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韓嘉川 茶與地域文化

韓嘉川 茶與地域文化

茶與地域文化

韓嘉川

1

大陸茶莊在台東二路與和興路的拐角。小時候不知茶是什麼東西,只是每當走近茶莊的時候,那股清香的植物氣息令人感動。那時候北方的普通人家很少喝茶,即便家裡來了客人也很少有茶待客。也有幾位鄰居好喝茶,譬如在交通隊工作的老丁,他是用大茶缸喝茶的,那隻茶缸里生滿了「茶山」,其實就是茶垢,據說「茶山」是洗不得的,如果哪天不放新茶,泡出來的水依然會有茶味兒。所謂的交通隊不是有交警的地方,是交通運輸隊。老丁坐在有十個車輪的大拖排車上,是專門運輸大件的車隊,譬如龐大的卧式鍋爐之類。我家隔壁小虎的父親也是喜歡喝茶的,在一隻圓形的杌子面上放一隻圓肚茶壺,裡面泡的是茉莉花茶,他招呼我父親喝茶的時候,常常急不可耐地說:沏上了哦,沏上了哦!

那隻茶壺肚子上畫了一個邁步向前的兒童和一個弓背扶枴的長須老人,是那種很鮮活的工筆人物,我總是轉著圈看那幅畫,因而對茶壺裡冒出的茉莉香味兒很熟悉。小虎的父親常常用不屑的口吻說:嘗嘗這是什麼?這是正宗的茉莉花!他喝的那是什麼?那是高碎……

小虎的父親在房產局工作,是修房子的,可我從來沒看他上過班。

大陸茶莊里的櫃檯很高,是那種深褐色厚重木頭的,裡面的店員穿白色的工作服,用竹製的器具把稱好的茶葉倒在方形的包裝紙上,然後熟練地包起來。包茶葉的手乾淨白皙,女店員的臉也是乾淨白皙的。那是傍年根的時候,茶莊里很忙,一箱箱打開的茶葉散發著草葉的清香,我在這些氣味中努力辨析著茉莉花的氣味兒。父親讓我來買茶,讓我先問問有沒有茶碎,如果沒有就買二兩茉莉花茶。我問了,答沒有;又問有沒有高碎,店員笑了,沒待她說話,後面坐在八仙桌旁喝茶的人開口了,說都想買碎茶,哪裡有那麼多?連他們店員想買都買不到了。從那時我知道了茶碎與高碎是一回事,都是包裝袋裡的下腳料。但是也有點差別,茶碎是碎的不是很厲害,是某種茶的碎末,而高碎是所有茶的碎末,是被掃起來的類似粉塵一樣的碎。這是八仙桌旁喝茶的臉面寬寬的男人告訴我的。

顯然,在經濟困難的春節來臨時,父親還想顧及一點臉面。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北方人的生活中,茶排在最後,是人們獲得溫飽之後的事。儘管六十年代嶗山地區就開始了南茶北移的工程,可是那時大家迫切需要解決的還不是茶。記得當時太平山南麓也大片大片種植了茶葉,郊區的農民做事不偷懶,使用了大量的有機肥,令茶葉生長得莖壯葉茂,遠遠看去泛著蒼勁有力的墨綠色,直到茶花開了,結了種子,人們也不知道怎麼喝茶,更不知道這種灌木狀的植物還有其他什麼用處。有人摘了茶葉回來泡水喝,那種壯碩的葉子在滾沸的水中,也令湯汁呈現出澄黃色,可是喝到嘴裡卻是苦澀難耐。有人說茶葉要炒制了才行,於是有人還真的將采來的葉子放到鍋里用鐵鏟子翻炒……

2

1998年到南昌,有幸結識了陳文華先生,陳先生是中國農業考古學科第一人。在他書房裡,我們將書籍往旁邊堆了一下,騰出地方坐下聊茶文化。是他告訴我嶗山茶的來龍去脈。

出生於1935年的陳文華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豐富的人文知識與考古經歷,令他對茶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豐富的茶文化既依賴於物質,更有精神的深遠與博大,直至境界的高度。茶以文化面貌出現,大約是從兩晉北朝開始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從唐代開始有了「茶道」,在中國茶文化史上,唐代陸羽所創造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神農本草經》亦有記載關於茶這方面的知識。

