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講解11:特展廳.mp3

講解11:特展廳.mp3

特展廳

在特展廳我們一睹鎮國之寶的風采。司母戊方鼎和三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製品。司毋戊鼎1939年從王陵區出土,通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我們的國寶。如此大的重器,澆鑄起來特別困難。

所謂三聯是1975年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器皿。由長方形甗架和三件大甑組成。長103.7厘米、高44.5厘米、重113公斤。現藏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我們看到的都是複製品。看過這些稀世珍品,又看到展廳通往出口的走廊牆壁上懸掛的燈箱,隱約可見淡灰色底紋映襯出一幅精美的文物照片。有青銅器、玉器,也有刻辭甲骨。

照片內的文字說明提示這流失海外的殷墟文物。看了這些照片,我們感慨殷墟文化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精美的殷商文物征服了不同國家的收藏家和美術愛好者;它也讓我們體會這些流失到異國他鄉的殷墟文物,仍需國人掛懷。 當我們走出博物館的時候,眼前是大片的綠地,你彷彿傾聽到曠野空響,感慨著腳下這片歷史的荒丘竟埋著積澱了三千餘年的文明與震撼。在甲骨文碑林,我們看到了仿製的片片甲骨,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國著名甲骨文學者王宇信,楊升南先生精選,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

遊客朋友, 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不僅品種多,數量大,而且造型美觀,花紋絢麗。您現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1939年在王陵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鼎。大鼎通耳高1.33米 ,長1.66米 ,寬0.79米,重875公斤 。鼎腹內壁上鑄有「司母戊」三字,故被世人稱之為:「司母戊大鼎」。專家認為,此鼎可能是商王祖庚為祭祀其母親「戊」而鑄造的。它不僅反映了商朝的一種人情及家族關係,最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種社會本質。

從正面看,鼎身的長和高比例協調適中。除去耳和足,鼎身凈高約66厘米 ,除以鼎身的長度110厘米,等於0.6,這和被古希臘數學家稱之為「黃金分割」的常數0.618基本符合。「黃金分割」是劃分線段最理想的數據,現已在生產、生活中廣泛地應用。

鼎,最初是用來烹煮食物用的炊具。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與發展,到了商代鼎已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成為國之重器。我們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時期,天下分為九州,每州鑄一隻鼎來象徵,這就是歷史上說的「禹制九鼎以安天下」,擁有九鼎標誌著統治天下九州方圓的領土。自大禹鑄九鼎以後的夏商周三代,都以此為傳國重器,鼎成為王權和地位的象徵。所謂一言九鼎,是說一個人說話有分量,也是源出於此。

司母戊鼎通身龍紋盤繞,鼎身正面附有夔龍紋,鼎足飾有獸面紋。鼎耳飾虎吃人頭紋,紋飾猙獰怪異,充滿了神秘的色彩。這些紋飾震懾力很強,象徵著商朝王室至高無上的權力。 司母戊鼎出土於1939年,一個叫吳培文的村民在田地里發現。吳培文和村民把大鼎運到家中,藏在馬槽下躲避日本人的追查。1947年豫北地區的一位國民政府的軍官王仲廉為給蔣介石祝壽,把大鼎當作壽禮獻給了蔣介石。蔣介石撤離大陸時並未帶走此鼎。1959年,司母戊鼎被運到北京,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內。2005年,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司母戊鼎終於闊別故鄉多年,回到了安陽,在殷墟博物館展覽了兩年的時間,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人前來參觀。得到國家相關部門批准後,我們根據原件製作出模具,複製出一件司母戊鼎。讓更多的人感受商代高超的鑄銅工藝。

0029您現在看到的這件鼎在1976年出土於婦好墓。在鼎內壁有銘文「司母辛」,因此得名「司母辛鼎」。婦好是商代第23位國王武丁的妻子,能文能武,不僅主持大型祭祀活動,還經常帥兵出征。在婦好墓中發現隨葬品1928件,青銅器460餘件,其中司母辛鼎有兩件,可見婦好的地位相當顯赫。

其內容涉達125個,導遊介紹了一塊碑,它主要記載了天象情況,從時間和窨上準確地記錄了彩虹的形成條件和出出的過程,是我國關於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錄。還有一塊碑記錄的則是中國最早的一次交通事故,是商王出行打獵時遇到車禍的情況。還有的是天干地支,如果有興趣,可以充分發揮想像,猜猜是什麼字,甲骨文碑刻的背後是現代文字的對照,不過我是沒有這樣的能力,看不出這些字的來歷。

只能對照現代文字感嘆中華古文化的高遠精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陽殷墟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講解1:安陽殷墟景區遷都.mp3

TAG:安陽殷墟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