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肇民:靈魂深處的高貴

王肇民:靈魂深處的高貴

王肇民先生是從蕭縣走出去的一代美術大師。他不僅在藝術上造詣精深,在人品、藝品、思想、精神層面,也足以垂範後世。他用一生的經歷,展現給世人的「重身教恪守師道、重學養不恃天分、守初心不追時髦、淡名利甘於寂寞、求真理絕不盲從、爭千秋不爭一時」的精神品質,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寶貴的「君子之風」和「名士氣派」。這是一份浸透到靈魂深處的高貴,值得畫鄉後輩們世代傳揚。

身教重於言傳的「師道美德」

著名美學家遲軻在談到王肇民時說:「作為教授,他把培育後代視為神聖的天職,每堂必先到。除循序講解外,必與學生同時作畫以為示範。所謂『口傳手授』,三十餘年如一日。他認定了的道德原則必定身體力行堅持不懈。今天看來已漸屬稀有的『師道美德』。」

在《王肇民自述》一文中,王先生說:「我上素描課和學生一道同畫素描,我上水彩課與學生同畫水彩,口傳身授,邊教邊畫。三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上午上課,下午在進修室進修,一兩個星期完成一件作業。不遲到,不早退,不缺席,如小學生上課一樣遵守時間。」

廣州美院的許多學生回憶:王肇民先生第一天上課就告訴我們,老師重在言傳身教,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果不其然,在為學生上課中,我們學生畫多少張畫,他老人家就畫多少張,一張也不少。包括畫石膏的軀體。這種做法,在美術學院系統,恐怕絕無僅有。

王肇民的學生楊小彥回憶:「王肇民上課時,還有一個教誨對我極其重要,那就是他反覆要求學生去『讀畫』。他當時在課堂上說我們看畫冊就像看連環畫似的,隨便翻翻就過去了。開始我並不明白這個『讀』的意義,求教於王先生,他回答說你能不能一個晚上只『讀』一張畫?更有甚者的是他希望我們一個星期只『讀』一張畫,安靜地去『讀』,去理解。他補充說能否這樣去讀:第一個晚上『讀』構圖,第二個晚上『讀』筆觸,第三個晚上『讀』色彩,第四個晚上『讀』造型,等等。」實際上,王肇民先生自己就是這樣「讀」畫的。

一個「和小學生上課一樣遵守時間」的教師,一個「學生畫多少,我就畫多少」的教師,用他一生的所作所為,詮釋了什麼叫「身教」。

真正的文人畫家

作為上世紀三十年代國立藝專培養出來的高材生 ,王肇民在繪畫方面盡顯才氣。

然而,他認為:「畫畫不能憑才氣。偶爾畫得好靠靈感,一生畫得好靠學問。所謂江郎才盡不是才盡,是學問盡了。不是老而無才,而是老而不學。不學所以無才,無才謂之才盡。」

作為一位畫家,王肇民的畫外功夫——古詩詞和畫論,在圈內外更是屈指可數。

著名藝術評論家水天中說:「在當代中國,王肇民先生是無論在人品、藝術、詩歌等各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的藝術家和教育家。」中國美院副院長高士明則稱讚王肇民:「他的詩詞功力在他的同代人中是極為罕見的,他的五言詩中頗有魏晉風骨,既見功底,又有性情。」中國美院另一位副院長杭間讀過王肇民的詩集後說:「這些詩好得讓我非常地吃驚。」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鏞評價王肇民:「他真正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人生的詩意。」

作為一位畫家,王肇民與眾不同的是:他有自己的繪畫思想,有自己的畫論。這一點尤其難能可貴。

在《畫語拾零》一書中,他有三個觀點最為引人注目:一是「人當物畫,物當人畫」;二是「內容不決定形式,形式可以先於內容而存在」;三是「形是一切,一切是形」。三個觀點可以統一於「形是一切」。也就是說,「形是一切」構成了王肇民繪畫思想最具特色的部分。