起源於神農時代的茶葉,在形成文化現象之後,茶的品質與個性,離不開地域的特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方山水所產生的物種,必然含有地方因素,茶更顯示出了這個特點。在陳文華先生告訴我福建岩茶特性的時候,同時講述了武夷山的地理特性和人文精神。關於大紅袍的傳說,大家可以從網上隨便搜尋得到,而附著在大紅袍茶上的文化要素,卻是令人像品茶一樣去品味的。或者說,武夷岩茶大紅袍本身就是文化使者,向人們透示出那個地區的文化特徵。即便最淺層的,茶至少是一個地區文化的索引。

去武夷山的時候正逢下雨,原就是雲霧重重的武夷山更是水霧茫茫。沿著生滿苔蘚的小路走去,不期然竟走到了朱熹紀念館。鬱郁蒼蒼的背景下,在九曲溪旁的武夷精舍,是朱熹先後40多年傳道講學、著述立說的地方。安靜而靈秀的武夷山,是他集理學之大成的天然環境。

當年前來訪學者來到武夷精舍切磋交流,「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在這樣的環境中尋山問水,感悟理性。自然的啟迪與思想的碰撞,靈性與積澱使朱熹的理論學說充滿了活力,「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大自然如此,人的心靈和思想又何尚不如此呢?繼朱熹的武夷精舍,諸多理學精英也移師武夷山。據考察,除了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鴻儒大雅的書院遺址竟有35處之多,使這裡成了名噪一時的「道南理窟」。

小雨紛紛,四野蔥蘢。站在武夷精舍前,我與朱熹隔著900多年的雲霧,卻依然能夠感受到那種靈動與博大,秀美給了心靈以寬闊的空間,乃至每一點雨滴與小草的濡染。

武夷山的歷史人文不僅豐富,且深遠。其他如古閩族文化、古漢城遺址、道教洞天、武夷宮等不勝枚舉。就像在小雨中漫步品味武夷精舍那些遠逝的日子一樣,「天街小雨潤如酥」,在這裡體味大紅袍生長的環境,那種地域所蘊含的人文文化所透示出的品味,也厚重深遠了起來。

去大紅袍所在的「九龍窠」,是接近黃昏的時候。那條山谷平緩而幽靜,或者說不嘈雜喧鬧,到了那裡心中自然進入了平緩狀態。這是一條受東西向斷裂構造控制發育的深長峽谷,兩側長條狀單面山高聳、石骨嶙峋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對峙駢列、獨特的節理髮育,使峰脊高低起伏。大紅袍生長在九龍窠谷底靠北面的懸崖峭壁上。這裡疊著一大一小兩方盆景式的古茶園,六株古樸蒼鬱的茶樹,枝繁葉茂,已有340餘年的歷史。

平坦的谷底茶園,就像一種修養品質一樣,即使再崎嶇嶙峋經歷,在這裡也是平靜如水、波瀾不驚。

3

竹靠椅、矮方桌、三件頭蓋茶具、老虎灶、紫銅壺,還有跑堂的茶博士……上世紀80年代中期去成都,隨處可見那種灰暗的、裡面坐滿了黑壓壓喝茶人的茶館,據稱那是「坐茶館」,現在多稱之為「泡茶館」。之所以稱為「泡」是指成都人把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消磨在茶館裡了。

四川是茶葉的源頭之一。《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述:「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丹、漆、茶、蜜……皆納貢之。」周武王伐紂是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在3000多年前,巴蜀一帶就已經以茶作為貢品了。四川在秦漢年間對茶葉的栽種已非常廣泛成熟,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益州(四川的古稱)川穀山陵道旁皆為茶樹,一隻,兩尺,甚有兩人合抱者。」那年從成都去樂山,途中便見到路旁那種粗大的茶樹所組成的茶樹林。在川中西壩的集市上,也看到當地人把茶葉盛在簸籮里賣。

茶文化在四川出現的也很早。公元前59年,寓居成都的王褒就在《僮約》中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的記載。至於與茶有關的詩詞以及種種附著文化現象,隨著文人雅士們的生活感悟,有很多可查的文字記載。

成都本地人喝茶多半是「二花、三花」,指的是二級花茶、三級花茶,圖的是耐泡。老成都人戲稱喝茶為「漱泉」、「飲濤」。茶館裡的桌椅經幾千年的演化,透著一種親切。據說那種茶桌的高度與竹椅的搭配,很適合「人體工程學」。當然,這也只是適合成都,或者說適合四川人的人體高度與結構,在那種竹製的扶手椅上,即使坐一天也不會疲倦。這種桌椅已經成為四川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成都的茶館屬於百姓的茶館,在相當的歷史時期,這裡沒有雅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真可謂「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長」的小茶館大社會。擺龍門陣、看報、打麻將,各種世態風情都會反映在這裡。在錦江茶園,每個星期都有一天是成都文人聚會的日子,大家不約而同地來茶園喝茶,交流各種文壇信息。人本身就具有社會性,在茶館這樣的地方,更適合人們的相互交流。也曾有過特殊時期,茶館幾乎在成都人的生活中消亡。每個月憑票供應幾兩三級花茶,難以支撐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沒了茶,成都這座城市便沒了生氣。

