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還是廢柴的他助後人平萬事,通人心,令毛主席與馬雲敬服
毛主席曾說:
「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一生的成就,百餘年後猶享盛名。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華為集團創始人任正非,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等許多商界大佬無不對他推崇備至,並認為其思想是現代商戰之利器。
其實,何止是做大事和經商,對常人而言,曾氏身上可學的東西同樣數不勝數!比如
做人、交際、求學、與親戚長輩相處等方面,
我們若遇到問題,都不妨學學曾國藩。
此人身上匯聚了中華民族寶貴的
管理、識人、治家、教子的絕佳
智慧
,其人其事,絕不可等閑視之。但是,大家切莫以為曾國藩天賦異稟。恰恰相反,這個光秀才就考了7次的書生,早年並不被人看好,老相識左宗棠起初就曾對外人說曾國藩
「才太短」,「才藝太缺」
。令世人與後人驚異的是,這個30歲前平庸無奇,遊手好閒,還因為一點小事兒和人打架的酸儒,竟然最終落實了先賢
「
修齊治平
」之教!
論修身
,他堅持恪守儒家禮教,有見識,有志氣,堅韌不拔,一往無前。
論治家
,他曾氏兄弟九人,個個在他的引導幫助下建功立業,而且關係和睦。
論平天下
,他組織湘軍,力挽狂瀾,平定了太平軍與捻軍之亂,並不失時機地開啟了學習西方的步伐,開創了「同光中興」的良好局面。
這位毛主席佩服的奇人一生的文治武功,待人處事的智慧,都凝聚在這套曾學大家唐浩明先生的大作中。
唐浩明先生出身書香門第,其父曾做國民政府高官,他本人也精於文史。早年在出版社做編輯時,他負責曾國藩的全集編纂工作。
於是,唐先生窮盡心血,從曾府百年老檔中整理出百萬字曾氏家書,完成了30 大冊,1500萬字的曾氏全集。在此過程中,他對曾國藩的事迹興趣愈發深厚,終於厚積薄發,研究曾氏十餘年後推出此書。
曾氏家書原文卷帙浩繁,有關曾國藩的生平材料繁多。大家未必能有時間一一閱覽。但唐浩明先生寫作功力一流,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以生動通俗的文筆為我們將曾國藩的故事與思想娓娓道來,南懷瑾大師甚至稱讚它不亞於《三國演義》。
因此,讀這部《曾國藩》,就相當於把此公
數十年的底蘊,畢生的成功經驗
輕鬆吸收,為己所用!
本書第一部《血祭》始於1852年,43歲的曾國藩赴江西做官途中得母訃聞而奔喪,到1857年他因多方掣肘,手下湘勇在江西陷入困局,又聞其父去世再次奔喪終。
這一階段的曾國藩,經歷了太平軍起,天下大亂,軍界官場腐敗橫行的亂局。個性又頗為剛直的他與各種現實中看不慣的人與事屢生衝突,可是,他雖然次次受挫,卻依然為理想百折不回。
年輕時期,我們也往往像此時的曾國藩一樣,不免激憤和受挫。那麼,在面對數不清的困難時,我們究竟應該採取何種態度,何以應對才能堅持下去,直到實現理想?曾國藩初辦湘軍的經歷,很值得有同樣困惑的朋友學習。
第二部《野焚》以他1858年再次出山開始,至1864年攻克天京,平定太平軍終。在家守制的那一年時間裡,經過讀書,沉澱和思考後,曾國藩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於是對症下藥,辦好了湘軍並最終平定太平軍。
對於書生出身的曾國藩來說,這個過程充滿了危險與坎坷。他一度「十戰九敗」,惹人譏嘲,還兩次被敵軍逼得跳水,差點喪命,成為湖南官場的大笑話。但他屢敗屢戰的頑強精神,遠超常人的自我糾錯和學習能力,卻不能不令後人為之嘆服。
如果我們今日也能擁有這種愈挫愈勇的勁頭與本事,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又何愁不能克服困難,大踏步邁進?
第三部《黑雨》的內容以曾國藩1864年裁撤湘軍開始,至1872年他撒手人寰結束。當時的曾國藩,秉承中華傳統處世哲學,不驕不躁,自
裁軍隊以使朝廷安心,終於得以避免禍事,得到清廷禮遇嘉靖。
但是,天意難料,因為天津的一場教案,他的處理結果惹得輿論洶洶,從而使他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被扣上「賣國賊」的帽子,悄然而逝。
這位畢生修習儒家經典,卻又立志於師法西方,「革新自強」的大人物善察人情世理,得以在巔峰期全身而退,其知人論世的能力,今人也罕有其匹。
但無論如何,曾氏也非完人,他一生的得失成敗,都不乏令我們唏噓嘆惋之處。
看鑒君讀罷全書後,覺得此書對提升自己
洞察人性,待人接物
方面的能力確實大有益處,也確實能理解它為何成為中紀委推薦給幹部的必讀之書,而且,唐浩明先生的文筆頗佳,閱覽此書如醉鬼遇醇酒,欲罷不能。《曾國藩》也因此風靡20餘年,銷量突破100萬冊,至今膾炙人口。如果您願意走進曾國藩的世界,習得他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均可。
《曾國藩》(三部曲套裝)
修身,治家,成大事者必讀之書
全新修訂版附贈曾氏親書與唐浩明題字
原價158,看鑒粉絲優惠價119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入手
▼
▼ 如欲購買也可點擊「閱讀原文」
※被英國搶走的天價國寶,150年後中國人終於在香港看見它
※1944年的99張中國彩照,太珍貴了!
※33處歷史錯誤!我們可能看了假三國!
※春秋歷史上第一件大事,更是兄弟反目的最佳案例
※語文老師讓你背的135首古詩文都在裡面了!你還會背幾首?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