有人曾給文人畫家界定了一個標準;那就是會寫古詩詞。不會寫古詩詞的畫家,算不上文人畫家。如果按這個標準衡量,王肇民無疑是一位真正的文人畫家。

王肇民在其《王肇民自述》一文中寫道:「計自1929年起至1991年止,從事藝術工作凡六十二年,自念中國的畫家,能中西畫兼長,並善於作古典詩詞,而又能寫畫論的人是不多的,因而頗引以為自慰。」

一生不趕時髦

中國美協副主席林墉這樣評價王肇民:「時尚以為國畫油畫才金貴時,他躬身水彩。時髦以為情節構圖才是創作時,他執著寫生。時風以為人物題材才算大作時,他著意靜物。時流以為凡洋必佳時,他醉心於民族格調的構造,在這看似淡淡之中正就蘊含著寬寬。」

對於為何選擇水彩這個畫種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王肇民有自己的解釋:「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說了句話『人取我棄,人棄我取』。 中央電視台《美術星空》欄目對他的專訪中,王肇民對於自己選擇水彩畫,他是這樣說的:「那時學校每月有5塊錢的顏料補貼,畫水彩,我一個月5塊錢的顏料也就用不完。如果畫油畫、國畫就要貴多了。」

自願選擇一個冷門,並孜孜矻矻地堅持了一生,任憑風雲變幻,不動搖,不彷徨,矢志不移,這就是王肇民,一個終生不趕時髦的藝術家。

水彩畫起源於英國,英國的透明水彩畫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詹建俊認為:「王先生的水彩畫比英國的高得多。」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鍾涵則說:「王先生在蘋果當中畫出了米開朗琪羅」。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陳醉評價王肇民:「自水彩畫傳入中國以來,未見出其右者。中國有不少能畫水彩的畫家,但是以此為專業,最全面、最成熟、最有個性,能夠出現風格的就是王肇民。他獨特的水彩畫創作技巧以及畫家本人的治學精神,融入了我們民族藝術的優秀傳統之中。這就是他對歷史的貢獻。」

用一生把冷板凳坐熱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在《孤獨的王肇民》一文中寫道:「王肇民——這三個字不僅濃縮著一段漫長的人生之路,也標誌著一種藝術品格,一種審美境界,一種不易企及的個體成就,而且表明了一種恆常的,藝術創造的內在邏輯。在藝術長期從屬於政治、承擔非藝術荷載的氛圍中,王肇民的人生軌跡和藝術成就,成了當代中國美術史上一個高揚藝術主體、完善個體人格的典型個案。」

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諸迪在《純粹的精神與素樸的藝術》一文中說到:在20世紀中國水彩畫的歷史上,王肇民先生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他的藝術探索和成果構成了20世紀中國水彩畫史乃至近現代中國美術歷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幾十年在淡泊而寂靜的藝術道路上孜孜求索,蔚成一代學人傳頌的佳話;他兼容並蓄,博採眾長,渾厚,大氣的藝術格調自成一家風範。回溯王肇民先生的藝術人生,走進他的世界,也即是要探尋他純粹的精神以及在這種精神指引下生髮的素樸的藝術。「

作為一位卓有成就的美術教育家,王肇民直到1981年他73歲時才成為教授。這是非常罕見的了,以至於他的老同學李可染的夫人鄒佩珠很為他感到不平。然而,王肇民卻能處之泰然。在《王肇民自述》一文中,他這樣介紹自己的經歷:「1951年2月,至武漢,為中南文藝學院教員,教素描。土改後,被評為高校六級講師……1983年,由高校六級升為高校五級。雖然40年僅升此一級,但我從未提過意見。」這樣的境界,豈是那些成天標榜「淡泊名利」,卻終日蠅營狗苟之輩所能相提並論的?

