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信過的斷奶謠言:看看你有沒有掉坑裡?
天氣漸漸有了轉涼的苗頭,很多媽媽就把給孩子斷奶提上日程——不都說斷奶要再不熱不冷的日子嗎?
其實,斷奶這件事吧,一直以來都有形形色色的說法和似是而非的「依據」。
這就來看看「那些年我們信過的斷奶謠言」,媽媽們可別掉坑裡哦~
謠言1:來例假了,就要斷奶
來月經後,奶水就沒有營養了,必須給寶寶斷奶!
吃了來月經後的奶,對寶寶身體不利!
「例假有毒論」相信很多媽媽都聽過,而且還有不少人信以為真,可這是大錯特錯的!
有些媽媽在來例假期間確實會有母乳量減少的情況發生,奶水中所含蛋白質及脂肪的質量也稍有變化,但這只是暫時的,而且其他營養元素不會減少,奶水的營養和之前的基本沒什麼區別。
如果例假期間母乳量減少,更應該讓寶寶多吮吸,並在飲食中增加湯水、魚肉、牛奶等,奶量很快就會恢復了。
謠言2:6個月後,奶水就沒營養了
6個月之後,奶水就稀了,沒什麼營養,不如直接吃奶粉吧!
母乳餵養超過1歲,孩子會變笨!
這種說法更是空穴來風了!
6個月以後的奶水不是沒有營養了,而是寶寶的成長也需要逐漸接受其他食物。但母乳中的很多成分是寶寶所必須的,能提高寶寶的免疫力。
所以,寶寶滿6個月後,可以不再進行純母乳餵養,開始添加輔食,慢慢地從吃糊狀食物到塊狀食物,再到和大人差不多的食物,一般到2歲左右。但一歲以內主食仍然是奶,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繼續母乳餵養。
謠言3:辣椒水、萬金油塗抹乳頭來斷奶
斷奶的時候,媽媽往乳頭上塗點辣椒水、黃連水、萬金油之類的東西,寶寶嘗到怪味後,就會主動放棄吃奶了。
媽媽們自己有沒有嘗過這些東西的味道?對寶寶而言,簡直算是「酷刑」吧!萬一來個過敏什麼的,你不會擔心么?
這樣做的後果是,寶寶的確可能不會再想吃neinei了,但這些東西很容易傷害寶寶的口腔黏膜,還會讓寶寶心生恐懼而拒絕吃任何東西,影響身體發育。
媽媽採取這樣的斷奶方式,對寶寶無疑是種突然打擊,會使幼嫩的身心受到傷害,別做!
謠言4:斷奶就應該狠狠心,跟寶寶隔離
寶寶天天帶在身邊,狠不下心來斷奶,不如分開幾天,寶寶見不到媽媽會斷得快!
相信不少媽媽都這麼干過!
因為她們認為,只要自己呆在身邊,寶寶就會一直撒嬌要喝母乳,誰能受得了寶寶喝不到奶時那種撕心裂肺的哭鬧啊?只要讓媽媽跟寶寶分離個十天半個月(比如說把寶寶送到娘家或婆家),寶寶就會自然戒掉母乳了。
其實,站在年幼寶寶的立場來想一想,如此親近的媽媽竟然丟下自己玩失蹤了,怎麼能不感到莫大的恐慌?不能喝母乳已經是不小的挑戰了,而對於母乳依賴較強的寶寶,還可能產生強烈的焦慮情緒,不願吃東西,不願與人交往,煩躁不安,哭鬧劇烈,睡眠不好,甚至還會消瘦、生病……
這實在是下下策啊!
謠言5:秋天是最適合斷奶的季節
都說秋天氣候適宜,寶寶出汗少,食慾也好,容易適應食物的轉變,所以,秋天到了就可以給寶寶斷奶了。
秋天的確是斷奶的最佳季節,不過,媽媽們可別忽略了寶寶的身體狀況,如果此時寶寶有點感冒發燒,抵抗力差,消化功能不好,身體還很虛弱,這樣強制性斷奶勢必會影響寶寶身體康復,甚至加重病情。
所以,無論何時斷奶,媽媽都應該倍加關注寶寶的身體健康,如有異常現象就要及時處理。
謠言6:把奶水憋回去就能順利斷奶
想要成功斷奶,就是讓奶水變少,所以斷奶時千萬別喝湯水。
用毛巾勒住胸部,用膠布封住乳頭,把奶水憋回去。
不能從寶寶身上下手,那就從自己身上下手吧。不知道有多少媽媽信了這樣的「速效斷奶法」?可是,乳房又不是水龍頭,想關就關。
這樣做顯然違背了生理規律,而且很容易引起乳房脹痛、乳腺炎等,傷害乳房哦!
小稚說
斷奶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件大事,媽媽們切勿操之過急,一定牢記科學的斷奶方法,千萬別再用那些老掉牙的錯誤方法了!
避開特殊情況
打算斷奶時,恰逢寶寶生病、出牙,或是換保姆、搬家、旅行及媽媽要去上班等事情發生的時候,最好先不要給寶寶斷奶,否則會增大寶寶斷奶的難度。
最好先帶寶寶去兒保科做一次全面體檢,確保寶寶身體狀況良好、消化能力正常時再考慮斷奶。
逐漸減少斷奶次數
每天先給寶寶減掉一頓奶,相應增加輔食量。過一周,如果媽媽和寶寶都適應得不錯,就可再減去一頓奶,同時加大輔助食品量,逐漸向斷奶過渡。
先減白天再減夜晚
斷奶最好從白天那頓奶開始減,因為白天有很多吸引寶寶的事情,而早晨和晚上,寶寶卻會特別依戀媽媽。
多花一些時間來陪伴寶寶
不要對寶寶避而遠之!相反的,斷奶時,媽媽要對寶寶格外關心和照料,並多花一些時間來陪伴他們,讓寶寶有足夠的安全感。
寶寶爸爸也應該參與到斷奶中來
爸爸同樣是寶寶最親密的家庭成員之一,所以,準備斷奶的時候,不妨讓他也上陣,哄寶寶睡覺,寶寶晚上醒來的時候讓爸爸去抱抱他。這樣可以緩解媽媽的壓力,也會轉移寶寶對媽媽的依賴,還有利於增強父子之間的關係哦!
※李嘉欣生下百億家產繼承人,卻捨不得讓他讀國際學校!
※麵粉裹傷給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燒燙傷正確的應對方法在這裡
TAG:稚趣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