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顏回好學可惜早逝——日習論語第121天

顏回好學可惜早逝——日習論語第121天

雍也篇第二

點擊在線收聽語音版

原 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注 釋

不遷怒:不會將心中的憤怒發泄到無關的人身上。

不貳過:指不犯同樣的錯誤。

義 釋

《四書集注》程子曰:「顏子之怒,在物不在己,故不遷。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不貳過也。」又曰:「喜怒在事,則理之當喜怒者也,不在血氣則不遷。若舜之誅四凶也,可怒在彼,己何與焉。如鑒之照物,妍媸在彼,隨物應之而已,何遷之有?」又曰:「如顏子地位,豈有不善?所謂不善,只是微有差失。纔差失便能知之,纔知之便更不萌作。」張子曰:「慊於己者,不使萌於再。」或曰:「詩書六藝,七十子非不習而通也,而夫子獨稱顏子為好學。顏子之所好,果何學歟?」程子曰:「學以至乎聖人之道也。」「學之道奈何?」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於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懼、愛、惡、欲。情既熾而益盪,其性鑿矣。故學者約其情使合於中,正其心,養其性而已。然必先明諸心,知所往,然後力行以求至焉。若顏子之非禮勿視、聽、言、動,不遷怒貳過者,則其好之篤而學之得其道也。然其未至於聖人者,守之也,非化之也。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今人乃謂聖本生知,非學可至,而所以為學者,不過記誦文辭之間,其亦異乎顏子之學矣。」

《四書蕅益解》:無怒無過。本覺之體。不遷不貳。始覺之功。此方是真正好學。曾子以下。的確不能通此血脈。孔子之道。的確不曾傳與他人。有所斷故名為不遷不貳。若到無所斷時。則全合無怒無過之本體矣。孔子顏淵。皆居學地。人那得知。

江謙補註:孔子稱顏淵好學。即在不遷怒。不貳過。顏淵死而嘆曰。今也則亡。可知博極群書。身兼眾藝。而不免於遷怒屢過者。不得謂之好學也。孔門正學。止是從心性入門。從修身致力。從過勿憚改起行。顏淵短命。是天下眾生之不幸。不專謂顏子也。

《論語疏證》:《史記仲尼弟子傳》曰: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篇》曰:子貢曰: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顏淵之行也。

《論語新解》:「本章孔子稱顏淵為好學,而特舉不遷怒不貳過二事。可見孔門之學,主要在何以修心,何以為人,此為學的。讀者當取此章與顏淵子路各言爾志章對參。志之所在,即學之所在。若不得孔門之所志與所學,而僅在言辭問求解,則烏足貴矣!」

今 譯

魯哀公問:「你的學生當中,哪一個最好學?」孔子回答:「顏回。他很好學,不會將心中的憤怒發泄到無關的人身上,從來不會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這樣的學生,再也沒有聽說有這樣好學的人。」

主 旨

孔子稱許顏回好學,也惋惜他三十二歲就早逝。

引 述

這裡所說的學,重在品德修養方面。所以特別提出「不遷怒」和「不貳過」。

不遷怒的意思,有三個重點,分別由淺而深。第一層意義,是不把心中的憤怒,發泄到不相關的人身上,令人覺得承受無妄之災。第二層意義,是一個人犯了一次錯誤,只能就這一件事加以責備,不應該因此全盤否定這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令人覺得被算總賬而承受不了。第三層意義,確實十分困難,那就是想要發怒時,便能夠及時化解,用其他的方式來取代。這種發怒於無形,實屬不易。

生 活 智 慧

(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一句話的警戒意味遠大於敘述事實。不能夠用來放鬆自己,原諒自己,甚至於放縱自己。力求不犯錯,才是積極的態度。

(二)萬一犯錯,必須深切反省,記取教訓。不能夠一錯再錯,以免形成壞習慣,而積重難返,很不容易改善。

(三)不遷怒,十分重要。最好由淺而深,一層層要求自己。先記住:發怒是以別人的過失來懲罰我們自己。別人犯錯,應該由別人去承擔後果。現在卻由自己來承擔別人的惡果,當然沒有必要。

建 議

以不遷怒、不貳過為目標,從今天開始,不斷要求自己,務必要確實做到。

別 裁

魯哀公問,你學生中,哪一個能真正繼承你的學問?最好學的是誰?孔子說,只有顏回。他認為繼承學問道統的是顏回,不一定有帝王之才,卻有師道的風範;而冉雍則有君道之才。顏回足為人師的學問德業在哪裡呢?「不遷怒,不貳過。」但是「不幸短命死矣。」可惜已經死了。「今也則亡」,現在就沒有了。「未聞好學者也」,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好學的人了。從這段話又證明了我們的一個觀念——學問並不專指文學知識。

