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悄悄開幕又閉幕,是華語電影顆粒無收還是威尼斯電影節落寞於斯?

悄悄開幕又閉幕,是華語電影顆粒無收還是威尼斯電影節落寞於斯?

北京時間9月10日凌晨,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落幕,墨西哥鬼才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的奇幻新片《水形物語》摘得金獅獎,唯一一部入圍主競賽單元的華語片《嘉年華》則無緣獎項。而另一個更為中國觀眾熟知的大導演吳宇森,早已在7年前拿到威尼斯終身成就獎,其新作《追捕》只是在非競賽單元展映而已。

悄悄開幕又閉幕,是華語電影顆粒無收還是威尼斯電影節落寞於斯?

威尼斯電影節在中國的悄無聲息,與華語電影顆粒無收的尷尬處境,構成了某種對照關係。曾經叱吒風雲的威尼斯電影節,沒有戛納耀眼的星光和話題不斷的紅毯,其風頭甚至被大西洋彼岸的多倫多電影節搶去。而歐洲三大電影節上的華語電影,今年竟無一斬獲,反襯出火爆市場背後的藝術創作困境。

悄悄開幕又閉幕,是華語電影顆粒無收還是威尼斯電影節落寞於斯?

就像在上海電影節上,中國的記者們寫了太多次的「星光黯淡」,面對威尼斯電影節,歐洲同行也提不起太大興趣。曾經的海外「鍍金」之旅也開始褪色,看看2016年華語片獲獎的「獨苗」《長江圖》,內地上映僅獲326萬票房——這個名利場,交織著慾望和野心,還有生意。

「毯星」都不去威尼斯

先把時光回溯到今年4月喜逢70大壽的戛納電影節。連續兩年零入圍的華語電影,卻斬獲了主競賽單元的一名評委席位。曾被網友調侃「艷壓紅毯」的范冰冰,用源源不斷的話題+影視表演的努力+紅毯賣力展示中國風,成為了戛納的華語力量。王思聰曾調侃的「毯星」,竟然逆襲至此。

悄悄開幕又閉幕,是華語電影顆粒無收還是威尼斯電影節落寞於斯?

眾所周知,歐洲三大電影節之首的戛納紅毯,歷來對中國女星有著無比吸引力。或是代言品牌邀請,或是主演新作賣片,女星們總有走上紅毯的理由,如范冰冰貢獻過瓷娃娃、仙鶴、龍袍等多種裝束,中國風濃郁;並沒有電影代表作的張馨予,曾以東北大花被的造型亮相,網友稱「亮瞎眼」;李宇春更是戛納紅毯多年的常客,其裝扮每年都會引發玉米熱議。

威尼斯卻冷清許多,這個具有鮮明先鋒氣質,發掘培育藝術電影人的高冷電影節,與隔壁喧鬧的戛納形成了鮮明對比。2016年,威尼斯電影節有且只有兩位女星登場,做評委的趙薇和蹭紅毯的張雨綺;等到了2017年,連一線女星都「欠奉」了,只有戚薇、徐嬌、盧靖姍等走上紅毯。還想看紅毯「爭奇鬥豔」的戲碼?落寞的威尼斯已經失去名氣加持光環了。

悄悄開幕又閉幕,是華語電影顆粒無收還是威尼斯電影節落寞於斯?

本屆威尼斯電影節,華語片也難有表現。《白日焰火》製片人文宴祭出導演新作《嘉年華》,聚焦不同背景下的女性成長故事,對女性群像的描繪和男權的批駁頗有新意,但依然有不小瑕疵,入圍主競賽更多是對實驗性的鼓勵;蔡明亮執導的《家在蘭若寺》等四部影片入圍VR單元,可惜無一斬獲;與威尼斯頗有淵源的吳宇森,卻是拿著新作《追捕》來賺吆喝的。

悄悄開幕又閉幕,是華語電影顆粒無收還是威尼斯電影節落寞於斯?

戛納紅毯能引發女星衣品的討論,柏林對戰爭、難民、政治等題材的關注又有現實意義,拒絕八卦的威尼斯和創作羸弱的華語片一起,共同讓這個電影節在中國變得悄無聲息——8月30日,威尼斯電影節在不知不覺中開幕;9月10日,獎項與中國無緣的威尼斯電影節,在各大主流媒體上,幾乎消失不見。

賺吆喝的雲集多倫多

曾幾何時,威尼斯電影節還是華語電影導演走向國際的搖籃。喜歡獎掖後進的金獅獎,對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藝術片有強烈偏好,與熱衷培養「嫡系」的戛納大相徑庭。

1989年,台灣電影大師侯孝賢就憑藉《悲情城市》首獲金獅獎,成為台灣電影閃耀國際影展的「破天荒」。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得銀獅獎,張藝謀在威尼斯的黃金時代從此開啟。進入新世紀,李安憑藉《斷背山》《色·戒》成為歷史上第二位拿過兩次金獅獎的華語導演,而賈樟柯的《三峽好人》也展現了不同的中國。

悄悄開幕又閉幕,是華語電影顆粒無收還是威尼斯電影節落寞於斯?

