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與孔子:「焚書坑儒」很可能是一場宗教鬥爭的結果
在東周和秦朝,有人會出於一些特殊目的進行文化清洗,這些人可能首先是為了重建當時的新中華文明,徹底割斷與「夷地」的聯繫,或者有其他的「文化革命」思想也未必。
從種種跡象看,漢朝有「西域」的記錄,無論水陸交通全無禁忌,那麼這個故意割斷文化「臍帶」的行為只能發生在漢前,最有可能在秦代,並且進行得很徹底。
著名華裔考古專家張光直先生在《古代中國考古學》一書(318頁)中說:遠為重要的是我們從後來的歷史中得知,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他統一了中國)下令在全國焚燒政治類的書籍。根據由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所編寫的中國通史《史記》的記載,在秦始皇34年,他的丞相李斯建議「燒掉除秦史之外的所有史書。除官方的學者外,任何人所保存的古代詩歌、史書或諸子百家的書都一律由地方官和軍隊將領加以沒收和焚燒……不必焚毀的只是那些醫書、占卜書和農書」。這位皇帝採納了該建議,焚書在整個秦帝國的範圍內進行。一些書倖免於秦人焚書的浩劫,但其數量寥寥無幾,且常處於因被腐蝕而殘缺的狀態。
秦始皇這個人非常特殊。中國的統一歷史開始於他,統一文字始於他,統一度量衡始於他,統一思想恐怕也始於他。或許這個人胸懷重建中華文明的大志,而改革文化只是他革命的一部分。在他統治期間,發生類似於斬斷文化的可能非常大。他排斥儒教、坑殺儒生的行為,除了思想上的分歧之外,有可能是種族分歧,昭顯了秦與「三代」尤其是周朝的種族上的分別,或者級別上的對抗。以秦始皇在其他方面的魄力看,他的毀滅行為是非常徹底的。我認為中國的歷史研究對於秦始皇時期的探討不夠,有些問題從來就沒有被提出來過。
「焚書坑儒」很可能是一場宗教鬥爭的結果。要從這方面研究「焚書坑儒」事件,首先就要清理「儒教」的真正根源。
前幾天看到一篇廈門某大學老師寫的「儒教起源於猶太教」的論文。沒錯,中國儒教內核很可能就是猶太教,最初的儒生很可能就如那位學者推測的是「拉比」。「儒教」乃「猶教」,從發音上,ru-you,也很接近,在北方這兩字發音區別還比較大,在南方很多地區基本上沒有差異。
我認為「儒」(ru)實際上可能來自與「Jew」有關,「d u:」而「ju:」,然後再轉換為「ru」就清楚了。「儒教」在初期可能屬於或者根本就是「猶太教」(Judaism),或者就是猶太教的一個教派,逐漸分離出來並最終形成我們熟悉的「儒教」。
孔丘說過「子不語怪、力、亂、神」。有人視其為不信鬼神的原始唯物主義精神,這個推理是錯誤的,並且錯了2000多年。
在中東,猶太教與「怪力亂神」的萬物有靈的原始薩滿教也一直勢不兩立,之間有過幾次血腥鬥爭,動輒處死敗者一萬上千。這從《聖經》上看得很清晰。作為一個猶太教的傳人孔丘自然也是憤恨「怪力亂神」的,而非唯物主義思維。信「一神」而「遠鬼神」會被人誤以為是「不信神」,差之毫厘謬之千里。薩滿教、一神教、唯物主義,三者有著本質的差別,但最大的差別是一神教依然為有神論者,只是反對萬物有靈而已。這個對於「不語怪、力、亂、神」的誤解竟然歪打正著導致了中國某種程度的「無神論」傳統。明朝的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公元1552~1610)初來中國時就在三教(其他兩者為佛教與道教)中獨尊儒教,大概就是因為「儒」天生與「猶太教」的同源關係,後來他發現實際上儒教是無神論者,所以他又下令禁止祭孔。但不管最初的孔子是否是一神論者,總之人們已經把他當作無神論者了。孔子已經被註解了2000多年,孔子還是最初的孔子嗎?假如孔子有可能不是原本真實的孔子,那麼儒教當也不是當初的儒教了。
