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明鐵腕文人,征戰10年灰心降清,獻計無數被封三等小爵位

大明鐵腕文人,征戰10年灰心降清,獻計無數被封三等小爵位


穿梭其間

大明鐵腕文人,征戰10年灰心降清,獻計無數被封三等小爵位

他一出生,世界就是分裂的:雖出身於學問世家、有德之門,但家境貧寒,現實就像把刀,冷酷地閃著光,蹭光了他所有清高的碎屑。書香門第的子孫,寒酸淪落的洪家,是姿勢高貴地死?世俗卑微地沉淪?抑或憤世嫉俗地枯萎?

沒有,都沒有。

八歲,外公去世,母親帶他祭拜。主持喪事的人問是否有祭文,母親搖頭,他卻說有,只見靈堂之上,小小少年,振振有詞:「神風呼請上大人,子孫跪拜孔乙己,金銀紙錢化三千,豬頭禮品乃小生。」

八歲的孩子,瞬息之間,套用《三字經》而成文,那個時候,在被人輕視的存在里,他舉輕若重,向世俗傳遞,一個曲折而溫潤的信息:我很聰明哦,我會考中的哦,我值得投資哦……

可惜,沒有人回應。

11歲,家裡太窮了,他輟學了,必須靠賣豆腐乾為生。他跑到鎮上的水溝學館,坐在門前,吆喝「賣豆腐乾嘍,賣豆腐乾嘍」。

學子們圍著他,邊吃豆腐乾,邊商量著老師的作業。因為對子對不出來不能回家的規定,著實為難了這群學子。賣豆腐乾的少年,臉上露著微微的笑:「我幫你們對對子,你們每人多買一塊豆腐乾!」

很快,學子們的作業交上了,豆腐乾也賣完了,看著學子們高高興興放學回家的背影,少年的眼睛,閃爍不明。

很快,老師發現了端倪,立刻把他找來。面試之後,老師心中大喜,再問起家世,頓時心生憐憫,決心不要學費收其為徒。

這是老套路,是千百年來各種奇遇里最普通的一種。正因為是老套路,早在他專門站在這個鎮上最著名的學館前賣豆腐乾開始,他就知道有那麼一天,他會走進去,並直通通走到最近處——他成了老師最得意的門生。因為勤奮好學,從《史記》《資治通鑒》到《三國志》《孫子兵法》無所不讀;因為才華橫溢,寫下治國平天下的美文,老師贊其為「家駒千里,國石萬鈞」。

幾年後,老師推薦他到泉州城北學館念書。因為穿著土氣,他被紈絝子弟奚落嘲笑,可他並沒有把臉一捂,落荒而逃,更沒有操刀而上,證明老子不好惹,而是靜靜回應:「誰說府城才子能?不信鯉敢躍龍門,眼睛長在屁股上,只看衣衫不看人。」很快,他的實力征服了所有同學——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他考中舉人,第二年又連捷,中二甲進士。那一年,他23歲。

如果只是憑恃書香門第,那麼貧寒現實將使他無處容身;如果徹底沉淪世間,那舉業之事早已凋謝,可他哪個也沒有放棄——也就是說,哪個都不是他皈依的地方,他沒有皈依,他只是穿梭,走下來用世俗養知識,走上去用知識攀世俗,毫無障礙、遊刃有餘地,不停穿梭。


君臣間距

大明鐵腕文人,征戰10年灰心降清,獻計無數被封三等小爵位

在少年爬上那個舞台時,大明帝國已經來到它的暮年,外憂內患,大廈將傾,相對應的,統治集團內部也開始顯示出末日跡象,無窮無盡、無所不用其極的黨爭開始上演。

在這個水深火熱的時代,熱鬧非凡的舞台上,他卻像和平時代的官僚模型,不急不躁,不好不壞,不高不低。無論東林黨、浙黨還是閹黨,無論什麼之爭,都沒有他露頭的痕迹,與他36歲之後的天翻地覆、位極人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之前的13年里,他面無表情,兩邊不靠,滑不留手。

