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帝國的信仰結構
繁華消逝
滄海桑田
當年「強漢」
唯余殘冢枯骨
......
漢時代留給後世的是寶貴的思想財富
信仰是一切文明興衰存亡的最終依據。
漢代中國,雄踞東方,文明昌盛而澤被天下,大華夏文明圈至今受其賜。究竟是什麼樣的信仰,讓漢帝國擁有如此魅力,而能成就聖賢、英雄、節義,成就可歌可泣萬世景仰之偉業?史家往往從竇太后去世、漢武帝「獨尊儒術」,便直論東漢末天師道之興起。然而,其間三百年漢代宗教歷史,漢人之心,將何從得知?
造成兩漢宗教史認知上的三百年「中空」局面,除了史料匱乏的原因之外,史學心態亦其一端。此或源於孔子「道不同不相為謀」之說,以及太史公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這種心態,使後人更傾向於想像漢代儒、道除了主導話語權,最多只能各行其道。由是便可想見,當黃老道伴隨竇太后之逝而跌落,漢之宗教在「不言怪力亂神」的儒家主導氛圍中,從此亦恐難覓其蹤。然而漢代歷史的事實並非如此。太史公所未見、漢武帝以後的中國宗教史所展現的,恰恰是以儒為綱、儒道仙結合併融匯區域信仰的漢文化形態。
這一發展路徑,完全應驗了荀子的預言。春秋末,孔門一聖七十二子,周遊列國,絕糧陳蔡,竟無所施,已示純儒之無用。戰國時期百家竟起,各執一端往而不返,莊子驚呼「道術將為天下裂」,而荀子預言必「兼陳」以「道」。觀七雄之爭,齊尚賢而強、魯唯親而弱、楚好巫亦盛、秦上法而剛……而最終紛然坍塌,其蔽顯然於史。因此荀子《解蔽》曰:
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未來文化必須具備如下特性:
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何謂衡?曰:道。……故治之要在於知道。
掌握此「衡」則可望實現去「蔽」通明而臻乎「道」,使「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這意味著,荀子不僅預見了一個涉及中國文化發展命運的關鍵問題,而且依乎老子之「道」提出了解決危機的偉大方略;由戰國秦漢以降中國文化的渦旋式發展形態,反觀其說,堪稱一咒耳!
戰國到兩漢,古宗教的融合統一,超越區域傳統,達到了終極意義系統的最高點;從此,神仙信仰成為漢代、漢人、漢族,以至整個漢傳統信仰的核心。在此過程中,兩漢在宗教的信仰結構、價值取向、審美趣味及表現形態等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異,且歷經起伏變化。
歷史上,「百家盛於戰國,但後來卻是黃老獨盛,壓倒百家。」這種壓倒性勢力正是在漢初到武帝之間得到了最大化。漢初「道者」主導的黃老道,尚未形成龐大的神系,主要是以黃老思想汲納詮釋屍解信仰;作為代表的長沙馬王堆(以及臨沂金雀山、武威磨嘴子等)漢墓所見的帛畫(銘旌),透露了貫穿戰國西漢的相同類型的信仰結構;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可以看出,其完整結構包括蓬萊與不死葯信仰、崑崙神山與西王母信仰、九天信仰,而以「合大道」造其極。這一時期的漢代宗教正處於從天上的神話(主體慕仙)向地上的仙話(主體變仙)的轉變階段,且死後變仙的儀式及方術手段有待豐富;其信仰結構的表現,從馬王堆一號墓可以看出,仍是古來不同區域「山」(崑崙等)、「海」(蓬萊等)神話與上古「天」「道」思想的組合體。儘管戰國到漢初黃老道的文獻出土及研究均甚活躍,但其宗教內涵、信仰結構與特徵則待揭示。