現在要討論的是「不遷怒,不貳過。」這六個字我們一輩子都做不到。孔子也認為,除了顏回以外,三千弟子中,沒有第二個人了。凡是人,都容易犯這六個字的毛病。「遷怒」,就是脾氣會亂髮,我們都有遷怒的經驗。舉例來說,我們最容易遷怒的是自己家人,在外面受了氣回家,太太好心前來動問:「今天回得那麼晚?」於是對太太:「你少討厭吧!」這就是遷怒了。其實並不是罵太太,是在外面受了氣,無處可發,向太太遷怒了,所以我們有時候對長官、對朋友也要原諒。很多人挨了長官的罵,仔細研究一下,這位長官上午有件事弄不好,正在煩惱的時候,你再去找他,自然挨他的罵,這是被遷怒了。處理事情也是這樣,我們看到歷史上,有些人做了歷史的大罪人,就由於遷怒。有的因為對某一個人不滿意,乃至把整個國家拿來賭氣賭掉了。不遷怒真是太難的事。

我們講兩個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的名宰相俾斯麥與國王威廉一世是對有名的搭擋。德國當時會強盛,不但是俾斯麥這個首相行,同時也因為有這個寬容大度的好皇帝。威廉一世回到後宮中,經常氣得亂砸東西,摔茶杯,有時連一些珍貴的器皿都砸壞。皇后問他:「你又受了俾斯麥那個老頭子的氣?」威廉一世說:「對呀!」皇后說:「你為什麼老是要受他的氣呢?」威廉一世說:「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下面那許多人的氣,他都要受。他受了氣哪裡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當皇帝的又往哪裡出呢?只好摔茶杯啦!」所以他能夠成功,所以德國在那時候能夠那麼強盛。

另外一個故事。朱元璋的馬皇后也是了不起的人物。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有一天在後宮廷與皇后談笑,兩個人談得高興,朱元璋突然拍了一下大腿,高興得跳起來說:「想不到我朱元璋也會當皇帝!」手舞足蹈,又露出了他寒微時那種樣子,這是非常失態的。當時還有兩個太監站在旁邊,他沒有留意到。一會兒朱元璋出去了,馬皇后立即對那兩個太監說:「皇帝馬上要回來,你們一個裝啞巴,一個裝聾子,否則你們兩人都會沒有命了,記住,聽話!」果然,朱元璋在外面一想,不對勁,剛才的失態,將來給兩個太監傳了出去,那還了得。於是回到後宮,一問之下,兩個太監,一個是啞巴,不會說話;一個是聾子,沒有聽見,這才了事。否則這兩個頭豈不掉下來了?所以馬皇后也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好皇后。

這就講到人生的修養與遷怒,一點事情不高興,脾氣發到別人身上,不能反省自訟。尤其是領導別人的,要特別注意。

第二點最難的,「不貳過」。所謂貳過,第一次犯了過錯,第二次又犯。等於我們抽煙一樣,這次抽了,下決心,下次再不要抽,可是到時候又抽起來了。再犯同樣的過錯,這就是「貳過」。孔子說只有顏回才能做到「不遷怒,不貳過」這六個字,人們真能做到如此,不是聖人,也算是個賢人了。

「遷怒」的意義發揮起來還很多,總之,我們作人做事,要盡量注意「不遷怒,不貳過。」那麼,「雖不中,亦不遠矣。」

事實上,我們所講的「不遷怒,不貳過」,只是其中的一小點。如果認真地研究起來,這兩句話是概括了全部歷史哲學,也概括了人類的行為哲學。人若真能修養到「不遷怒,不貳過」,那是太不容易了。所以孔子再三讚歎顏回,是有他的道理。

譬如我們說「怨天尤人」,就是遷怒的一例。一個人到了困難的時候怨天,這是普通的事。說到「怨天」,如韓愈所說的,一個人「窮極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這是自然的現象。又如司馬遷《史記》中對《離騷》的評論:「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澹,未嘗不呼父母也。」這裡所指的「窮」,並不只是沒有錢了才叫作「窮」。一件事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就叫作窮。此時往往情不自禁地會感嘆:「唉!天呀!」身上受了什麼難以忍受的痛苦,往往就脫口而出:「我的媽呀!」這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人到無可奈何的時候,心理上就逃避現實,認為這是上天給我的不幸。「尤人」,就是埋怨別人、諉過於人,反正是「我沒有錯」。古時平民文學中有一首詩說:「作天難作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行人望晴農望雨,採桑娘子望陰天。」像這樣,天作哪一種天才是好天呢?作天都難作,何況作人?所以一個人為朋友效力,受人埋怨,是難免的。尤其領導的人,受人物議,更是必然。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也就是包含了要我們效法天地廣大包容的氣度。

至於「不貳過」這層修養,比起「不遷怒」的操守,那是更深一層的功夫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我國關於環境保護稅收入歸屬的主要觀點
最後的武士——真實的黑幫戰爭(下)
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2號
獼猴桃江湖救急令
國外女子不化妝像男人,化妝之後會是什麼樣子呢?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