他未必高明到看透了時局不肯下水的程度,只是幼年穿梭的經歷,讓他再也無法見到某派就能撲上就拜,正所謂一見鍾情,再見深情,三見終身——兩邊不靠,兩邊不得罪,找不到歸屬的荒野里,只是茫茫。

36歲那年,一次意外,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手感」。

崇禎二年(1629年)春夏之交,陝西清澗縣農民王左桂率起義軍進攻韓城(今陝西韓城),洪承疇當時正做陝西督糧道參議,在眾多官員攜帶細軟抱頭逃竄時,他不僅留了下來,還組織一部分鄉勇和萬名官兵把這支農民軍圍困於雲陽(今重慶雲陽)——他是個文官,沒打過仗,他本可以跟其他官員一樣逃命,可他沒有。或許明朝對失敗官員的嚴厲處置讓他不敢;或許在無人的荒野里,他漂泊得太久;更或許,那治國平天下的志願,終於找到了實際的出口,而利用規範達成自己的目的,沒有人比他更擅長。

很快,他贏了,這支農民軍被迫突圍,他一戰而勝,名震天下,於各類兵敗如山倒的頹廢戰局中,脫穎而出—皇帝的御案前,頻頻出現了「洪承疇」的名字,朝廷開始給他提升管理許可權,他的隊伍也在漸漸擴張。詭異的是,按說他也是讀書人,佛家的「好生之德」同樣聽了不少,可是一開始,他就帶著血腥衝進了平定起義之局,冷酷無情、講求實效,陰險好殺。

其實開始時,政府的態度是要「撫」的,官逼民反,誰不知道?不承想,「撫」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連年饑荒,糧食奇缺,撫了以後,國家發給的遣散費有限,生活沒有著落,照樣需要靠搶掠為生。因此,大隊官兵來了,他們就投降;官兵走後,他們繼續搶掠。

洪承疇冷冰冰地看著書生論道的迂腐,早在主撫派楊鶴是頂頭上司時,他就反其道而行之,剿。

他不僅剿,而且殺降。王左桂被他圍困逃出後,於崇禎三年帶領120人向總兵請降,總兵接受了,但是王左桂的部下如李自成等,對頭領的投降很不滿,密謀再次謀反,洪承疇抓緊機會,設計將王左桂等98人全部殺掉;崇禎四年四月,他又命守備賀人龍在設酒款待投降的農民軍時,把320多人全部殺死……

他不僅殺降,而且不擇手段。崇禎四年五月,他派手下悍將剿殺王嘉胤隊伍,因其聲勢浩大,不能力挫,只能智取,他得知自己部下的姐姐被王嘉胤強娶,就派其到對方的陣營實行反間計。美人計加反間計,部下與姐姐合謀,趁醉把王嘉胤刺死,群龍無首,義軍大敗。

因目的直接,實用至上,幾年之間,洪承疇就清理了陝西大部分義軍,崇禎讓他代替楊鶴,官升三邊總督——他與崇禎的第一次「合作」,開始了。

亂世出英雄,英雄是出了,可是搗亂的也來了。農民軍在他的追擊下一退再退,洪承疇也再接再厲一追再追,但是崇禎為了防止洪承疇坐大,另派他人追剿農民軍,結果所派之人被假裝投降的農民軍殺死。

等到再派洪承疇時,農民軍已經發展壯大,而好大喜功的崇禎卻限期「六月滅賊」,結果不但沒有滅賊,而且在他的壓迫下,洪承疇出了昏招,以致貽誤戰機、連失愛將。洪承疇仰天長嘆,臨陣痛哭,但又有什麼辦法?