西漢後期到東漢後期則進入以儒家為主導的前道教形態,老子神化為老君,與孔子、子路、炎帝等聖賢一起成為漢人崇拜的大神。兩三百年間,作為新價值觀之「綱」的儒家經學及與之相配的歷史觀、人生觀和信仰結構日益向神聖化、信仰化演進,到西漢後期讖緯神學成為儒學融攝百家的新發展形式;漢代的宗教、漢人所崇的神系、仙系與儀式體系逐漸形成,日趨繁複,從屍解信仰中進一步充實發展出「太陰鍊形」信仰,相應的死後仙化儀軌和救度科儀顯現於墓葬儀禮之中。此階段的漢代宗教雖以儒術為主導,但「先死後蛻」、受道書拜王母、得道成仙則是最高理想,且老子位高於孔子。佛教雖已傳入,但受到生機盎然的儒生文化抑制,尚未進入思想主流。在兩漢之間的宗教變遷和結構配置中,齊魯儒生的支配角色突出,影響西及巴蜀,乃至漢中。東漢帝國之文明發達、國力強盛,亦乃成就於此文化背景中。這一階段近乎三百年的兩漢宗教史跡,史家幾無記錄,鮮為學界探及,而為《漢帝國的遺產:漢鬼考》之重心。
東漢後期思想和信仰領域發生巨變,儒生夢想破滅,「黨錮之禍」兩度而起,同時面臨佛教信仰之「征服」改造,以儒生和讖緯為主體的神仙信仰結構走向解體,黃老道復為主導,形成黃老浮屠同祀現象,而老子以「新出老君」形象成為與西王母同處崑崙的大神。新黃老道明顯崇道黜儒,變其信仰結構,革其修仙路徑。由此,戰國以來盛行的屍解仙術地位開始下降,尋求即身成仙、白日升天的仙道逐漸興起,而以「張道陵」為其代表。儒生積極入世、今生忠孝節義、死後崇高升仙的有為宗教價值觀迅速衰變。至漢末,張角、張魯與沒落儒生挾眾與漢家相難,天下大亂,漢家崩解,儒術沒落,道教衰變並深受統治者懷疑,中國思想進一步受到佛教的出世倫理改造,道教神系、仙系構造亦受到衝擊而大為變化。
於是昔日漢人所崇之神祇仙鬼在傳世文獻中被刪除,唯余畫像殘存漢墓之中。
在那些雄偉大墓里,「漢鬼」承載著一個時代。他和他的墓葬一起,默示著一種永不放棄的夢想:他們在人生的信仰化建構中獲得意義,在對理想國家的追求實踐中離開世界,更在死後因著信仰而進入一個完美的「國度」。以此,墓葬沉結著漢人的生命理想和激情,記錄著逝去的輝煌。
......
本文摘編自姜生教授著《漢帝國的遺產:漢鬼考》緒論中的一小部分,願聞其詳,敬請關注該書。
傳說中的「那一本熱書」
漢帝國的遺產:漢鬼考
姜 生 著
責任編輯:郝莎莎 張亞娜
北京: 科學出版社
ISBN: 9787030475572
《漢鬼考》從戰國兩漢屍解成仙信仰的角度出發,基於一系列的漢晉道經文獻證據,以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討了漢墓中的時空隱喻要素以及見諸漢畫的神祇與仙譜等,重新解讀了「孔子見老子」圖、武梁祠畫像石、徐州元和三年畫像石、潘家疃漢墓畫像石、濟南無影山彩繪陶器、長沙馬王堆墓帛畫與四重彩棺等大量墓葬考古材料。尤其是通過大量考古材料與文獻對應,論證了漢晉時期占支配地位的原始道教思想——「太陰鍊形」,並通過原始道教的神學邏輯建立起一套死者太陰鍊形成仙過程的理想模型,從而使許多令人費解的墓葬文化現象得到了合理解釋,解決了困擾學界多年的學術問題,取得了原創成果,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宗教史研究及宗教考古學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該書的宗旨,是通過對墓葬封存的漢代精神世界的認知,揭示兩漢歷史圖景背後的隱線索,集中體現了姜生教授長期以來在國際學界倡導的基於宗教研究的歷史理解與認知方法。該書材料非常豐富,不少圖像難得一見,堪謂漢畫與漢代宗教方面的拓荒入骨之作。
相關閱讀
傳說中的「那一本熱書」
(本期編輯:安 靜)
一起閱讀科學!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點擊展開全文
※恆牙像青春,失去就不會再回來!不想失去它,你得這樣做
※煤系氣儲層縫網改造技術及應用
※系統動力學文獻計量學分析
※BBC紀錄片:Naked Science Hawkings Universe-《霍金的宇宙》1-6集
※螞蟻科學:復活猛獁象成為可能
TAG:科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