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儒家的忠恕:堅守本心 待人如己

儒家的忠恕:堅守本心 待人如己

中國文化崇尚「和」的境界,而忠恕,正是實現「和」的方法手段。

何為忠恕

「忠恕」的概念,始現於《論語·里仁》篇,其中有這樣一段遺響千年的對話: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向曾參傳道,告訴他:我所有的學說,都是由一個基本思想貫穿的。曾參領受,而其他學生卻不明所以,紛紛向他求教,曾參感嘆:老師的學說,就是「忠恕」二字啊。

曾參是孔子座下天分極高的弟子,他與孔夫子在一問一答間提煉總結出的「忠恕」至理,提供給了孔門弟子一條得以依此行事的金科玉律。

忠是什麼?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解:「盡己之謂忠。」

盡自己的心,就是忠。盡心待人,忠於本心,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也就是以己之心去關照他人。

孔子的說法更有力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自己想立得住,也要使別人能立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使別人能行得通。此乃,盡我之心,忠人之事。

曾參確實是最理解「忠恕」之意的孔子門生,他在《論語·學而》篇里反問過自身:「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盡心了嗎?……

所以,中人之心,儘力為人謀,是謂忠。

恕是什麼?

朱熹又解:「推己之謂恕。」

推己及人,把自己推到他人之境,推想別人之心,量度他人之苦。

「忠」是盡己之心,「恕」是如人之心;

「忠」是堅守本心、忠於自己,「恕」則是發散出去、站在了他人的立場上。換位思考,不僅盡自己之所願,還能想他人之所想。

孔子在《衛靈公》篇里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如人之心,理解而不強施於人,是謂恕。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當年一語,概括出了儒家知識分子一以貫之的精神理念。

為何忠恕

儒家提倡「德治」,而追溯一切道德準則背後那善意的出發點,都可歸於「忠恕」二字,確實是一以貫之、貫通始終。

《中庸》講:「忠恕違道不遠。」

能做到忠恕,離「道」也就不遠了。

孝悌之道、誠信之道、禮義之道……所有經後人概括出來的、儒家提倡的這些德,都承載於「道」上。

要履行「德」,要踐行「道」,就從「忠恕」出發,則可自然而然地,行走在「道」上。

忠恕如水之源,一切美好的道德追求,從這裡汲取而出。

《大學》又言,「君子有絜矩之道」:「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這裡教導人們,自己所厭惡的做法,切莫施之於旁人。

由此可知,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也正是「忠恕」之道。

既然絜矩之道乃是君子規範,那麼忠恕,就是君子的發心。

儒家之道,傳達的就是一條君子之道;而君子的塑造,循忠恕而來。

如何忠恕

中人之心謂之「忠」,如人之心謂之「恕」,前者要極盡所能,後者要量體裁度。

所以「忠」與「恕」,是一對相互輔助又相互制衡的概念。

如果只強調「忠」,就容易越俎代庖,打著愛的旗號而實行專制。

一味地將自己的心中所願投放到他人他事上,如此,亦是偏頗,亦是不仁,亦是暴行。

將自己認為最正確的觀點,不容置疑地強加於人,這是一種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心理,會危險地淪落為強制和侵略。

「恕」則不同。「恕」強調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從根本上避免了人們可能出現的對「忠」的誤讀,誤將「己之所欲,施之於人」當成是天經地義的仁心。

將心比心,「忠」是「將心」剖出,而「恕」警醒人們,還要去「比心」,度量、比照他人的心,關注、體諒他人的所思所想。

如同「仁義」中的「正義」是對「仁愛」的限制,「忠」與「恕」的關係,也是在縝密而科學地表達著一種制約和平衡。

「忠恕」,雖是儒家之道的精義,卻也是知難行易的信條。

只要明白,盡心的同時有反思,熱心的同時有節度,誠心的同時有體諒,這顆心,就不再是簡單粗暴的給予和安排,而是恰當適宜的付出和體貼,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雙方平等的、關乎心的交流。

忠恕在今天

「忠者,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之謂,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終之意。」

忠,就是盡己之心,去付出和助益;恕,就是待人如己,去換位和體諒。

這樣的理念,在今天聽來,令人格外動容。當今的社會,矛盾一點就著,戰爭一觸即發……都是因為「忠恕」這個看起來陌生的概念,實在是被我們遺忘太久了。

忘了曾經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一群知識分子,他們雖不同而和、雖不比而周,他們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難,他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們儘管性情不同、出身不同、成就不同,但是在「忠恕」的感召下,都踐行著儒者的光榮與夢想,體察萬物,悲憫蒼生。

1971年,聯合國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周恩來總理為聯合國大廳帶去了孔子的兩幅語錄,其一是「以和為貴」,另一條就是關乎「忠恕」的解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請教孔子,是否有可以讓人終身依照的一句話準則?孔子便回復給他這一句照亮萬世的格言,這一句將中華文化的堂堂正氣昭顯於聯合國面前的行事信條: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可見,「忠恕」正是對「和」的達成。

忠恕是如此重要的一種品格,可以賦人予同情,從而善於理解;賦人予體貼,從而長於關懷;賦人予寬厚,從而敏於幫助;賦人予良善,從而樂於奉獻;賦人予通達,從而肯於溝通;賦人予高貴,從而敢於擔待。

這樣,就不會再用固執去拒絕異類、用偏激去反對異見、用自大去打擊新生、用強硬去迫害弱勢。

忠恕,會讓世界懂得:即使不同意,也要堅決尊重;即使不理解,也需保持平和;即使不支持,也該極度慎重。

忠恕是減少紛爭的最佳心態,推己及人而不強人所難,由此,和平已成。

忠恕是保持發展的最好態勢,各抒己見而能彼此共融,至此,融合已是。

大道至簡。只要盡己所能、想人所想,即是忠恕之人,即是社會之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頭條 的精彩文章:

教師節,頂級藝術家們要感謝誰?
【我的老師 我當老師】我的戲劇老師曲信先
2017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即將拉開帷幕
我很小,可我展現了大大的世界
走,到西藏採風去

TAG:中國藝術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