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在養狗,但其實是狗馴化了人!

人在養狗,但其實是狗馴化了人!

熟悉進化論的都知道,從宏觀層面看,都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但是從某一物種的微觀層面看,又是無方向的、隨機犯錯的,外加對環境適應性,這其中也包括我們人類,我曾在《瘋狂人類進化史解讀2》中詳細介紹過。

今天我們來說一下,人類最熟悉的夥伴----狗這個「新」物種是如何成功的?它是怎樣一步步將人類馴化掉的?

你肯定馬上兩個疑問丟過來:

一是狗算什麼新物種?

二是從來都是人類馴化雞鴨鵝豬馬羊,怎麼成了狗馴化人類呢?

首先,狗是最近10萬年才出現的一個新物種,至於各種新品種的狗不斷湧現才是最近1000年左右的事情。

其次我們再來細說一下為什麼是狗馴化了人類?

1st 寵物超生問題

城市化是特效的避孕藥

全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城市化,而城市化帶來了人口的減少,越是發達的城市,人口出生率越低,像東京、紐約、新加坡,以及中國的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它們的人口老齡化嚴重,出生率持續的下降,甚至降到了種族滅絕的節奏,出生率低於1,而若要保持人口穩定,出生率應至少保持在2以上。

而西方發達國家,想盡一切辦法,各種激勵措施,鼓勵生育,但成效依然不顯著,而中國雖然放開了全面二孩政策,但實際人口增加與預期相差甚遠,所以有人說,城市化是特效的避孕藥。

城市的人口出生率在下降,但狗口的出生率卻在增加,而且狗的品種也在持續增多。

狗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物種,它對人類形成了一種叫逆向馴化的功能。就是本來是人在養狗、馴化狗。但是狗在不知不覺中馴化了人,導致人越來越離不開狗,而且把大量的資源都耗費在它身上。原來人類擔心地球上會發生人口爆炸,但現實卻是整個地球的狗口爆炸在有些國家人們不得不給狗實施集體閹割手術。

你看現在城市的公園裡,溜小孩的越來越少,遛狗的卻越來越多。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報道,說光美國人每年年狗糧的消耗量就可以養活所有非洲飢餓的難民,這還不算其他國家,非洲可是人類的祖先所在地啊。從這一點看,「汪星人」的地位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都超過了人類了呢?

2nd 人類不可能主動馴化狼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原來沒有狗這個物種,狗是怎麼來的?祖先是狼,這一點都沒有疑義。

上面提到的雞鴨鵝豬馬羊牛等,都是人類主動馴化的,從野生到現在都成為了家養動物。而且這些動物都是食草動物,等它們長大後可以宰殺吃肉。

但是狼不一樣。

一則,

狼是食肉動物,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它們嘴很叼,只吃肉,遠古人類自己都沒有肉吃,所以不可能主動拿肉來馴 化狼。

再則,

我們從電影《狼圖騰》中知道,狼是根本不可能被馴化的,狼小時候被人類拿鐵鏈鎖上,等狼越長大,它的野性越兇悍,絕不屈服。

三則,

狼是非常兇猛和殘忍的動物,常常跟人類爭搶獵物,甚至可以吃人,人類見了狼,不是把它們趕跑就是依靠集體的力量殺死它們,或者是敬而遠之,根本不可能主動去接近狼,何況主動馴化狼。

所以,人類不可能主動去馴化狼!

3rd 狗與其祖先分道揚鑣

在北方遠古的荒原上,尤其是到了冬天,食物匱乏,其他食肉動物一看沒什麼吃的,就找個樹洞冬眠去了。

但是有兩個講究團隊作戰的頂級物種,一個是狼,一個是人,雖然不是天敵,卻可以說是世仇,因為都在爭搶本來就不多的獵物。

狼群當中,有一部分狼叫弱狼:可能是受傷了、殘疾了、懷孕了。這些弱狼面臨著一個生存難題:就是如果我跟狼群一起混,捕獲到獵物後,它們是輪不到吃的。狼的牙齒又都非常尖利,能輕易咬穿骨頭,在食物匱乏時,那些強狼會吃的連骨頭渣都不剩。

這群弱狼,要不就是被餓死,要不就是和強狼爭搶食物時被咬死。

後來,這群弱狼發現,在人類聚居的周圍,有很多人類扔掉的獵物骨頭,它們就靠吃這些骨頭的骨髓活了下來。

後來,這些弱狼就乾脆離開狼群,跟蹤人類的足跡,一開始它們也不敢太接近人類,因為人類見了狼,也會殺死它們的,而是悄悄地趴在人類的宿營地外面,等著人類吃完肉以後把骨頭扔出來。

這些離開狼群的弱狼,與人類的洞穴保持一定的距離,在狼群和人群之間找到一片生存的地盤。

4th 弱狼從主動與人類合作而演化為狗

1、不搶奪食物

這群弱狼,經過多年在人類周邊啃我們不要的骨頭,人類慢慢也覺得它們沒什麼危害,也就沒有驅趕或者殺死它們。久而久之,這群離群索居的弱狼已經對骨頭形成了一種基因層面的迷戀,這也是為什麼狗天生愛啃骨頭。

但是,人類能打到的獵物也是有限的,沒有那麼多骨頭,這些狼還是經常餓肚子,又不能與人類形成競爭而爭搶食物,避免生態位重疊。

這幫弱狼就拚命想:什麼東西有點營養,而人類又當作廢物而扔掉的呢?

