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丁漢:人機共融成發展新方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丁漢。(中評社 張心怡攝)
2017年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在太湖之濱——無錫拉開帷幕。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丁漢出席物博會開幕式,並在11日舉行的「智能製造與工業互聯網」高峰論壇上發表講話,分享自己對未來機器人發展的看法。丁漢院士表示,人機共融,是未來機器人發展的新方向。
機器人從1959年誕生到現在,在製造業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尤其是在汽車工業領域。丁院士說,機器人產業並沒有得到很大爆髮式增長,主要是因為機器人的性能和人類想像還有差別,而工業物聯網技術一定能夠助推機器人的未來發展。
丁漢認為,未來機器人發展一定是人、機、環境共融的機器人。人發揮人的優勢,機器發揮機器的優勢,各種環境、操作者和機器人自然交互,完成複雜的工作。將來機器人與環境共融,與人共融,與機器人共融,任何環境下都能完成任務。
未來機器人的應用一定會越來越廣泛。丁漢提到,以前的機器人主要做一些操作的工作,比如安裝環節的工作,而未來的機器人會完成比較有技能性的工作。隨著信息技術發展,機器人的增加會給各行各業帶來很大的變化。
未來可能是機器人與人協同完成一項工作,這對機器人挑戰非常大。機器人的安全性如何?機器人如何理解人類的意圖?丁漢指出,在這樣的前提下,未來的機器人內部結構不一定是鋼體,也可能是鋼軟體,不一定是感測器,還可能有多模式的感測器,人類和未來機器人應該更加理解非結構的動態環境,理解人的意圖。
丁漢表示,隨著互聯網、工業物聯網的發展,機器人的發展會更集中於多機器人協同,更強調人機共融。所以,將來有可能會出現能工巧匠的機器人。
談及中小企業未來的發展,丁漢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數字化、感測器、智能手段把舊的工藝和流程進行提升,從而取得進步。國外很多中小企業創新力很強,但智能化水平不一定比中國的相關企業水平高。
丁漢建議,中國的中小企業,要根據自己的特點,解決好自己工藝知識的積累。國外機床可以賣,但工藝絕對不會賣,所以中小企業還是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創新生態鏈找到自己產品的定位。
本屆物博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江蘇省科學技術廳、無錫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學承辦,主題為「物聯世界,共創未來」。博覽會包括1場主會議和10場高峰論壇,參會企業超過5300家,參會嘉賓超過9000人,其中國內外院士39人,國內知名專家學者242人,國內外著名企業家及企業高管4579人,國外智庫學者和物聯網領域領軍人物131人,預計整個觀展人數超過14萬人次。
「智能製造與工業互聯網」高峰論壇。(中評社 張心怡攝)
點擊展開全文
※中外企業「各顯神通」 共建物聯網產業高地
※京津冀及周邊大氣污染督查升級
※中評鏡頭:東林書院 嘈雜市區間的靜謐之地
※林全談請辭原因:明年選舉有很多政治考量
※中評鏡頭:金磚峰會媒體用餐 閩南風味足
TAG:中評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