如此辛苦,做領導的,應該撫慰才是,結果搗亂的又來了——以楊嗣昌為首的朝臣開始露出嫉妒欲狂的嘴臉,群起彈劾洪承疇,說他「一籌莫展,縱寇禍貽五省」,說他「受事已久,底績無期」,說他「暮氣難振,養寇稔亂」……結果崇禎撤洪承疇尚書銜,而命以侍郎總督,限他在五個月內「盡賊」。

這就是怪誕的大明朝,到處充塞著滿腹經綸卻百無一用的書生,見有點作用的,必然群起攻之,打之壓之——如果你不是他們一黨的話。而洪承疇無黨無派,只做事,不整人,因此升降全在皇帝一念之間。可這個看似勤政有為的皇帝卻大多以搗亂為主、指導為輔,洪承疇幾年沉浮,被搗亂,沉下去,爬上來,被踩下去,而他除了做事,只是無語。

這個世界只要努力,就會得到回報。幾年之後,農民軍在洪承疇的圍剿下,漸漸「廓清」。

他接近成功了,用了自己的法子——主剿,殺降,不擇手段,埋頭做事,在這個過程中,他或許是快樂的。本來在大明末年那個群魔亂舞的政壇上,這種直道而行的人死得最快,可他卻很得皇帝的器重,因為,他很乖,無論皇帝怎麼搗亂,怎樣昏招迭出,他都沒有像其他臣子一樣唧唧歪歪,而是毫無怨言,沉默乖順。

可是,毫無怨言,是因為沒有期待;沒有期待,是因為沒有歸屬。那個早早拉開的君臣間距啊,崇禎滿意,洪承疇沉默。


洪氏三明治

大明鐵腕文人,征戰10年灰心降清,獻計無數被封三等小爵位

崇禎十二年,由於遼東戰事吃緊,外患大於內防,崇禎任命洪承疇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軍務——這是個受了詛咒的不祥之位,之前十多個總督,不是被罷官就是被殺害,沒有一個人全身而退。

在那個大明王朝嘩嘩向下掉的歷史潮流中,這個位置就是個沒有出口的死局:要麼聽明廷的,兵敗殉國;要麼糊塗混日,被清兵所殺;要麼兵敗迅速投靠清廷——但最悲劇性的是,被明清兩大勢力夾住的那群人,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精英,一般都對時局有著清醒的認識、準確的把握,甚至還有正確的應對之策,因此擁有了更為卓越優秀的獨立姿態,卻又不得不被明清兩大勢力擠壓。這一年,洪氏三明治準備上架。

上架的首席,是遼東名將祖大壽防守的錦州,清軍在其周圍築城、屯兵、屯田,包了頓嚴密的錦州水餃。性子急躁的崇禎自然沉不住氣,連忙命令洪承疇趕去救援,君臣兩人的第二次合作開始了。套路都是一樣的,先是洪承疇開價碼要人要錢,然後挽起袖子幹活。

根據實地考察,洪承疇做出了「以守為戰」的戰略。清軍傾巢而動,卻沒有大量的軍需作為儲備,時間一久,軍心自亂,這個時刻,正是決戰的最好時機,所以這場戰役大家比的不是戰鬥力,而是耐心。這個道理,連同成為餃子餡兒的祖大壽都明白,他建議「宜車營逼之,毋輕戰」。

面對這樣的現實,這樣的將士,崇禎還是不明白,崇禎手下那群糊塗蛋也不明白,他們只看重「戰術」,因此,搗亂的來了——兵部尚書陳新甲主張速戰,他一面派兵部職方郎中張若麒去督軍,一面迫不及待地請崇禎帝批准分四路進攻清軍。張若麒到了以後,見到明軍居然反常地小勝,興奮得找不到北,為了邀功請賞,迅速報告朝廷,說明軍很快就能解決掉清軍,結果,朝廷風向轉變,兵部尚書寫信給洪承疇促戰,連同崇禎本人,都密旨「刻期進兵」。

前有清兵虎視眈眈,後有明廷步步緊逼,三明治算是徹底出鍋了。

搏鬥時局的強力,只有有根之人,才行。如袁崇煥,這個真的把忠君愛國當成生命根基的人,身為三明治多年,正因為真的為大明江山著想,所以經常違背皇帝意志,執意執行自己的正確路線,雖然多次突破困局,以勝利的果實慰藉了崇禎脆弱的小心臟,卻埋下了喪身的種子——皇帝不會喜歡不聽話的人,不管這個人如何正確——最終在順理成章的離間計中,他順理成章地被皇帝千刀萬剮了。