如今,華語電影在資本的狂歡中,向著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進發;而威尼斯電影節,也在愈發強大的戛納、多倫多面前黯然失色。業內普遍認為,戛納的強大來自於背靠法國的強大藝術創造與文化輸出力,其平行單元的引入、選片制度的改革、擁抱電影市場的舉措、與好萊塢的親密互動,給威尼斯帶來了無法比擬的人氣。然而,拍馬不及戛納的威尼斯,卻連多倫多電影節都有些望塵莫及。

悄悄開幕又閉幕,是華語電影顆粒無收還是威尼斯電影節落寞於斯?

常年與威尼斯搶風頭的多倫多電影節,沒有評審團制度,也沒有金熊、金棕櫚、金獅三大獎項,卻用電影狂歡的主題,成為了北美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其最高獎項「觀眾選擇獎」,被當做奧斯卡最終歸屬的重要風向標;兼收並蓄的展映單元好似萬花筒,彙集各國的「沖奧片」;好萊塢明星分分鐘撐場,與星光黯淡的威尼斯形成鮮明對比;對中小體量的電影而言,它還是找尋北美髮行商的重要平台……

悄悄開幕又閉幕,是華語電影顆粒無收還是威尼斯電影節落寞於斯?

看吧,就是今年的多倫多電影節,陳凱歌出任多倫多電影節「站台」評選單元的評委。馮小剛的《芳華》、吳宇森的《追捕》、黃渤主演的《冰之下》,以及才從威尼斯歸來的《嘉年華》,組成了「中國軍團」,其陣容遠超威尼斯。在業界看來,去多倫多舉辦首映禮,不僅能賺得吆喝之聲,同時也能尋覓海外版權的販賣。

「出口轉內銷」也不靈驗了

在痛苦中尋找自身定位的威尼斯電影節,並非坐以待斃。恰恰相反,一直追求先鋒藝術的它,比戛納要更為激進。還記得今年上半年戛納電影節,因為流媒體Netflix出品的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引發的口水戰吧?威尼斯早在2012年,就在互聯網平台開放了地平線單元作品;2016被稱作VR元年,威尼斯就在今年設立了VR單元,大膽擁抱新技術;為了吸引更多「星光」,在片單挑選上它甚至在往好萊塢靠近。

成功與否,眾說紛紜,至少威尼斯在打破藩籬的路上越走越遠。但對華語電影而言,紅毯的魔力在消退;國際影展獲獎對票房的加持,又顯得有些難以量化——

悄悄開幕又閉幕,是華語電影顆粒無收還是威尼斯電影節落寞於斯?

2005年戛納獲評委會獎,王小帥《青紅》在內地以400萬票房下線;同年顧長衛的《孔雀》捧回一尊銀熊,卻拿下了1000萬票房;

2006年,《三峽好人》讓賈樟柯閃耀威尼斯,卻在內地僅報收30萬;

2014年的《白日焰火》堪稱「出口轉內銷」的營銷典範,在柏林斬獲最佳影片金熊獎和最佳男主角銀熊獎後,趁熱打鐵火速定檔,主打懸疑等商業元素,票房順利破億;

悄悄開幕又閉幕,是華語電影顆粒無收還是威尼斯電影節落寞於斯?

2015年,成本僅170萬的《心迷宮》獲得過千萬票房,電影節獎項的加成功不可沒;

到了2016年,在洛迦諾電影節、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土耳其伊斯坦堡獨立電影節上獲獎的《路邊野餐》,只拿下了648萬票房;而唯一一部在三大電影節獲獎的《長江圖》,卻是慘到只進賬326萬票房。

無論如何,對試圖獲得業內承認的青年電影人而言,國際電影節的獎項,能帶來對票房的不穩定加成,也能帶來職業成就感。《天註定》在戛納首映後,如潮的掌聲與梁朝偉的觀摩,讓青年演員李夢「找到了繼續做電影的理由」。有時候,獲獎還意味著通往更廣闊世界的敲門磚,一如執導了《路邊野餐》的導演畢贛,也已獲得華策千萬級投資——他終於不再為籌資而傷透腦筋了。

悄悄開幕又閉幕,是華語電影顆粒無收還是威尼斯電影節落寞於斯?

回頭來看,陷入尷尬境地的威尼斯,要尋找打破傳統邊界的路徑;華語電影也需要在票房狂歡時,反觀自我的藝術創作。等待來年,希望它真的不要如此冷清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