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爭導致明朝加速衰弱:軍隊全軍覆沒,名將幾乎戰死!
都知道,明朝前期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十分強大,不管是陸軍還是水師都可以說是很強大,畢竟那時候火器已經廣泛應用于軍事戰爭,從明朝開國洪武年間明軍的軍事實力就已經比蒙古軍隊強大很多,比如:徐達,藍玉就曾多次深入蒙古族領地狠狠打擊蒙古族人,使得慘元元氣大傷。
劇照
後來到了明成祖時期,更是強大,他曾七次親自領軍攻打蒙古,讓蒙古人傷亡慘重,讓蒙古人對漢人軍隊避之而不及。然而,明朝絕對佔據上風並沒有一直延續,經過這場戰爭後,皇帝被俘虜,明朝精銳幾乎被消滅殆盡,將領幾乎全部戰死,而明朝也受到空前的打擊。這場戰爭就是土木堡戰役史稱「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為理由,向明朝邊境發起大規模進攻。大同守軍失利,塞外城堡陷落,邊報傳至朝廷,朝廷上下惶恐不已。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然而由於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最後三十萬大軍在土木堡一帶慘敗殆盡,將領戰死,王振被殺,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史稱「土木之變」,也稱「土木堡之變」。很多史學家都把土木堡之變也被看成是明朝由盛入衰的轉折點,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逐漸衰敗。
這場戰役造成主要影響有三點:
第一: 明軍的精銳軍事力量幾乎徹底覆滅。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出征的5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這50萬大軍可是明成祖5次北伐蒙古留下來的精銳啊(朱棣5次北伐在1410-1424年間進行的,土木堡之變在1449年),一夕覆滅,很是傷筋動骨。之後明朝對蒙古一直是防守姿態。皇帝直轄的中央軍隊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被殲,著三個營可以說是明朝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他們是明太祖朱元璋奪得天下和明成祖朱棣奪權登基都起到極大的作用,立下汗馬功勞。他們是明軍精銳,力分析的角度講,明三大營算當時全世界最精銳的軍隊,三個營中最強應該是神機營,擁有大規模的火器,因為明政府打理髮展火器,神機營的裝備自認裝備全國最好技術最先進的火氣。土木堡之變後,營中將士全部被殲,三大營名存實亡,裝備也悉數損毀,數量高達幾萬支,雖然後來明朝重建三大戰營,但是戰鬥力沒有回復到鼎盛時代。
第二:對明朝武將勛貴集團打擊很大。明朝開國時的勛貴子弟和永樂靖難時的勛貴子弟在那時候在朝堂都有話語權,那時候在朝堂並不是文官獨大,武將一樣有地位,而且也不低,是可以和文官分庭抗禮的存在,甚至地位更高,這些開國勛貴和靖難時的勛貴子弟代表的就是武將勛貴集團,朱元璋、朱棣扶持並依靠他們制衡文官集團(朱元璋可能是汲取宋朝武將地位低下的教訓,特意建立了一批勛貴武將),但是土木堡之變把那些勛貴子弟都葬送了,特別是那些在朝堂有話語權的勛貴子弟,關鍵是這一死就給蒙古人一窩端了,剩下的傳人要不是那些年齡還小的就是一些沒權力沒才識的。才造成朝堂上逐漸給文官打壓得永不翻身,漸漸地造成武將弱勢滴社會地位,文官可以欺凌武將。隨著開國武人勛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皇帝只能通過內廷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以貫徹自己的意志和整個國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離心離德,國勢日蹙。
第三:「天子守國門」思想正式形成。土木堡之變中,蒙古兵馬逼近北京城,勢不可擋,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遷都城。于謙極力反對遷都,要求堅守京師。明朝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種思想我也不知道對明朝的滅亡有木有起到一些作用,雖然明朝:"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但是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我覺得在那個時候明知不可為的時候可以遷都的,可惜啊,崇禎被大臣以這種思想逼得沒法遷都。
第四:明英宗南歸後,以及皇儲問題,景泰、天順年間,明朝皇權鬥爭愈發激烈,朝臣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左右搖擺、嫁禍誣陷,鬥爭也更加殘酷。此期間的內閣也並未發揮出它的作用。正統前期政歸內閣,三楊為軸,制度也漸趨完善,但無法阻止自身實際作用的逐漸下降。土木事變發生前後,內閣作為與皇帝最為親密的輔政機構,未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既未阻止先期的王振擅權,在後期的北京保衛戰和景泰、天順的風雲交替中也毫無建樹,表現十分羸弱,于軍國大事退避三舍。這段時期,內閣只能尷尬地任由宦官專政,或被皇帝輕視而任用于謙,傾心委政,以至朝臣不滿,上書稱于謙太過專權,請求六部大事須與內閣一同奏報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決定擺布。
※他是明朝開國第一猛將,為何死後卻被朱元璋剝皮?
※明朝,繼漢唐之後最強王朝,好幾項都是世界第一,你知道嗎?
※就因為這個皇帝,豬差點在明朝滅絕
※人生就像一隻儲錢罐
※抗日系列之——倭寇之亂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