但洪承疇是沒有根的,從他幼年的無從歸屬,從他鎮壓農民軍的不擇手段,從他對崇禎不符人性的百依百順,都證明,他雖然喜歡做實事,但並沒有把哪個東西當做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對他來說,命最大——袁崇煥的血還沒幹呢,洪承疇可不想悲壯地死去。

戰局急轉直下,洪承疇面對的是那個時代同樣優秀的戰鬥精英皇太極,並且倒霉的是人家掌握真理,並掌握權力。結果:明軍大部分人馬在戰爭中慘死,剩下一萬人被清兵包圍。一年之後,副將暗中降清,率部眾捉住洪承疇和諸將領,獻與清軍。緊接著,祖大壽投降,錦州陷落,松錦之戰以明軍大敗而告終。從此,大明王朝再也沒有力量可以跟大清國一較高下。洪承疇的命運,正如他那滑不留手的人生特色,悲喜交加,詭異婉轉:沒有戰死,沒有自殺,被活捉了。


相似關口

大明鐵腕文人,征戰10年灰心降清,獻計無數被封三等小爵位

洪承疇降清了。

消息一出,雷倒明人無數——明軍大敗也就罷了,可誰降,他洪承疇也不能降。他身居總督之位,還兼半個國防部長,這種級別的高官居然投降了敵人,太刺激了!不僅如此,這位還深受崇禎倚重,是唯一沒有被崇禎公開修理過的部下。怎麼可能?

可它真的發生了。史官說,是因為一個男人——他被皇太極的帝王魅力折服了。

當時松錦會戰被俘虜的3000將卒都被皇太極殺了,他的很多戰友、很多老部下,都血淋淋地死在他面前。人非草木,那個時候,他是準備赴死的。結果,皇太極不肯殺他,把他弄到瀋陽,安排在宮殿旁邊的三官廟裡。

時間一長,那些本能因子終於平靜了下來,他進入了人遭受重大刺激後的第二階段——冷靜期。這個時候,皇太極派來很多說客,跟他做過對手的滿人、投降了的明將等,都被他罵了回去,可此時此刻,他的做法就像是在演一場戲,還是狡詐聰慧的范文程看出了破綻,說他是不會死的,因為連同房樑上落下的灰塵都在乎的人,怎麼肯輕易赴死?

一場戲,一場正在掩飾著思考的戲。生死存亡時刻,他那現實直覺又發酵了,憑藉著十幾年文官、多年鎮壓農民軍以及跟崇禎兩次直接合作的經驗,沒有人比他更清楚明朝的現實:呼啦啦大廈將傾,並且已經到了抽根火柴棒就會倒下的地步。熟讀經史的他知道,改朝換代的時刻來了——是逆流而上,還是破除心結順流而行?

然後,皇太極來了。這個男人踏著時代的腳步,帶著睿智的笑容,明晃晃的黃色,幾乎閃了他的眼。本以為他會像崇禎一樣要演講一番慷慨激昂的大道理,卻只見這人脫下身上的貂裘,蹲下身子,披在他身上,平和地問:「先生冷嗎?」

另外一個做過他主子的男人崇禎,很信任他,很賞識他,很器重他,給他很多權柄,給他很高的官階,但同時,也很懷疑他,很折騰他。在歷史的逆流中,他走得艱難,卻也盡自己全力輔佐過,努力過,可是架不住對方沒完沒了的搗亂。帝王恩義,是靠著三明治式的忍耐和他毫無怨言的乖順構成的。而這毫無怨言,只是因為,他跟那個主子,從頭到尾都沒有真的親近過,甚至沒有心理上的跪拜過。

而眼前這個男人,論兵法謀略,論手段方式,論心胸視野都是崇禎無法企及的。他盯著皇太極,久久地,似乎過了一個世紀那麼長。男人之間的,非基友,不耽美,卻是惺惺相惜,一個時代里,同一個治國安天下跑道上的順流而行的同伴。

