏生產的添加物也是一種有利可圖的發明。
但薄荷能夠常年成為口香糖、牙膏的經典口味,並不僅僅依靠成本低廉這一招。和其他氣味和味道相比,真正能讓我們把薄荷和清潔口腔聯繫起來的,其實是它給口腔帶來的涼爽感覺。
這種「清新」的感覺是一種溫度上的幻覺:口腔內的實際溫度是不會變化的。口腔里有一些特別的細胞,能在冷或熱的環境中活躍起來:極端的溫度會激活這些細胞,它們會告訴大腦一個信息口腔里太熱或太冷。
不過,薄荷腦也能「激活」這種細胞,這些細胞按指示把信號傳輸給大腦,然後我們就會感覺口腔里有一種並不存在的清涼感。光就薄荷而言,它對消滅細菌根本不起作用,干這臟活的其實是牙膏中的研磨劑以及漱口水中的醇類物質。不過,薄荷般的清涼與潔凈之間的聯繫是很容易理解的:溫度變化的錯覺和強烈、獨特的味道使我們更容易聯想到清潔劑,而不是糖果。
與此同時,薄荷的涼爽之感比起那些味道苦澀的藥物更有吸引力,更有銷路。傳統的漱口水並不涼爽,反而有點灼燒的感覺:這種強烈的感覺並不是假象,而是一種較溫和的刺激,因為防腐劑在殺菌的時候會刺激到敏感的口腔組織。儘管有效,但它並不適宜日常使用。
於是,對漱口水的需求發生了有趣的逆轉,1992年,老牌漱口水廠商李施德林在市場的逼迫下,第一次研發出了一種更溫和的、薄荷口味的產品。公司的董事長對《紐約時報》談道,他們做了研究,薄荷就是市場想要的。
同樣的故事也能在牙膏口味的發展中看到:水果口味的牙膏僅僅適用於不習慣涼爽和苦澀的兒童。而成人的牙膏巴不得越涼越好。這都是因為我們把清涼和清潔的感覺聯繫在了一起。所以今天「勁爽」、「超強」、「強勁」薄荷味的牙膏越來越多。當然,對於薄荷過敏的人們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