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為通過審查而強加的字幕,我實在找不到本片的吐槽點
這是我非常喜愛的一部片子,曾向身邊朋友多次推薦,今天翻看豆瓣再一次無意間看到,沒想到已上升到豆瓣TOP250的167位,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影片名字叫《心迷宮》。
影片自從2014年First青年影展斬獲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後,接連在台北、香港、波蘭、釜山、威尼斯等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展映,並獲得8項大獎。
影迷們甚至把它稱作中國版的《羅生門》《愛情是狗娘》《殺人回憶》。
導演忻鈺坤也坦言自己一直很鍾愛此類敘事手法的類型片,並想通過本片向大師們致敬,儘管這是一部「致敬之作」,但講的卻是一個地道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故事。
清晨,一具突然出現的燒焦屍體打破了村子的寂靜。
而前晚,一連串的怪事也接連發生——
村裡的妙齡少女黃歡失蹤了。
村花麗琴外出務工的丈夫說好回來也遲遲不見蹤影。
臭名昭著的痞子白虎為了躲避賭債連夜回村,哥哥竟說他已經半年沒回過家。
看似毫不相干的一群人都因為這具被燒焦的屍體串聯在一起,當整個村莊都陷入恐慌之際,清正廉明的村長一路撥開迷霧,卻似乎越陷越深……
作為一部獨立電影能夠上院線,一定有它獨特的風格,該片最大的風格就是採用了碎片化的敘事手法,這種手法難度極高,稍有不慎整部影片就會毀掉,然而年輕的忻鈺坤卻似乎玩的遊刃有餘,三個故事因一口棺材被串聯起來,即可獨立存在又相互牽連,故事邏輯縝密,思維清晰,非常有吸引力,我相信每個看完影片的人都不忍心劇透。
影片攝影風格和《冬天的骨頭》類似,偏寫實,而肩扛式攝影、單機鏡頭不僅能節省成本,更是能實現這種紀實感,咋一看觀眾可能會覺得這是一部紀錄片,再往後就會發現原來是一個超有意思的故事,這種反差往往會使觀眾心理上得到極大的滿足。
此外我們知道,電影是一門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的藝術,《心迷宮》很好的詮釋了這一定義。
影片來源於一個發生在河南葉縣的真實故事——
90年代初,村子裡的人大多都出外打工了,但當時不像現在人手一部手機,那時候通訊不發達,好多人都是外出幾年都沒什麼聯繫。忽然有一天,村子裡出現了一具屍體,荒唐的是好幾家人都爭著說這是自己家的孩子,結果這口棺材在短短几天換了三家主人。
導演以此故事基礎創作了電影的劇本,但和真實的故事相比,電影里只有30%的素材是真實的,因為單純依靠「一具棺材換三家」這樣一個故事主體,難免顯得有些單調。
於是,導演將故事放在了現代並加入了如今中國社會常見的社會現象,比如父親為兒子安排工作、家庭暴力、留守婦女偷情等現象,這並非為了批判什麼,而是為了更容易的將觀眾帶入劇情中——這樣的故事似乎真的會在們我身邊。
總之,從各個方面看,該片都是國產小成本電影的典範,如果非要找出吐槽點的話,那大概是最後出現的那行字幕吧,但也可以理解,畢竟影片要過審總得犧牲些什麼,見怪不怪了。
如果你想觀看本片,請點開我的頭像,然後私信心迷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