11歲,其實已經成為讀書人的他,毅然接過了母親手裡的豆腐乾,跑到鎮上最著名的學館前,扯開嗓子高喊:「賣豆腐乾嘍—」

49歲,已經是明朝重臣的他,接過了清國皇帝的橄欖枝,跪倒在明晃晃的崇德宮前:「臣坐困松山城內,糗糧罄絕,人皆相食,城破被擒,自分應死。蒙皇上矜憐不殺而恩養之……」

我們的生命,總在相同的模式里,被突破。

回不去了

1644年,南明弘光政權派使團來北京議和,希望「劃江而治」。當然,最好的是清兵仿照唐朝借回紇兵的故事,趕走內賊李自成後劫掠一頓回老窩——這個期望跟清國部分親貴不謀而合,但是多爾袞並不小家子氣,清朝核心集團更非池中之物,從皇太極開始,這個在東北崛起的政權就在為一統天下做準備,怎麼可能輕易放棄?

因此,這是一場註定毫無結果的和談,但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天國」使臣,還在躊躇滿志地琢磨怎麼糊弄對方,這個時候,他們見到了兩個漢人。

一個是剛剛投降清國的明朝內閣大學士馮銓,一個則是已經投降多年的明朝總督洪承疇。

馮銓態度不可一世,對他們厲聲呵斥,說他們不自量力,強求清政權派人出郊迎接,並待之以上國禮儀。剛剛投靠了新主,這位閹黨領袖便沒有一點心理障礙地翻臉無情,可洪承疇正好相反,他「似有不安之色,含涕欲墮,謝陛時而夷帽,時而南冠,默然忸怩……」

不忘舊朝?但現在這個局面,就是他造成的啊—

歷史車輪迴滾到兩年前,他所臣服的皇太極暴亡,皇九子福臨繼位,叔父多爾袞輔政。此時此刻,關內的大明王朝也以摧枯拉朽之勢崩塌,徹底攻取大明的時機已經來臨,多爾袞問政,他出的主意是火中取栗。

彼時,李自成建立大順,破北京,崇禎煤山自殺,本來很有王者氣象的軍隊卻突然失控。所謂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成功之後,心理膨脹,農民軍在京城裡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慾望一旦開頭,是剎不住的。

本來對鎮守山海關、手握三萬遼東鐵騎的吳三桂應該以撫為主,李自成也派人去勸降,甚至吳三桂也準備降了,已經交了印,帶著人走在回京的路上了,突然接到了噩耗:他的父親,跟其他明朝官員一樣被抓到宮裡拷打,被逼著交贖銀,而他的愛妾陳圓圓,居然被李自成的將領霸佔了……吳三桂火速回山海關,重掌軍權,對峙之態立現。

李自成還以為自己依然戰無不勝,因此帶著20萬人,浩浩蕩蕩地去征伐吳三桂。吳三桂只有三萬人,怎麼打?他準備向關外借兵,給多爾袞的信寫得慷慨大義、感人肺腑,可是多爾袞不傻,三方博弈,拼的是耐心。多爾袞的耐心有的是。

但李自成沒有。他急於打敗吳三桂回去當皇帝,因此他發動進攻了,攻勢凌厲,以多壓少,榨取了吳三桂最後的耐心。吳三桂給多爾袞的求救信終於轉向,從借兵變投降。多爾袞笑了——一片石,風沙大作,在農民軍與遼兵難解難分時,清軍突然衝殺過來,遼兵士氣大振,農民軍措手不及。一戰,天下定。

這樣的大轉折里,洪承疇就站在多爾袞的身邊。歷史的洪流把他衝到了最前鋒,他跟著多爾袞入關,建議多爾袞實行德政、安定民心,仿照明制,建立起完整的官僚運作體系。治國平天下的願望,居然以這樣的方式成全!

