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之法在於理通自然

中醫之法在於理通自然

將中醫歸為「玄學」,一是來自於中醫診斷上的獨特與神秘色彩,特別是脈診「隔牆睹物」式的神奇與準確;二是來自於中醫治療上的靈活性,所謂「異病同治」、「同病異治」,以及針對同一個病人,不同的醫生能開出不同的方子,而效果也都會很好,這些現象讓西醫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三是來自於醫家個人獨特的人格魅力,縱觀中醫歷史上的所有大醫家,不但學驗具豐,而且德藝具馨,他們在人格的鍛造和學藝的修養上,無不是世人敬仰的楷模。這一現象,是諸如文學、藝術、軍事、政治、科技等等其他領域的人才所不具備的,其他領域的大家,有才無德、人格低劣、恃才傲物、縱情酒色、貪圖名利等等人格不健全現象比比皆是,不乏其人,而對於中醫大家來說,幾乎個個都是悲世憫人、學養德才兼修之士。這也為中醫蒙上了一層濃厚的玄學現象。

聖賢皆謂「醫近道」,所謂「道」即圓滿,學問、修養都達到圓融無礙境界的,才能是圓滿之「道」。

所以學中醫,功夫不只在一方一葯上,這樣就把中醫學死了。

中醫要發展,必須從德和才兩方面推動。所有中醫學人,都應該認識到,中醫不是只記住一葯一方就能行的,中醫有其「法」,這個法就是:靜修其德的基礎上,融通醫理與醫法。所謂「理法方葯」,領會了中醫的理法,方葯自然就出來了。要用其法,不用其方,法備則方葯可隨機應變。

背會千方萬葯,不能見證變通,又有何用。就如歷史上手中握有千軍萬馬的君王將帥很多,但都能打勝仗的卻很少。成功的因素不在於你掌握的資源有多少,關鍵是靈活運用。對中醫來說,方、葯充其量就是一個資源而已,關鍵還要依據「理法」來運用。所以古人排序「理法方葯」時,將理與法排在前面,這是有其道理的。

那麼中醫應該怎麼去學呢?

筆者認為,一個要向「內」學,一個要向「外」學。

所謂向「內」學,就是古人常說的「內修法」。這在儒釋道修學教育中講的已很完備了,關鍵是一個「德」字,思慮精純,神自告之。這個各人根性與際遇不同,不作展開。

所謂的向「外」學,就是向古人學、向自然學、向生活學。具體來說,就是醫理不離經典,其次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取象比類」等具體的學習途徑和方法。

所謂道心惟微,真正的經典之中都隱含著至精至純的道心與千古不易的道理,只有這樣的書才能稱得上經典。用這一個標準來衡量中醫著作,只有《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和《傷寒雜病論》才符合這一標準。其實古人對一部著作能否冠以「經」字,幾乎慎重到苛刻的地步。這也許是張仲景將自己的作品稱為「論」的原因。至於有些人將後期溫病學的某些著作也列入經典,確切的說,溫病學只是在《傷寒雜病論》的基礎上拓展和細化了中醫診治內容,其中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離經典的標準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黃帝內經》和《難經》重於「理」、「法」,《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重於「方」、「葯」。沒有理法,無以化生出方葯。而且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言中也明確點明其取法與《黃帝內經》的。

所以學中醫,不可囿於《傷寒雜病論》一家,而應同時兼顧《黃帝內經》和《難經》,也就是不要偏於「方」而廢於「理」,臨證時方可萬變,而理法則為規矩不能變,萬變不離其宗,理法上我們要固守,經方上我們要求變,畢竟葯有千百種,一理以貫之,方能有「澗流百道入東湖」的妙處。

《傷寒雜病論》為經方之祖,書中對脈、證、方多是流水式羅列,有什麼樣的脈,用什麼方,或有什麼樣的症,用什麼方。至於為什麼這樣的脈或證,就能用這樣的方,張仲景並沒有說。這就讓後世一些人,一味的死記方、證,臨床中見什麼證,就套用什麼方,雖多有奇效,但畢竟有死記硬背之嫌。

筆者認為,仲景的中醫精髓都隱含在他的組方之中。方中有脈理,方中亦有醫法,如能深玩其組方之法,在此不變之法的基礎上,畢竟葯有千種,稍加調換其葯,你同樣也可以組成其他不同的方子來,而且療效與經方不會有太大差別。

也就是只要通向羅馬的方向是對的,哪一條道路就都可以到達,不一定非要走標著「經方」的這一條路。

舉個例子,如炙甘草湯這個方子,仲景原文:「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其病理一是傷於寒,仲景在《辨脈第一》篇中已指出「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即營,說明寒傷營血了;其病理之二是脈結代,結代之脈,是營血瘀滯之象,屬於陰血供應不暢了;其病理之三是心動悸,心主血脈,有上面兩種影響營血病理存在,心臟直接受其害,出現心動悸癥狀也就很明顯了。這其實就是現在西醫所說的早搏、房顫、冠心病等心臟方面的毛病。道理明白了,再看仲景是如何朝著這個大方向進行組方的:

仲景組此方,可謂從海陸空三路協調來共補心陰。首先,重用炙甘草,配大棗大補脾胃中氣,可視作陸路來補,加桂枝、人蔘、生薑增大中氣頂托之力。為什麼要頂托呢?原來後面用了麥冬、麻仁兩味滋潤葯,麥冬、麻仁運行路線是由肺入心,一路自天下行,可視為空軍。但為避免麥冬過心臟而不能停留,防其不入心而繼續下降,所以大補脾胃中氣,用陸路升發之氣頂托住麥冬的下降之勢,逼其入心以補心陰、清心火。即使這樣,醫聖尤感頂力不足,在煮葯時又用「清酒七升」來增援其頂浮之力。同時生薑有解表之功,即揭蓋之效,利於陽氣上行、陰氣下降之道通暢。而重用生地,清火事小,重補肝腎之陰以截下焦之火上竄之患,免其鼓動、擾亂心臟,此事為大。這可看作從水路來增援。阿膠為血肉有情之品,有直接調和全身血液之功。

由此可見,一個不超過十味的炙甘草湯,從上、中、下三路勾畫出了一幅「抗旱救心主」的協同作戰的場面,構思嚴密,謀劃精準,此方對一些心臟、抑鬱、焦慮等疾病引起的緊張、心悸、心慌癥狀療效非常好,原因就在這裡。

其實,在清楚了病理與組方之法後,我們完全可以用其他的葯來代替炙甘草湯,只要不違背病理與組方之法,畢竟葯有千種,用其法,不用其方葯,一樣也會達到治療的效果的。

所以說中醫之道,自然之法。清靜無欲,變幻如霞。中醫是深含哲學辯證的大美,非模仿可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不斷消耗你的男人,不分手留著過年嗎?
在倫敦的網紅餐廳排隊吃意麵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