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滿族傳統服飾中的帽子

滿族傳統服飾中的帽子

內容摘要:清初,戴花翎還不是品級標誌,而是作為皇帝特殊的賞賜,象徵榮譽。順治十八年方定製:親王、郡王、貝勒不戴花翎,貝子、圖倫額附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附戴雙眼花翎,五品以上官員戴單眼花翎,六品官員以下戴無眼藍翎。從而,花翎有了標誌品秩的作用,但仍作為朝廷的特殊獎品,賞給建功立業者。

帽子

帽子,滿語稱「瑪哈」。因滿族沒有「二十始冠」之說,所以滿族男子不分長幼,一年四季都戴帽子。《建州聞見錄》記載,赫圖阿拉的女真人所戴的帽子「寒暖異別,夏則以草結成……冬則以毛皮為之」,而且「頂上皆加以紅毛一團為飾」,因此有暖帽、涼帽之分。同時,清代士大夫燕居時,承襲明代「西瓜拉帽」,並加以改進,形成「瓜皮帽」,後在民間流行。婦女喜戴似男暖帽的「坤秋」,老年婦女喜戴「腦包」。「頂戴花翎」是清代特有的標誌品秩的官帽。

暖 帽

暖帽,秋冬時戴的禮帽。一種用緞子、呢絨或氈子做成的圓形帽子,周圍捲起約二寸寬的帽檐。帽檐為上仰形,可按居地的天氣涼暖分別鑲以毛皮、呢子或青絨。檐上鑲的皮子,貴者多用貂、水獺皮,貧者多用青鼠、狍皮。後世滿族在禮帽上綴以紅纓,是對女真古俗的承襲。清入關後,僅官兵帽上帶紅纓。

涼 帽

涼帽,春夏時戴的禮帽。無檐,形似東北蓋醬缸的醬斗篷,為「」形,有人形容它為「覆釜」。多用草編成。

瓜皮帽

瓜皮帽,也叫「便帽」、「小帽」,由明代演變而來。《三才圖會?帽子》載:「帽者,冒也。用帛六瓣縫成之。其制類古皮弁,特縫間少玉石耳。此為齊民之服。」清士大夫燕居時多戴此帽,後民間逐漸流行。瓜皮帽是最常用的,老少皆宜。冬春一般以黑素緞為面,夏秋多用黑實紗為面,顏色和紋飾常與身穿袍褂配套。這種帽子的形狀,為六瓣縫合而成,上銳下寬,底邊上有的鑲以一寸小檐,有的無檐,用織金緞包個窄邊。在帽頂上綴一個絲絨結成的「大疙瘩」,俗稱「算盤結」,黑紅不等。在帽檐靠下的地方正中,有用珍珠、美玉、翡翠、瑪瑙、貓花眼等寶石或用燒藍、玻璃、銀片製成的帽石,這是滿族先民靈石崇拜的遺風。

坤秋與腦包

坤秋是滿族婦女秋冬所戴的帽子。式樣與男子暖帽相似,帽檐上仰,帽頂多用紅、藍、紫或絳色緞子作面,頂上蓋花用刺繡或挖雲或平金銀為裝飾,再釘上兩條二尺多長、上窄下寬角銳的飄帶。有的飄帶的銳角尖上,還釘有各色的絲線穗作為裝飾。

腦包是一種中間寬兩頭窄的長條帶子,上鑲素邊,中間綉以素花,圍在額上,既能防止頭髮紊亂,又能擋風寒。《紅樓夢》中,賈母平時額頭上常常戴有腦包。

頂戴、花翎

「頂戴、花翎」是清代特有的官員品秩的標誌,是滿族先民佩石插翎古俗的演化。

頂戴,俗稱「頂子」,是指貴族、官員所戴冠頂鑲嵌的寶石。清《會典》規定,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陽文鏤花金,九品用陰文鏤花金。無頂戴即為無品級,俗稱「未入流」。

雍正、乾隆朝後,逐漸用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寶石,素金頂也被黃銅所代替。

今天人們常說「以人血染紅頂子」,即是指用別人的鮮血來換高官厚祿。在清朝,當革去官職時,首先是摘去頂戴花翎,而一、二品高官是紅頂戴。

花翎,是指帶「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眼」,即像眼睛一樣的彩色斑紋,可分為單眼、雙眼和三眼花翎。藍翎,是指的羽毛。戴時,將花翎和藍翎根捆紮在一起,插在「翎管」中,系在朝冠或吉服冠的頂子上,因與頂子相連,所以統稱「頂戴花翎」。

清初,戴花翎還不是品級標誌,而是作為皇帝特殊的賞賜,象徵榮譽。順治十八年方定製:親王、郡王、貝勒不戴花翎,貝子、圖倫額附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附戴雙眼花翎,五品以上官員戴單眼花翎,六品官員以下戴無眼藍翎。從而,花翎有了標誌品秩的作用,但仍作為朝廷的特殊獎品,賞給建功立業者。

頂戴花翎不僅是權力的象徵,也是榮譽和社會地位的標誌。實際上,它是滿族先民佩石插翎古俗的演化。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後金之前建州衛活動與完顏部大事記
怎麼用滿語自我介紹?
東北方言「拉」字頭
滿族人的稱謂
當這些河流名稱回歸滿語原義,畫風突變(一)吉林人常識,長白山必看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