所以,當他看到依然做夢的南明使團,看著舊朝身影,突然憶起崇禎對自己的「好」。只是,造化弄人,再也回不去了。


只好放下

大明鐵腕文人,征戰10年灰心降清,獻計無數被封三等小爵位

1645年,清兵南下。本來十分順利,因為明朝統治的根基已經腐爛。在老百姓看來,雖然金鑾殿上的皇帝變了,但只要自己的生活沒有受到干擾,姓朱、姓滿又有什麼區別?但是剃頭令嚴厲執行後,一切都不同了,民眾終於意識到,滿人不僅要求自己服從,還要變我風俗、毀我文化,於是熱血者振臂一呼,應者雲集,抗清運動此起彼伏,如火如荼。

這樣一個政策,讓清兵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統治者卻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其根源就在於滿洲統治者一直以來的心結,那就是既要保持滿族對漢族的統治,又要務使自己不被漢族同化。換言之,決不重蹈先輩們的覆轍。

面對南方兵火燎原的局面,洪承疇被推了出來。

無論是真正的抗清鬥士,還是對新朝不服氣的遺民,大家在洪承疇這樣一個尷尬人面前不約而同地找到了道德制高點,彷彿一瞬間,自己就崇高偉大光輝,而文韜武略能力一流的大人物,卻無限猥瑣下去。

洪承疇早年的門生,一位叫金正希的士子到南京拜見,提出「有篇文章請老師指點指點」,洪承疇讓他讀來聽,結果他大聲朗誦的竟是《崇禎皇帝御制悼洪經略文》;還有人悄悄在洪家府門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暗喻「忘八無恥」……

一場道德討伐的狂歡里,眾人興緻勃勃地要圍觀這位深受明朝重恩的人物如何在夾縫裡受盡心理折磨時,卻什麼也沒看見。洪承疇既沒有因此勃然大怒亂殺人,也沒有慷慨激昂對清朝表忠心,而是按照以撫為主的江南政策,他能保的一定保住,保不住的,只能按照詔令殺死。不過分,也不激蕩,更不保守,客觀冷靜,實事求是,圍觀無趣。

結果卻是什麼也沒有,誰也沒有得到該有的心理快感,連同史官都沒得到。此時的洪承疇,已經度過了「人生若只如初見」的傷感期。在眾人無法理解的忠義轉身里,他早在街頭賣豆腐乾的勇氣里種下因子,他只循自己的路向前走,不論是明還是清,不論是忠還是奸,他已經選了,已經走了,別無退路,只好放下。

苦笑罷了

大明鐵腕文人,征戰10年灰心降清,獻計無數被封三等小爵位

放下之後的洪承疇,是否就能在嚴密的權力等級里找到自主之路呢?

順治十年(1653年),在順治的支持下,洪承疇再次被委以重任,經營不太平的湖北、湖南、廣西、雲南、貴州五省。

面對鋪天蓋地的抗清浪潮,面對同是英雄豪傑的對手,洪承疇開出了政治上「廣示招徠」的藥方,認為「賊之脅從數多,不招撫必不能平賊」,堅持「以守為戰,相機進取」的方針。清初朝廷都是採取速戰速決的方式,但是因為沒有太多兵力把守,民心不附,因此很多地方都是得而復失,不過空耗兵力罷了。而他的法子是利用抗清勢力的內部矛盾,等待時機招降進剿,但是跟當年松錦之戰一樣,需要「時間」這個藥引。

三明治又來了,只不過這次是站在歷史的順流里。順治這個皇帝雖然在歷史上以情痴出名,可事實上卻是個比崇禎更稱職的皇帝,他摒棄朝廷內的反對意見,力挺洪承疇的方針政策。就這樣,一天又一天,N多抗清勢力被洪氏化骨綿掌化掉,有的進入他的幕府做了幕僚,有的被他推薦到朝廷做了官,有的放下武器隱居山林,只是最大的兩股勢力還沒有頭緒。可一晃,三年過去了。

皇帝的耐心還剩下多少?朝廷上多少奏摺都在批評他的保守政策,催他速戰速決,各種推測紛至沓來,有的說他玩忽職守,有的說他懷有異心。他呢,手握重兵,卻按兵不動,只一味跟皇帝要錢要糧,而「時機」能撐多久呢?

