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丹道靜定的八大因素

丹道靜定的八大因素

定的八大因素與定之關係

陳毓照

單把米和水放進鍋子里,沒有柴火的燃燒,生米還是不能成為熟飯的。作丹的原理也一樣,除了「心息相依」外,還要一具爐鼎與火候。所以「心息依虛」之後,便要用「定」的火候來烹煉之。不然神氣二物,如生米和水不能成飯一樣,還是不可能變成金丹的。下面我還想談一下定的細微火候,也便是定的八大因素。

八大因素者,依、虛、靜、誠、舍、閑、歇、忘也。此八大因素,火候極其細微,乃深入大定之總樞紐也。故不能不分別細論之。

一、依

依者,心息相依也。依久則神息交融,杳冥恍惚而入定境。苟或不明「心息相依」之旨,則神氣不合,定靜亦無由而生,則其他一切亦都成空談。

二、虛

虛即是無,是心之根、命之蒂也。是「心息相依」的內在因素,是性命的總根子。虛者,天地之中,為龍虎之穴,神氣之宮。神氣同定於此,則「真種生,混沌成」。莊子云:「惟道集虛。」道既集虛,便與色身葛藤斬斷,使不沾滯乎形形色色,著相著物,入乎他家不死方矣。能不著而靜,方是真靜,方是真正的安靜虛無。不著而定,方是真定,方可稱謂大定真空。是故虛無一著,稱之謂虛玄大道,無著真宗。舍此之外,非大道,非真宗矣。

三、靜

一念不生之謂清,一息不動之謂靜。故靜者,念停息止之象也。夫水清則鑒明,心靜則性見。故入道之要,始終以虛靜為主。惟虛極靜篤者,方能使一陽之來複也。苟或舉心動念,即生水源,亦為濁源,安有一陽來複之清陽哉!事實證明,靜能制動,而靜亦能生動。虛靜之根,能生神妙莫測之機。設果在定之時,果能做到靜亦靜,動亦靜,動靜一如,則調息採藥,封固溫養沐浴,無不悉蘊之矣。

四、誠

是意志也是火候。誠篤不二,專志純一,即指意志說的;而至誠慎密,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是即「但至誠,法自然」之旨,那就屬於火候了。

誠之一字,《中庸》言之最詳,而且作出了高度的概括。所謂「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何等剴切。又云:「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故曰:「至誠如神也」。

誠即真實心,至誠者,心精凝一,不涉他思,亦不計禍福得失利害。總是勇往直前,不復回顧畏縮,一念無間。具大信、大勇、大定三種心力。火候至此,八風不能動搖,心精密合,得無障礙,故能感應道交,無願不克。煉丹功若沒有至誠心,決難成就。故「誠」為唯一辦道資糧。往聖來哲,皆於此「誠」中得圓滿成就,豈可忽乎!

五、舍

舍者拋棄一切也。不唯要舍財物,舍美色,還要舍色身。因色身是賊,是禍患根源,故必須下狠心舍之。一切聲色香味觸法,形形色色,沾情著物之事,都要一併捨去。身不能舍,則害不能除,心不能空,則先天真陽之氣不能得。故捨身之法,即空心之法也。身空則心亦空矣。心空及第歸,不其然乎?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吾若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所以我們不但要外其身而修其身,而且要舍其身以死其心,而復能識陰盡去,心死神活。身舍、心死、神活,非入定之機要乎?「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羅天」,豈虛語哉!

六、閑

是清閑自在,不為事惱,不為物累,泰然處之,怡然自得,是謂閑也。閑則完全出於自然,無絲毫人力或意念間於其間。否則就不是真閑。真閑之人,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此之為閑也。

「心息相依」之要,猶在乎閑。曹文逸云:「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為離欲。」所謂但寂動心,不寂照心,照而不照,不照而照。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以誠以默,幽閑貞靜。法乎自然,無心應物。都如日用之常經,即混俗和光,而又不沾情著物。這樣的天機活潑,順應自然,才是天地間的大閑人,是謂得閑之真諦者。蓋束心太緊,則為病為狂,入於躁妄;束心太過,則不著邊際,陷於斷滅。故閑者,自然之火候,溫養之要旨也,《中庸》之道也。常在平常日用中,常在有定無定間,其斯之謂乎!

七、歇

是止心之首務,入道之樞機。說歇下便歇下,一刀兩斷,不許有毫髮葛藤牽纏,才謂之歇。「念起是病,不續是葯」,亦歇也。是故歇者,乃止念之秘訣,入定之通途也;真造道之智慧劍,入定之定盤石也。「舍」之與「歇」,既相似,又不同。「舍」為丟掉一切,「歇」是當機立斷。只舍不歇,猶有牽扯。所謂攀緣心最難斷,雖舍亦戀,不無人在。只有說歇就歇,方能一了百了,斷盡過去、現在、未來諸心一切牽纏。妄心不歇,則真意不住,妄念不止,則正念不生,識神顯則元神隱矣。故惟能歇,方能心死神活,速入定境,立躋聖域。

八、忘

既舍且歇,神氣固結一團。心如水晶塔子,朗徹明凈,無所不照,是謂真忘。故忘者,忘去一切也。亡心二字合而為忘,亡者死也,亡心即死心也。心既死了,還有什麼忘不了的。「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謂離欲。」是忘之本義也。故忘物忘懷,一塵不染,一念不生,連身心亦不知為吾之所有,而入於恍惚杳冥之境,斯謂之忘矣。忘則一切混忘,無適無漠,如醉如痴,但又虛明朗徹,洞觀無礙,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似此忘而不忘,才是忘之嫡旨。古人云:「忘形養氣為金液,對境無心是大還」是也。

苟不能忘,則不能定。苟不能定,則又何以能忘。忘之與定,實是相互依存,相反而實相成也。非定之忘,是謂寂滅頑空,如死水一潭,毫無生機,忘必睡著(與心息相依之睡著不同),入於夢寐顛倒。忘後之定,則惺惺寂寂,愈忘愈定,昭明卓著,真常現前,故定之極,入於無心三昧,是謂妙忘。

顏子坐忘,離形去智,同於大通。孔子空空,叩竭兩端,是儒家之忘也。譚子《化書》曰:「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曹文逸曰:「混合為一復忘一,可與元化同出沒。」孫不二曰:「炁復通三島,神忘合太虛。」李清庵曰:「和光混俗忘人我,象帝之先則自知。」《玉樞經》曰:「慧光生則與道為一,是名真忘。」此玄家之忘也。

黃櫱禪師曰:「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僧燦大師曰:「極小同大,忘絕境界。」真覺大師曰:「忘塵而息,息無所息。息念而忘,忘無所忘。」此禪家之忘也。先師祖汪東亭曰:「學者若能以忘字為之主宰,則效驗勢如破竹。萬人學道,萬人不知,最貴重者,乃一『忘』字也。」

丹道修鍊,以定為基,以忘為歸。然心息不忘,即不得定。故丹道始末,一「忘」字可以賅之。學者只知「心息合一」之妙,不知「心息混忘」猶為妙。蓋非忘則不能定也。淵乎微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圓嶠仙島 的精彩文章:

陳毓照先生《修道明指——道家內丹養生大智慧》提要
道教經典《悟真篇注》解集成 序言
南北東西會中和,大定真空一卷經:大江西派《天樂集》口訣漫談
別開生面闡丹理,回歸老莊演道學:大江西派《天樂集》口訣漫談

TAG:圓嶠仙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