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天,孤獨不再是一個貶義詞

今天,孤獨不再是一個貶義詞

無論身處何地,你都可能感到孤單,但生活在一座城市裡,被數百萬人圍繞著,又會催生出一種別樣的孤獨的滋味。

——奧利維婭·萊恩 《孤獨的城市》

孤獨是現在社交網路上,大家探討的高頻辭彙。

說到孤獨,我們經常會聯想到「獨居」。在某種意義上,獨居代表著自由、神秘、迷人、甚至生活在紅塵中滾滾向前;而另一面也代表著困惑、疏離、甚至生命在混亂中漸漸凋零,當然,很多媒體工作者更加關注獨居中生命的混亂與凋零。

比如很多獨居的人,會突然在家囤東西,不論多大的宅子,最終都變成充滿危險的沼澤。

上圖截自 BBC 紀錄片《無法停止·停不下來的囤積狂》

上圖的英國老者——82 歲的布萊恩,在上世紀 90 年代喪偶。後來,他也不知怎麼了,開始篤信——「萬物都有用處,所以只要有用我都留下。」

於是,小別墅就成了這個樣子:

上圖截自 BBC 紀錄片《無法停止·停不下來的囤積狂》

布萊恩也是在家行走的時候,摔傷了後背......他的三個外孫從來沒有進過他的宅子,從未在其中吃過一頓飯。

後來他女兒忍不下去,託人收拾父親的家,結果在其中發現了八台各個年代的電視機、無數用不著的紙片,甚至還有藏在某個罐子中的一筆英鎊......

更有甚者,下面的這位奶奶,獨居,依然是從某一個時間段,突然就不想扔東西了。

上圖截自 BBC 紀錄片《無法停止·停不下來的囤積狂》

志願者們在她家中發現了 9 年前的啤酒、無數的蟑螂、甚至還有她自己的糞便......

英國女作家奧利維婭·萊恩在她的新書《孤獨的城市》中,也講述了一位囤「東西」的人——亨利·達戈。

《孤獨的城市》書封

1973 年 4 月 13 日,81 歲的達戈去世了,過去的近 60 年中,作為美國芝加哥天主教醫院看門人的他,一直獨自在租住的一間單間中生活。在去世前,他不得不搬到醫院裡接受更好的治療,此時房東夫婦為他收拾囤積了 40 年的「垃圾」,竟然發現,這些「垃圾」中當然有成堆的舊報紙、舊鞋子、破眼鏡、空瓶子,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藝術創作——水彩畫、拼貼畫、各種筆記、超長篇幅的手寫小說......整個藝術作品的「開採」工作持續了數月之久。

亨利·達戈

亨利·達戈莫非想成為一名藝術家?難道他一直缺少將作品公之於眾的機會?

答案是否定的。房東夫婦在達戈離世前,曾去探望,提起了這些作品,達戈拒絕談論它們,並留下迷之遺言——「已經太遲了」。達戈要求銷毀這些東西。後來,又駁回了自己的話,將這些創作交給房東夫婦保管。

達戈的手寫創作

造化弄人。房東夫婦有一定的藝術鑒賞力。在今後的歲月中,他們逐漸將達戈的作品出售給私人收藏家、畫廊和博物館,他們充當了這些作品的鼓吹、宣傳與協調人。

慢慢也出現了藝術家、藝評人對於達戈作品的評價,他們從這些詭異、優美、晦澀的作品中分析達戈這個人,並且大體都認同達戈是一個無可比擬的域外藝術家(這是一個描述社會邊緣藝術家的新詞),以及一個未經專業指導和訓練,被忽視的孤獨的人

達戈的房間一角,現在他的房間也作為一件「作品」長期對公眾展出。

可是,達戈還是因為死亡,決絕的同他的作品斷絕了關係。

我從奧利維婭·萊恩講述的達戈故事中,強烈感受到,他的創作是一種缺失的補償。作為一位天主教醫院的看門人,他的年薪從未超過 3000 美元。在貧瘠與一堆垃圾之上,他實際上創作出了一座屬於他的「國度」,這個國度和他的真實世界彼此映射,而他又能從這個虛構國度中得到某種慰藉與補償。

達戈的房間一角

他在孤獨中生,亦在孤獨中死。

達戈生於芝加哥的貧民窟,媽媽在他 4 歲時,因為生育妹妹而去世。妹妹一出生就被收養了。爸爸是個跛子。在 8 歲時,他被送到一家天主教男孩之家去。

達戈在自己的作品中這樣回憶童年:「我不記得跟父親生活在一起的具體年份了。」這和他缺少家長的悉心照料有關,沒有人向他講述童年經歷,以加強他對於自己童年的理解。

在教會的那段時間,達戈被帶去看了好幾次醫生,由於他的怪異舉動。他本希望可以逗樂自己的同學們,卻被看成是瘋子。後來,他又進入了一家專門收治智力低下兒童的收容所。幾十年後,達戈依然對此感到憤怒:「我是個遲鈍的孩子。可我知道的事情遠勝於那地方發生的一切。

