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教育報》報道魏世忠教授團隊及其國家科技進步獎項目

《中國教育報》報道魏世忠教授團隊及其國家科技進步獎項目

「高釩高耐磨合金及複合技術的工程化應用」項目和「重型裝備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由中原學者、河南科技大學魏世忠教授主持,河南科技大學與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分別獲2013年度和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高釩高耐磨合金及複合技術的工程化應用」項目為機械裝備「延年益壽」,為我國裝備製造業向大型化、高效化、連續化方向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重型裝備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突破我國大型鑄鍛件製造瓶頸,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產品創造多個「世界之最」。

一組組數據、一個個項目的背後,是魏世忠教授及其團隊在科研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他們用實際行動有力詮釋了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這也是魏世忠教授及其團隊四年內兩次獲此殊榮的最好「註腳」。

打磨優秀團隊,攀登科技高峰

「搞科研,一個人單幹不行。這麼多年,之所以能夠不斷克服困難,根源在於我有一個優秀、密切協作的團隊,一個多學科、緊密型的團隊,一個高效率、出成果快的團隊。」每每說起他的團隊,魏世忠總是充滿自豪。

1993年,魏世忠教授牽頭組建學術創新團隊,逐漸匯聚了一支由材料學博士、物理學博士、化學博士組成的科技攻關隊伍,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成長為高水平的國家級科研創新團隊。

這些年來,魏世忠教授帶領著團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河南省五大國家戰略規劃,依託團隊組建成立的摩擦學與材料防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溫難熔金屬材料國際聯合實驗室等多個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台,與中信重工、機械科學研究院等大型企業、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發揮協同創新優勢,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收穫了一個又一個沉甸甸的榮譽。魏世忠也先後獲得「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在這些榮譽的背後,是他迎難而上、拼搏創新的科研精神。

剛剛過去的暑假,在魏世忠教授的實驗室里,依舊是一派繁忙景象。「科研工作沒有假期」,20多年前,魏世忠給自己提出的這個要求,如今已經影響了團隊里所有的科研人員,無論寒暑假,他們的科研從未停歇。

16年磨一劍,攻克技術難題

「簡單點說,就是讓合金更加耐磨耐用。」魏世忠說。耐磨材料是製造業重要的消耗材料,我國耐磨材料消耗量大、裝備運行效率低、生產成本高,提高金屬材料使用壽命迫在眉睫。

釩是可以形成最硬的碳化物之一的金屬,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外耐磨合金材料研究人員普遍關注的對象,魏世忠也盯上了這種金屬。用他的話說,研究釩合金複合技術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很多研究人員放棄在探索的路上,而他們堅持了下來。

夏天,魏世忠和團隊成員守在實驗室的鍊鋼爐旁忙碌了50多個晝夜。熔煉、澆鑄,每天10爐,幾個人臉上的汗水在爐火的映襯下,通紅通紅。一爐又一爐,希望和失敗反覆交替,他們不肯放棄的決心也越燒越旺。

經過16年的漫長求索,魏世忠帶領團隊成功解決了高釩合金成分、組織控制、複合技術集成等關鍵問題,研製出高品質高釩高耐磨合金及其系列複合技術,提升了重型裝備關鍵耐磨部件的安全穩定性。這一技術大大提高了機械裝備的使用壽命及作業效率,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十分重要的國家戰略意義。目前,這項技術已帶動洛陽和河南的40多家耐磨材料企業的發展,也讓洛陽軋鋼機耐磨件風靡全國。

煉就「獨門絕技」,鑄鍛「世界之最」

大型鑄鍛件是重大技術裝備和重大工程必不可少的關鍵基礎部件,在服役過程中要求其具備極高的可靠性,製造難度大。一直以來,我國裝備製造業所需的重型裝備多為進口的二手設備。20世紀末,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國家發改委專項等項目的支持下,魏世忠帶領團隊開始了經年累月的系統研究。

不「跟跑」,要「領跑」。過去我國的高端重型裝備核心部件多依賴進口,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後,在某些方面已經趕超國外。從跟跑、並行到引領,繼續往前走,沒有經驗可借鑒,必須進行自主創新。歷盡艱辛18年,他們終於掌握了大型基礎部件關鍵成型與製造工藝,解決了鋼水潔凈度、晶粒度、成型組織缺陷、熱處理工藝及性能均勻性問題,掌控重大裝備鑄鍛「獨門絕技」,產品拿下7個「世界之最」。

魏世忠科研團隊鑄造的最大的工件重達520噸,完全凝固要幾天幾夜時間。鑄件極易出現氣泡、疏鬆、空洞,甚至斷裂等,造成報廢。車間里鑄件旁溫度高達70多度,魏世忠與課題組的博士們和工人師傅一樣,頭戴防護帽,身穿防護服,腳蹬防護靴,全副武裝,防護服幹了濕,濕了干,防護靴里都浸滿了汗水。他們日夜守護在現場,精心觀察、記錄、分析、研判鑄件凝固過程的微小變化,隨時解決出現的問題。他們吃住在車間,夜以繼日連軸轉,才有了鑄件的成功。

一個大鑄件、特大鑄件,重達幾百噸,價值幾十萬、幾百萬元。鑄造它們不敢出半點差錯。魏世忠和課題組的博士們,借鑒世界先進技術,大膽創新,在進行十多次模擬實驗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方案,嚴控工藝流程,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制訂補救預案,為確保萬無一失,反覆討論,集思廣益,充分調動團隊集體的智慧。

目前,魏世忠課題組研製的世界最大自磨機端蓋和球磨機齒圈、世界最大海工節點、世界最長單體離心管模、世界最大盾構機單體刀盤等,已成功應用於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智利國家銅業公司等世界著名的礦業巨頭和國際城市管廊、海洋平台、國家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工程。海工產品獲得英國勞氏船級社、挪威船級社的認證,生產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推動了我國重型裝備行業的技術進步。

跨越轉化「鴻溝」,產業升級換代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難,真正能在工礦企業應用,轉化為商品,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則更難。甚至有人悲觀地說:「科技成果與經濟碩果之間,隔著無法逾越的現實鴻溝。」

魏世忠偏不信這個邪。多年和金屬打交道的他,身上似乎也沾染上了金屬的韌性。他帶領團隊,對一批具有重要市場前景的科研成果進行了工程化研究和技術集成,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先後完成20多項有重大影響的科研成果的轉化,相關研究成果已在21家企業建立了生產線;承接了100多家國內礦山、冶金、水泥、重型機械等行業單位的委託開發或加工任務,形成了立足中原,輻射東北、西北、華南和西南地區的用戶網路,國內外企業訂單不斷,產品國際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

針對高性能鉬合金在冶金、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應用,魏世忠和團隊成員進行高溫鉬板材等的研究與應用,開發了雙金屬液液複合、液固複合、自熔鑄滲複合等系列耐磨材料複合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耐磨合金在工程化生產和推廣應用中的關鍵問題,讓新技術成為推動製造業升級的重要「助推器」。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魏世忠教授率領著他的學術團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努力在高性能耐磨材料、先進結構複合材料、空間特種應用材料等研究方面實現重大突破,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再立新功、再鑄輝煌。

平台編輯:vic

編輯排版:莫凡、高婷

審核:張盼

視頻來源:洛陽電視台

撰稿:王鈺、韓明儒

圖片:駱保恆、肖利強

內容來源:中國教育報、媒體河科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南科技大學 的精彩文章:

這樣才是我們的大學
致萌新—交通篇你有一份在河科大的交通攻略待領取
致萌新—美食篇 這是一條可以吃的推送

TAG:河南科技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