2003年4月,王肇民逝世後,《羊城晚報》記者吳小攀在對王肇民的兒媳王進老師的專訪文章《有一種偉大叫平凡》中,這樣介紹王肇民:一個歷經了幾個朝代興亡的大師級畫家,平生除了『教授』外別無其他職銜,沒有一個專用畫室,約十個平方的空間里有床有書櫃有同時用作書桌的飯桌。作畫的時候,把飯桌收起,才能擺上畫板、畫架。一幅幅蜚聲國內外的畫作就誕生在這局促的居室里。

古往今來,諸如「要耐得住寂寞」、「要甘於坐冷板凳」、「要淡泊名利」之類的話,早已被人說濫了、寫濫了。像王肇民這樣,用近乎一生的時間,硬是把冷板凳坐熱的藝術家,又有幾人呢?

真理面前無權威

在《畫語拾零》一書中,王肇民寫道:「一般說來 ,名譽地位,至少有一半是假的。所謂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所以每當我站在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名家作品面前的時候,首先要剝掉其虛偽的一面,把他由天上拉到地上來。拉到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來,然後研究其優缺點。這是破除迷信,認真學習,棄其糟粕,取其精華的辦法。即便是真正的名家,其作品也不可能每件都好,一分為二的精神是必要的。歷史的經驗證明,只有那些敢於與名家有平等觀念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名家。而且不是假的。」

他還說:「最優秀畫家的作品,也不是每幅都是好的。在研究其優缺點之後,才便於取捨,盲從名家,是學不好技藝的。」

他認為:「治學之道,在學人之所不敢學,知人之所不敢知,言人之所不敢言,行人之所不敢行,而又不失其正。」

在藝術理論方面,王肇民提出的最為重要觀點:「形是一切」。

王肇民在《畫語拾零》一書中寫道:「解放以來,我每看一次外國畫展,便增強一次信心。即對於自己作品的藝術能力和藝術強度的信心。在外國畫展面前,我從來不是一個投降派,而不加批判的叫好。」他說:「我畫水彩畫為什麼敢用干筆呢?因為一:客觀事物的本身有干有濕,用筆要從對象的具體情況出發。乾濕並用,是中國畫的優良傳統,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二:干筆宜於刻劃對象的細部,濕筆則多所不便。一般人以英國人的水彩畫為根據,認為要全用濕筆,甚至用得越多越好,這種『洋教條』是錯誤的。」在王肇民眼裡,只有對錯,沒有權威,他從不盲從任何人,哪怕是在藝術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古聖先賢。這種唯真理是從的精神,對一個藝術家來說,至關重要。沒有這種精神,是無法在藝術史上立足的。

爭千秋不爭一時

被譽為「當代草聖」的書法家林散之在《筆談書法》一書中寫道:「一切不與人爭,只與前人爭一個地位。要站住三百年不倒才算。」王肇民對其人生的定位也是如此。在他的詩中,時常流露出對人生,對藝術史的獨特認識:「死莫須留駝馬冢,生何嘗羨棟樑材。文章千古事誰識,白眼相看未可哀。」「男兒立身先立志,尺幅片紙有尊嚴。固窮何能投其好,守道寧肯謂我頑。舌戰群雄縱寡助,歲月經過識忠言。老大漸覺無禁忌,抑鬱時欲開心顏。」 「文章代各殊風尚,勛業人惟敢獨行。媚俗誇能吾不取,曲高自有知音聽。」「調高未敢輕形似,自謂宋元以上人。」「億萬人前誰識我?百千年後幾名家?」這些詩句表明,在他的內心世界裡,始終是把自己放在藝術史的長河中,和歷代名家一爭高下的。

「百年大小榮枯事,過眼渾如一夢中。」重溫王肇民先生其人其藝,能給畫鄉後輩們帶來哪些有益的啟發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縣文苑 的精彩文章:

晁端中與《蕭縣移文宣王廟記》
舊聞新讀-蕭縣的葡萄酒

TAG:蕭縣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