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善知識也
「師父說」是我們微號最受歡迎的欄目,平均點擊率是所有欄目中最高的,體現了大家對求法、解疑的需求。
韓愈《師說》里寫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簡簡單單一句話就揭示了老師的重要性。
老師的定義不單是給我們上課的,還會是父母、長輩、朋友、路人甲等身份。廣義上來說大自然中的動物、不同的眾生都可能會給予我們一些啟發,幫助我們解疑釋結。《師說》中也提到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從未離開過老師,生活上是這樣,法道上更是如此。
《華嚴經》善財童子在參學時提到了善知識,其意義等同於老師、師父。
「善知識者,則是如來;善知識者,一切法雲;善知識者,諸功德藏;善知識者,十力妙寶;善知識者,難見難遇;善知識者,無盡智藏;善知識者,功德山王,善知識者,開發示導一切智門,能令一切入薩婆若海,究竟清凈無上菩提。」
——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八
「爾時,善財童子專求善知識,念因善知識生諸善法;善知識者,難見難遇;見善知識,滅諸亂想;見善知識,除滅一切諸纏障礙;見善知識,得薩婆若智慧光明;見善知識,深入佛海;見善知識,得正念法雲陀羅尼,受持一切佛凈法輪雲;見善知識,具大悲海,救護眾生;見善知識,智能明凈,悉能普照諸法界海。」
——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九
不皈依當然可以學佛,可是對佛法再熱愛推崇,不皈依三寶,也無法列屬為佛的弟子。勉強類比的話,就如學生不報考高校,即便自學了全部的課程,也無法獲授相應的學歷。而皈依三寶,其意義遠非世俗的學歷所能比擬,不僅是學佛入門的根本,更是踏上了生脫死之路的第一步。
獨樂樂何如眾樂樂。比獨自誦讀大乘經典更令人歡喜的,當然是在寺院里和同學們一起誦讀了。
深山藏古寺,書中有桃源。
師父們雖然出家,但不可能一夕之間超凡入聖,所以一定會有過失。而對於過失,僧團內部自有規則,會嚴格依照佛制的戒律,作僧羯磨,絕不會放縱。
如果在家信眾真的對某位師父生不起信心,那是親近的因緣還不具足,先親近其他緣分深厚的師父即可,萬不可輕率評論,造業折福。能見到僧寶的形象,都需累世修得善根,出家師父們只要袈裟在身,便是清凈法幢,我們怎麼可以輕言僧過,自毀善根呢?
管住嘴之後,還得守住心。無論何時,要心有所主。遇見境界後,牢記一條:不分別,不貪著。
所謂命運,無非是累劫以來的因緣業力在這一世的顯現。而算命,則是通過某種方式,讓我們看到這一顯現的果報而已。就如一面鏡子,將福報業力映照出來呈現於前。
大家身為三寶弟子,能有機緣得聞佛法,守著無上福田,這在十方世界中都是上好的命格,還用再算嗎?只需勤修不懈,精進護持,自然業消智朗,禍滅福隆。
佛教中,很多菩薩都稱為童真、童子,意即已大徹大悟,真正恢復到自性的天真活潑。比如我們熟知的文殊師利菩薩,亦可稱為文殊童子。師父知道大家諸事繁雜,可是再忙,也別忘了抽空看看,心底那個孩子還在不在?千萬別讓他,離我們越來越遠。
身為三寶弟子,至少要清楚食肉之過,要有慚愧心,思想上得認識到,對佛弟子來說,這是個不好意思的事兒。如果還忍不住,一定要吃,那就聽師父一句勸,找個牆角,把臉擋住,悄悄的吃,之後別忘了發個願:祈請諸佛菩薩加持,願弟子生生世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祈願諸位在六道輪轉中能依止三寶、親近善知識,超越業力之束縛,轉凡入聖。
阿彌陀佛
TAG:古育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