而現在的年輕人則不同,他們在茶館裡刷微信、看書、寫文章、聊閨蜜、發獃,男孩兒則多了一項:看美女。「錦里多佳人,當壚自沽酒」,晚唐詩人陸龜蒙曾這樣提到成都的美女。

女人進茶館,還得從上個世紀初說起。清末民初「大開文明風氣」的時候,成都的悅來茶園首先打破女人不能進茶館、不能進戲園子的戒律,試著開設了女賓雅座,將四川軍政府都督尹昌衡的老夫人請到園中看戲,老夫人樂得眉開眼笑,大發賞錢。第二天又將她的姐妹、女兒、媳婦等一群女眷也請來,讓她們大飽了眼福。從此,上行下效,一些師長、旅長的太太、奶奶、小姐們也蜂擁而至,後來竟然發展到了不分性別。既然女眷們可以到茶園看戲,那麼茶館也可以招攬戲曲藝人來演唱,於是女茶客便出現了,她們到茶館喝茶、聽竹琴、清音、評書、金錢板……不僅打開了女人的視野,更使茶館的內容豐富起來。於是,不光達官貴人的太太、小姐,尋常人家的婆婆媽媽姑姑嫂嫂也堂而皇之地坐進去,眯著眼睛一面聽戲文,一面飲茶、剝瓜子,有的還抽水煙,派頭比男人還足。

女人的氣質顯示了一座城市的氣韻。成都女人的氣質來自四川盆地的溫潤氣候和源自周邊雪山的水;由於農耕時代所形成的都江堰,「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余秋雨《都江堰》)由於長時期的遠離饑荒,令這裡的女人從容心寬,形成雍容大度的氣質;再就是千年的地方文化與風俗的積澱。

大凡文人到了成都,拜訪了杜甫草堂、諸葛亮武侯祠,不可不拜訪與薛濤有關的望江樓。望江樓這個地方原為玉女津,津即渡口。在唐宋時期這個渡口比較繁華。當時錦江兩岸四季花盛,女眷姑娘們常常從浣花溪上船,在一路悅目美景的留連不已中抵達玉女津,使這個渡口常常美女如雲,帶有許多靈氣。另古時相送親朋遠行,往往要送出一程,也多是同船相送到玉女津。送行者下船,遠行者踏船拐過一個彎,只把無盡的思念留在玉女津了。

望江樓公園裡有很多茶園茶館,不僅是懷古思遠的地方,更有崇麗閣、濯錦樓與吟詩樓臨立江畔,其中最著名的相傳薛濤在此取水制箋的薛濤井。

校書郎薛濤與元稹的愛情已是千古絕唱,其間,薛濤製作桃紅色小箋用來寫詩,後人仿製,稱「薛濤箋」。薛濤與劉采春、魚玄機、李治並稱為唐朝四大女詩人;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有90餘首詩作傳世。

據考證「薛濤井」與薛濤並無直接關係。她生前並不住在今天的望江樓這兒,而在浣花溪,只是死後葬於成都東門外的錦江畔,望江公園內有她的土冢。明代時,蜀獻王朱椿為了紀念薛濤,在今天的望江公園打井建作坊,仿製薛濤箋。而井旁碑石上書「薛濤井」三字,為清康熙時成都知府翼應熊的手跡。故此人們以今天的望江公園為薛濤故里了。

4

今日人們凡與茶有關的必稱茶文化,又津津於茶道。不可否定那是一種姿態、一種形式——茶道、茶具、高雅茶館的環境等等。但是更應該理解的是:茶,是一種媒介。我們無論怎樣強調茶葉的功能,畢竟是一種物質;而附著在茶這種物質上面的精神生活,卻是茶文化的演化。

茶文化是高雅的。透過武夷岩茶大紅袍,九曲溪畔不僅是茶的生長地,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作為如此深厚的文化遺存,對於世界文化的貢獻,絕非武夷岩茶可比擬的。我們在品味大紅袍的時候,不可不知道生長茶葉的地方都有什麼文化。