到最後,洪承疇自己都等不了了,這是個比松錦之戰更令人絕望的三明治。那時候順從朝議,即使輸了,崇禎也許不會怎麼怪他;可這次如果輸了,即使順治饒了他,那些滿族親貴也不會放過他。說到底,他不過是個投降的漢人,是個「外人」,他知道,他老了,扛不動了,何況清廷對於他,何嘗不是個比明朝更「外」的主子?

順治十六年,洪承疇告病請辭。

順治答應了。可命運太會開玩笑,就在他打包的時候,盼望已久的一股勢力投降,招撫政策大獲成功,事態的發展果然如他所料。朝廷立刻命他原地留守,繼續經營,他也表示願意繼續「振勵精神,勉圖竭厥,慎始如終」。可他在順治面前的「忠直」形象受損——皇帝意識到這位兢兢業業的臣子,也不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直臣,到了關鍵時刻,也是有自保之心的,他是人才,但太狡猾。

五省經略,在他「日間接見文武將吏,出入親近兵民,工夫有限,庶事無窮」,以至於「本章機務不得不於起更、更盡或五更既起,燃燈繼暮,殫盡心目,方可不致遲誤」的辛勞中,大獲成功。功成名就,本來該享受尊榮了,誰知賞識他的順治很快於正月病逝,康熙小皇帝繼位,朝廷則由滿族四大臣攝政,五月,他請求退休。

朝廷很快同意了,並給出他一生功業的評定。本來順治是要給他「功成之日,優加爵賞」的,但是沒來得及加就死了。朝廷里他沒有任何依附,攝政大臣本來就瞧不起他一個漢臣,更不同意他那些「以守為戰」的慢政策,沒有後台撐腰,他只得了個三等輕車都尉的小爵,與那浩大的功勞相比,他只有苦笑。

或許他這一生,也不過只落得個「苦笑」罷了,雖然,在現實作為里,他是個再好不過的好官,好臣子—

清廉:回京之後想接福建老家的母親、妻子來京,作為大學士,連路費都出不起……

愛民:無論是鎮壓農民軍之後,還是經營江南或者五省之後,他以安民為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

勤政:明朝,剿匪時,雖然他工作地點的旁邊就是自己的家,可是十幾年之間,他只回過三次;清朝,兢兢業業,60多歲的人,累得眼睛都看不見了。

薦賢:他給清廷推薦了無數有用之才,而這裡面沒有一個是他的私親。

不黨:無論在清在明,他都不依附任何黨派,也不參與沒完沒了的人事紛爭,他只做事。

可這樣一個人,清廷只給予他三等輕車都尉的小爵位,歷史記住的只是「貳臣」兩個字,民間只記住他「大漢奸」的名號和他與庄妃不得不說的桃色八卦……

良臣擇主而事,對於洪承疇而言,在嚴絲合縫的權力等級下,妄圖憑一己之力對抗那千百年來安身立命的精神傳統,力圖闖出一條治國平天下的另類之途,最終也只有苦笑罷了。

康熙四年(1665年),這隻沒有落腳點的飛鳥,寂寞地離開人間。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君子心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四千里國土被霸佔,皇帝都放棄了,他孤軍奮戰18年,一舉奪回

三書六禮,十里紅妝,看古代女子出嫁究竟有多風光

天啟帝死前留下兩條遺言,崇禎聽了一條,徹底推翻了另一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個小車夫,想喝羊湯被無情拒絕,次日做一事全軍大潰敗
這個高官痴迷羊肉,毒舌李鴻章說了兩句話,他氣得再也不吃了
將軍力爭上戰場,上陣沒幾天,他騎騾子逃亡千里,果斷轉行當道士
為討好香妃,乾隆做了一個決定,導致了一場持續半年的血腥民變
小國使者來唐,唐玄宗對他撒了一個謊,被泄露後引發多國戰爭

TAG: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