聰明人可能已經猜到了,那就是人屎,所以「狗改不了吃屎」,就是從這裡來的。

一方面滿足了弱狼的食物需求。

另一方面人類也高興,替我們打掃了衛生嘛。

2、貢獻安全

這群弱狼在人類周邊找到了骨頭和屎,但仍然填不飽肚子,怎麼辦呢?主動跟人類合作,它們聽力非常靈敏,當周邊出現獅子、老虎、狼等對人類有威脅的野獸時,或者有什麼異常情形出現的時候,它們就會大聲嚎叫,發出報警,提醒人類有危險。

人類一看,這群傢伙還是有點作用的,就留它們在自己營地周邊了,偶爾也能賞它們點肉吃。所以我們熟知的狗能看家護院,就是從這裡來的。

3、輔助狩獵

漸漸地,它們在人類周邊就這樣勉強生存了下來。它們閑著沒事時就在想,我怎麼樣才能和人類進一步加強協作呢?

後來在人類外出打獵的時候,它們也跟著,利用自己嗅覺靈敏發達,幫助人類打獵,比如說能聞出這裡幾個小時前有兔子經過,引導人類找到兔子窩,並且它們動作敏捷,追上捉住兔子,自己也不吃,而是叼回來交給人類。

人類說這隻狼不錯啊,對我已經完全沒有了威脅,而且還能幫助我打獵,我們可以是好朋友。

所以你看現在的獵狗,打著獵物,它不會吃的,它一定會叼回來交給主人的,也是從這裡來的。當然人類也會把獵物肉賞它一點的。

你看這是不是狗在主動馴化人類的呢。

4、自律+節制

你看小時候農村裡,為了孩子好養,家長會經常給孩子起一個「賤名」,叫「狗剩」

為什麼?還真有人觀察過,你給狗吃的,無論它多餓,它總是會留一點食物,找個地方埋起來。

這樣做就是當時的弱狼,在告訴人類,你看,我是非常自律有節制的動物,我不會對你們造成威脅的。

5、人為選擇

當然,弱狼在演化為狗的過程中,也經過了人類長期的人為選擇,那些弱狼生下一窩後代,人類會把那些性情比較猛烈的摔死,把那些對人非常溫順,非常忠誠,又對獵物非常兇猛的小動物留下來,經過長期的篩選,留下來的就是現在的狗,性狀已經被固化,就是忠誠、溫順、敏捷等好品質。

至此,一個新物種出現----狗。

6、狼與狗的不同命運

那些強狼非常兇悍,團隊作戰,實力超群,但是隨著人類的地盤越來越大,現在已經是一種瀕危動物

而那些弱狼的後代,就是現在的狗,卻是狗丁興旺,品種繁多,遍布全世界,成為了非常成功的物種,並且現在狗的數量膨脹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人口的增長速度

5th 人類還被什麼馴化過?

直接說答案,那就是小麥,它們也是新物種,幾千年前還只是零星分布在兩河流域的一種野草。

以色列歷史學奇才尤瓦爾·赫拉利在他的全球暢銷書《人類簡史》中說,從小麥的視角看,也是小麥馴化了人。

也就是在最近1000年,小麥成功地從無數種野草中脫穎而出,傳遍了全世界。所有生物,最本質的追求,就是在基因上更多地複製自己,從這角度看,小麥是地球上最成功的植物了:

它用豐美的種子果實誘惑人類,好讓我們為它服務;

它煽動人類,砍倒大片森林,為它們騰出空地;

它逼迫人類,冒著烈日,為它鬆土施肥、除草捉蟲;

它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從狩獵採集到農耕社會,一直死守在它們周圍。

看看,小麥這種1000年前還是野草的植物,馴化起人類來,手段還真是高明。

6th 人類正在被什麼馴化?

矽谷最著名的預言家凱文·凱利說,科技已經像動物、植物、微生物一樣,成為了一個新物種,尤其是目前最火的人工智慧,表面上是人類創造了它,是它在為人類服務。

但其實和狗、小麥一樣,它也正在一步步馴化人類,讓人類越來越依賴它們,人類已經變成了它們的忠實的奴僕,每時每刻都在餵養它,而它的食量是越來越大,這頭野獸也變得越來越貪婪,而餵養它們的食物,就是----大數據。

我曾在《「屏幕人」時代》《未來已來,你準備好了嗎?》中也說過,人類正在被科技馴化!

7th 思悟所得

通過上面介紹,我們知道,狗和小麥都是無比成功的物種,原因就在於它們選擇了一個獨特的生態位,這是非常有效的生存策略。

把這一套策略用在商業上,如果你是一家剛起步的初創企業,實力比較弱,你最應該選擇策略就是:

首先,你應該避免與強者產生直接競爭,一定要選擇藍海市場;

其次,你應該與強勢的企業形成戰略聯盟,搭強者的順風車;

然後,弱者成功反馴化強者,讓強者越來越離不開你,合作共贏。

比如:

如果你和阿里巴巴競爭做淘寶,找死。你應該向它提供倉儲、物流、設計等配套服務;

如果你和騰訊競爭微信,找死。你應該向它提供小程序、運營教程、生態圈等配套服務;

如果你和百度競爭搜索,找死。你應該向它提供廣告推廣、孵化器等配套服務。

… …

你看,「汪星人」不但是人類的好夥伴,它選擇的生存策略是不是值得我們人類深思呢。

對此,你有何灼見?請您留言分享。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關於建立全國強直性脊柱炎科研協作組的通知
女人要懂得這些,你才會過得更好
略評一下小米Note3和Iphone X-人臉解鎖、人臉支付將大行其道,但贏家卻是寥寥幾個
他是不是你內心的擺渡人
薛之謙疑似出軌還被「包養」?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