茶文化也是民俗的。可以說成都的茶館是中國茶文化的典範。今日之茶道,匯聚了香茶與美女,一招一式都似乎是文化。譬如:洗茶、沖泡、封壺、分杯、分壺、奉茶、聞香、品茗等等。無論什麼,都有一個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器具是為盛載內容服務的,或者說是由內容決定形式,也就是說器具是內容的表現形式。有的人遺憾茶道源於中國,卻在日本得到了發展。然而茶道從日本傳回中國後,就有了形式大於內容之嫌了。

相傳唐代宗寶應年間,西川節度使兼成都尹崔寧的小女兒在飲茶時,很怕杯子燙手,便叫婢女把茶杯放在盤子里,由於盤大杯小,輕易滑動,又叫人用蠟把茶杯底部固定在盤子上,這樣茶杯就不輕易滑動了。崔寧知道後,命工匠用漆環代替蠟來固定杯底,並派人送給丞相。丞相看了之後感到希奇,命名為茶托子。後來又經過了工匠的精益求精,茶托子成了現在的外形,像船樣托住茶碗,因此簡稱茶船。

明代後,在茶盞上加蓋,既增加了保溫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葉中的茶汁,又增加了茶盞的保潔性,可防止塵埃侵入。品飲時,一手托盞,一手持蓋,並可用茶蓋來拂動漂在茶湯麵上的茶葉,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這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被稱作「三才碗」,其中,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茶被認為是天涵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靈物,將茶撥入蓋碗,喻意「三才合一」共同化育出茶的精華。

魯迅在《喝茶》一文中說:「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

進得茶館往竹椅上一靠,夥計便大聲打著招呼,托一大堆茶碗來到桌前,抬手間,茶船已滑到每個茶客面前,蓋碗咔咔端坐到茶托上,隨後一手提壺,一手翻蓋,一條白線點入茶碗,迅即蓋好蓋,眼明手快紋絲不亂。這種帶有表演性質的茶藝,可否稱之為茶道?

有人說「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如果作為一種宗教儀式,譬如禪茶、道茶,那是無可非議的,畢竟那種儀式本身還有「禪悟」、「道可道,非常道」的含義在裡面。如果離開了這種宗教的含義,只有儀式了,既沒有成都茶館的那種百姓生態的雅俗共賞氛圍,又不能品賞茶本身所含有的地域文化,那就大有「葉公好龍」之嫌了。

5

2002年從江西省社科院退休的陳文華先生,在去婺源上曉起村旅遊時,得知那裡是一個自古就產茶的地方。他循著古村驛道,小橋流水,青山古樹,看到了傳統的茶作坊,坊內有一台元朝九轉連磨水力捻茶機,他便開始了保護全國唯一最為完好的「活化石」、開發茶文化的工作。在修繕茶作坊的基礎上還保護修復了茶亭、運茶古道、茶藝畫廊、茶畫館、茶客棧、靈泉古井、溪邊花園等,又把村裡廢棄的倉庫改造成茶文化研究所和農民文化宮。

南茶北移的嶗山茶沒有多少年的歷史,更沒有多少茶文化可講述,即便像薛濤那樣與茶文化沒有直接關係,但是由於美女構成了成都茶館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頗有文學品味的茶文化。

僅有兩萬多畝的嶗山茶是青島的物質品牌,可否成為文化品牌,既要有匠心——實話說這些年有若干人在做這個工作——也要順其自然。嶗山茶的品質要保護好,更要講好嶗山故事。

(圖片:網路)

作者簡介

韓嘉川,1955年生,山東青島人。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散文詩集《海角,亮起了漁燈》、《水手酒吧》、《藍色迴響》等;散文集《陽光海岸》、《飢餓的海》、《鳥窩裡的蛇》等;小說《天井》、《嘎雜》、《遲到的救贖》等;紀實文學《熱血》等多部,以及電視作品多種。作品被百餘種選本選載,並被介紹到國外,多次獲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外散文詩學會副主席、青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

歡迎關注和賜稿《天府散文》:

歡迎關注《天府散文》

歡迎關注《壹品小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男人經常這樣喝茶,比吃牛鞭還要補,晚上越來越強勢,讓女人尖叫不止!
張國榮:為什麼到了人走茶涼了,才知道什麼叫珍惜!
方舟子又「搞事情」:普洱茶致癌,真相還是笑話?
3個技巧,快速判斷一款普洱生茶短板#普洱茶新青年
陳宗懋院士——話說普洱茶中的黃曲霉素問題!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