在那座收容所中,孩子們被強姦、窒息和挨打是家常便飯。後來他 10 歲時,被告知,自己的父親去世了。當時,他很悲痛,幾乎什麼都不吃,對任何人也都不友好——「我感覺如此糟糕......」

最後,達戈還是從收容所派給他的農場工作中,成功逃脫了。後來的 57 年時間裡,他沒有再逃脫過,一直作為一個天主教醫院的看門人、守門人活著,忍受著繁重的勞動、炎熱的空氣,還有無盡的孤獨。

這 57 年,他沒有犯過罪,沒有傷害過別人,陪伴他的,是他的「國度」。

他寫了一部超長小說——《薇薇安女孩們的故事,在據稱為不真實的國度里,因兒童奴役反抗而起的格蘭德科-安格里尼亞的戰爭風暴》(以下簡稱《不真實的國度》),當然書名也超長。

《不真實的國度》中的封面和內頁

這個國度中有裸體的女孩們,她們身上都長了陰莖,她們玩耍著。

《不真實的國度》中的插圖

兒童在他的整本書中扮演著及其重要的角色。他還描繪了一次發生在虛構星球上的血腥戰爭,七個幼女姐妹擔當起了與邪惡鬥爭的精神領袖,然而更多的孩子充當著被奴役的角色,達戈在作品中充分顯露了對女孩們的同情。

《不真實的國度》中的插圖

沒人知道他創作這些,也就是學究氣的文字,並且給文字繪製插畫用了多長時間。他沒有家人,沒有在意的人,哦,有一位他曾經很在意的男性友人,他們曾經一起為孩子們創作戲劇,後來這位友人也不幸去世了,達戈為此寫道:「現在對我來說再沒有什麼是重要的了,我將就此以我的方式度過我的一生。

《不真實的國度》中的插圖

他甚至在自己的國度中同上帝做著交易!他一直希望領養一位小女孩,這需要錢,可守夜人的收入是那樣微薄,他在現實生活中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夢想付出努力,但是在他「虛構的國度」中,他寫過,希望上帝能夠幫助他,獲得足夠多的錢領養孩子,否則他就讓他「國度」中邪惡的一方佔上風!

最終,達戈也沒能真正領養一個孩子。

《不真實的國度》中的插圖

我一直懷著巨大的惶恐來講述這些關於「孤獨」的故事。因為我很擔心一些描述讓大家再次誤解「孤獨」的含義。有很多問題值得在這個「孤獨感」頻發的今天,讓我們思索再思索。

比如,獨居是羞恥的嗎?

再比如,孤獨真的能毀掉一個人嗎?

孤獨在今天,真的是一個貶義詞嗎?

我帶著問題專訪了奧利維婭·萊恩(完整版專訪請移步今天二條),她談到孤獨不一定是件壞事:

我不認為這是件壞事。由於各種原因,長期處於孤獨狀態是極其痛苦且有害的,但是痛苦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我們對它的羞恥和恐懼。對於人類的這種共同經歷來說,羞恥是不必要的,我反而認為,孤獨有積極的一面,包括提升敏感性,可以進行有益的探索。

是的,孤獨一直在激勵著一些藝術家的創作,也深深影響著普通人的生活。我們在孤獨中傷心絕望,我們也在孤獨中找尋到生命的價值。前文所說的達戈,便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孤獨的城市》作者奧利維婭·萊恩

而城市,又進一步加劇了我們的孤獨。夜裡下班後,可以想像,走在路上,萬家燈火,也許每一隻燈下,都有一顆孤獨的心,對著電腦無意識的瀏覽著。

面對即將吞噬個人的孤獨,《孤獨的城市》所傳遞出了更加寬廣的態度,萊恩說:

我自己的經歷與我所知道的許多讀者所分享的經驗是,我們往往會因為孤獨而懲罰自己,或是把它們視為可恥又可怕的失敗。如果我們對自己更溫和,不把短暫的情緒視為敵人,從而得以驅散孤獨帶來的痛苦。

線上活動

傾訴孤獨的樹洞

孤獨並非全然無用的體驗,相反,它能讓我們發現內心最珍視的東西。

這一次,單向街、未讀·文藝家與南周知道,聯合策划了一次線上活動,想要為你開啟一個分享孤獨的出口,同時也是一個治癒孤獨的入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單向街書店 的精彩文章:

Hiphop 編年史:誕生於街頭的草根藝術
一個充滿了著靈氣畫師——美國插畫師 Matt Rockefeller
杜甫開小號逆襲文壇大V,王維十秒作《紅豆》贏得公主心……這竟是唐詩的真相?
探究!現代設計的審美觀念
世界上有很多事從來沒有成功過,焚書是其中之一

TAG:單向街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