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江巨埠 皖之中堅:文化名城蕪湖

長江巨埠 皖之中堅:文化名城蕪湖

文/鄧海春

蕪湖,風光綺麗、歷史悠久,是一座蜚聲四方、聞名遐邇的古老文化城市。春秋時期,蕪湖是重要的青銅冶煉中心;南唐時,有「樓台森列、煙火萬家」之稱;北宋時,為龍窯制瓷之都;明時,為全國的印染中心,有「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之說,至清末,蕪湖漿染業的全國領先地位一直延續三百年之久;清時,蕪湖與九江、無錫、長沙並稱為全國四大米市。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中,蕪湖被開闢為對外通商口岸,使蕪湖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近代工商業的發祥地之一。因此,孫中山先生稱蕪湖為「長江巨埠 皖之中堅」。

長江巨埠 皖之中堅:文化名城蕪湖

《詩經》開篇詩作《關雎》中唱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中的雎鳩是一種水鳥,也叫鳩茲鳥。春秋時代因這附近一帶的湖泊草叢中鳩鳥眾多,被吳國命名為鳩茲邑,流經此地的長江一段由此別名鳩江。此地則有湖泊蕪草叢生,得名蕪湖。

長江巨埠 皖之中堅:文化名城蕪湖

戰國時期,周元王四年(前472年),吳國為越國所滅,鳩茲屬越。秦時,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鳩茲屬鄣郡。漢朝,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改鄣郡為丹陽郡,領17縣,蕪湖為其中之一,蕪湖縣名始於此。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以蕪湖屬宣州。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改隸太平州。宋代,蕪湖開始修築城牆,明代,蕪湖重築城垣,1581年(萬曆九年)建成。太平天國戰爭期間,蕪湖城市遭受戰火的嚴重破壞,十里長街化為廢墟。

長江巨埠 皖之中堅:文化名城蕪湖

1918年蕪湖海關進出口貨值就達當年全國對外貿易的3.5%,成為長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蕪湖和上海為起迄點的蕪申運河,更把蕪湖和蘇、錫、寧、杭的經濟、文化緊密地連在一起。蕪湖開放通商口岸後,大量西洋商品經過蕪湖銷往內地,大批外國洋行、公司進入蕪湖的同時,先進科學技術的傳播,也刺激了蕪湖近代工業的發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業在蕪湖建立。1883年蕪湖架設了有線電報線路,為全省第一個使用電報的城市;1897年投產的益新(機磨)米面公司,規模居當時全國同類工廠首位;30年代還曾開通民航,飛上海和武漢兩市。步入20世紀後,蕪湖工商業發展到百餘種,五、六千家,成為安徽現代工業的發祥地,長江流域經濟中心之一。

蕪湖有著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春秋幹將鑄劍於神山赤鑄山,工藝流傳,冶煉、鍛鑄業由此連綿發展,遂有工藝精湛的「三刀」(剪刀、菜刀、剃刀)馳名於世,更有享譽三百餘年獨秀藝壇的奇葩——鐵畫,具有江南傳統藝術風格的建築有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建築的城隍廟、唐乾寧年間(894——897)的廣濟寺、宋元符三年(1100)始建、清同治十年(1871)重建的文廟、宋治平二年(1065)建成的赭山塔、明萬曆四十六(1618)始建、清康熙八年(1669)竣工的中江塔,書法瑰寶有唐李陽冰鐵線篆書「謙卦」碑和宋米芾「蕪湖縣學記」碑,80年代先後搶救清理的自戰國至明清各代古墓葬中的出土文物。無不展示出蕪湖古代文化的發達水平。