作為儒教的代表人物在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了2000年,孔丘的「不語怪 、力、亂、神」很可能給中國歷史帶來了一種意外的色彩:任何宗教都無法長期深入地佔據中國。儘管最初很可能是出於「一神教」而提出的這個思想,但由於後世人們理解的混亂反而成為遏止宗教的口號。這樣的儒教土壤倒是極其適合唯物主義思想生長,所有儒教發達地區(在中國主要是漢族地區),有組織的一神教反而更不容易生根發芽,但原始的自然崇拜卻依然盛行。這是個有趣的文化現象。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但一碰到思想的高壓線,孔聖人的原則還是有的,這點正如《聖經》中猶太人當初鎮壓金牛教崇拜者。對於孔子是否誅殺少正卯一事至今已聚訟千年,我試著在「全球文明同源」的背景體系下再來一解,看是否可以互相印證,從而也看看「不語怪力亂神」是否也在這個奇特的案件中得到了貫徹。
「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到底犯了什麼王法竟然遭到屠殺而使聖人不手軟?關鍵在「亂政」二字。
誅殺少正卯發生在魯國。山東這個地區是商朝故地,是中東到中國的海路停靠站、大本營,這裡有十分特別的人文土壤,商周時代這裡肯定是猶太教的天下。從中東本土猶太教與其他自然崇拜的激烈衝突看,中國山東肯定也有一個巨大的政治旋渦,魯國當為旋渦中心。孔丘上台做宰相7天就誅少正卯,看來不僅「罪行」清楚,而且有人急不可待,是非殺不可,即便有違「仁政」也在所不惜。
《荀子·宥坐篇》總結少正卯幾大罪行為:曰心逆而險、曰行僻而堅、曰言偽而辨(辯)、曰記丑而博、曰順非而澤。總體看來沒有實質罪行,排除了刑事可能,亦非經濟民事犯,也沒有具體的政治叛亂,看來屬於「莫須有」的思想犯,就是常見的「亂政」政治犯。實際上很可能應該是「異教徒」犯,在孔子時代準確地應該說是「異端」①。
孔丘即使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猶太教徒,相去也一定不遠。孔丘殺少正卯就應該是宗教政治鬥爭。而秦始皇「焚書坑儒」基本上也出於類似原因,但是卻從相反處來。並且可能由於儒教的中東根源,為了切斷這個根源,焚書坑儒,乾脆把歷史也給毀了,連帶把國家民族歷史生生割斷,這影響的豈只是中國史前史,它直接影響了世界史的連貫,甚至影響了人類發展史的圓滿推斷。中國是個大國,處在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一環斷環環斷,一個文明鏈條因為中國的缺損而斷裂。
這個歷史事實到底如何,我還是報懷疑的態度,因為漢之前的歷史我們掌握太少了,而有些資料則徹底消失不見。甚至今天家喻戶曉的甲骨文在100年前任何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存在,所以在文字並不健全的年代有什麼深埋地下應該給出一個想像的空間。
我推測中國古代與外部世界曾經有廣泛聯繫,截止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都很清楚這些歷史,但從秦開始中國人才開始失憶。比如戰國時期的齊國方士鄒衍就曾經說過中國之外有八十國的理念,但鄒衍的著作佚失,他的思想卻通過晉張華的《博物志》所引漢代緯書《河圖括地誌》而得以流傳:「地南北三億三萬五千五百里。地部之立(原作位)起形高大者有昆崙山……。其山中應於地,最居中,八十國布繞之。中國東南隅,居其一分,是好過也。」《史記》鄒衍地理學說中有「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分居其一分耳」 。以上信息都在告訴我們,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還是對全球有基本認識的,他們知道中國只是全球之一小部分。
西漢人把張騫出使西域當作鑿空第一人,一直到上個世紀人們這樣認同了2000年。但是現在已經證明西漢人的這個記述是完全錯誤的,他們的「失憶」已經被證實。我們現在需要研究的是,這些失憶,並且是如此近距離的失憶,這讓人實在難以相信,但又是事實。它是如何形成的?我相信這是個很重大的課題。文/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