長江巨埠 皖之中堅:文化名城蕪湖

蕪湖山水鍾秀,人才輩出。歷史文化名人有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姑孰畫派創始人肖雲從,鐵畫創始藝人湯天池,詩人黃鉞,音樂家繆闐,戲曲家王墅,文學家阿英(錢杏村),藝術家王瑩等,是蕪湖文化史廊的璀燦明星。唐杜牧、溫庭筠;宋沈括、蘇軾、黃庭堅、陸遊、林逋、梅堯臣;明吳敬梓、湯顯祖;清袁昶、王士楨;近代陳獨秀、蔣光慈、胡適、郭沫若等文化巨擘,都在蕪湖留下行蹤,遊覽山水,寫下膾炙人口的詩詞文章。宋黃庭堅貶官宣州不赴任而流寓蕪湖赭山廣濟寺檜軒(後更名滴翠軒)讀書;明吳敬梓名作《儒林外史》中部分街景人物取材於蕪湖;湯顯祖名劇《牡丹亭》創作於蕪湖雅積樓等,為蕪湖文化史增添光采。

長江巨埠 皖之中堅:文化名城蕪湖

近代文化史上,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刨建的「蕪湖科學圖書社」,同年陳獨秀在蕪湖主編的《安徽俗話報》半月刊,傳播新文化、新思潮,衝擊舊文化、舊思想,對辛亥革命及「五·四」新文化運動作出積極貢獻。民國四年(1915)9月,蕪湖科學圖書社經售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1919年增售《新潮》、《每周評論》等進步雜誌,進一步傳播新文化、新思想。北京「五·四」運動爆發後三天,受《新青年》雜誌影響的省立五中、省立第二甲種農業學校、萃文中學等學校進步師生舉行遊行,發表宣言和通電支援北京青年愛國救亡運動。

為了適應新文化和科學知識的傳播需要,蕪湖書店業蓬勃發展,先後有商務印書館(1922)、中華書局(1925)、世界書局(1927)開業,並於1927年成立書業公會。民國十年(1921),安徽省立蕪湖通俗圖書館成立(1928年及1930年兩次改名為省立第二通俗教育館和省立第二民眾教育館);翌年,蕪湖鼓樓書報社成立,開創了公共閱報讀書事業。

長江巨埠 皖之中堅:文化名城蕪湖

蕪湖民間文化藝術活動最早見諸文字的有唐代詩人杜牧在《再過蕪湖感受》,詩中描述蕪湖民歌:「謳謠人撲地,雞犬樹連天,紫風起如電,青襟散如煙」。民間戲曲「平安戲」(即「蕪湖泥簧」)也有230多年歷史。舊俗元宵節、端陽節及孟蘭會等神社賽會有玩龍燈、耍獅子、踩高蹺、賽龍舟等等群眾喜愛的絢爛多採的民間文藝表演活動,其淵源更早。清宣統三年(1911),我國最早的話劇團體——進化團來蕪演出,1921年復有文明戲登台。嗣後,歌舞、京劇、魔術等進入蕪湖人民文化生活,京劇擁有愛好者最多。電影早在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蕪湖就放映過外國無聲片。民國十年(1921)蕪湖青年會對外營業放映我國早期影片。最早的專業的營業電影院是民國十九年(1930)落成的「蕪湖電影院」(後改名光明電影院)。

長江巨埠 皖之中堅:文化名城蕪湖

在這蕪湖這座美麗的半城山、半城水的城市,水中有山,山中有水。蕪湖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和「中國最佳休閑城市」,當之無愧。在蕪湖傳唱不衰的一首歌,正是叫做《半城山半城水》,這首歌也是蕪湖的「市歌」:我家住在江之尾,半城山半城水,山中樓宇高,水邊柳絲垂。我家住在江之尾,半城山半城水,古塔飄晚鐘,長橋沐朝暉。半城山半城水,山山水水相依偎。鄰家害羞的小妹妹,晚風吹得你笑了幾回?半城山半城水,山山水水長相隨,柔情豪情都是你給,遠方的我為你永遠心醉,為你永遠心醉。

(版權@作家鄧海春 所有 ,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工作聯繫、約稿:manjusridhc@163.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鄧海春 的精彩文章:

海納百川 厚德務實的城市:東莞
八旗漢軍是怎麼成立的?
薩滿教史話
最後的帝王陵
為什麼和珅陞官那麼快,靠臉還是靠才華?

TAG:鄧海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