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我本苦逼,風流乃是天時地利的迷信
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應天府舉行鄉試,考試前,幾個關係不錯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吃飯喝酒,酒酣之際,情緒也跟著高漲,其中一位年輕人口出狂言:「今科解元,捨我其誰?」
說這句話的人正是唐寅,伯虎兄,這一年他二十九,酒桌上的其他三個人分別是祝枝山、文徽明、徐禎卿,他們四個人被稱為「江南四大才子」。
事實證明,他沒有吹牛,在這次鄉試中,唐寅確確實實考了第一名,稱之為「解元」
高中解元,唐寅大受稱讚,其實考第一,對唐寅來說真不是第一次,十三年前,十六歲的唐寅考上了蘇州府學,錄為生員第一,府學錄取生員通常是百里挑一,一時,唐寅名聲大竄,城裡的一些大人物也來找他了,其中一個叫祝枝山,大他十歲,出自名門, 才學超邁,家族顯赫,在蘇州城裡數一數二,想結交他的人多的數都數不清,然而當祝枝山錦袍寶馬的造訪唐家時,傲氣的唐寅卻屢次拒之門外。
什麼原因呢?恐怕是門第懸殊,明代成化六年(1470),唐寅出生蘇州閶門,蘇州自古繁華,水泊錦秀之地,玉米蠶絲之鄉,唐寅的父親於閶門的熱鬧繁華處開了一家小酒館,生意蠻好。但士農工商的秩序綿延幾千年,加上明代工商賦稅極重,小商家做大談何容易。
所以要想覓得一個好出路,還是得用功讀書考取功名,做官才有大出息,儘管唐寅從小性聰慧、天賦高,但面對蘇州城裡的豪門官宦子弟,還是無端生出了幾分自卑與怯懦心理,無奈祝公子幾次造訪,唐寅才最終敞開蓬門。從此,開始了長達一生的友誼。
不久,書畫俱佳的宋徽明和徐禎卿也加入了進來,合稱江南四才子。
幾個大才子裘馬輕狂,眉飛色舞,常聚在一起吟、唱、喝,豪言氣壯,野肆縱情,於是有了開篇我們講到的一幕。
預言成真,唐解元三個字不脛而走,大才子憋了若干年,終於意氣風發,榮歸故里,從南京回到蘇州,回到熟悉的小酒館,一路上激蕩的心在臨近小酒館的那一刻平復了,此刻,他很想告訴父親,兒子考了第一,老人卻不可能聽到了,不禁悲從中來,往事如風。
十多年前,他還是個樂觀開朗的小伙,父親忙裡忙外的招呼各類客人,儘管唐寅是長子,父親卻從不讓唐寅幫廚和跑堂,只笑意盈盈的對他說:「你且只管好好讀書」。父親給了他極大的學習和玩耍空間,酒家臨河,到處堪搖櫓,小樓望月,街巷通宵不絕人,穿戴各異的食客走一波來一波,唐寅就是在這種混亂而又生機勃勃的環境中長大。
十九歲時,父親給她娶了官宦人家的女兒徐氏為妻,妻子賢淑,也能讀懂他的詩,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然而好景不長,死神接踵而至,先是父親、妹妹、再母親、妻子,短短兩三年四位親人相繼離開,唐寅哭的催肝裂脾,他經常一個人跑到郊外長歌當哭。《白髮》云:
「愴然百感興,雨泣忽成悲」
唐寅身邊唯一的親人只剩下弟弟,春去秋來,一晃近十年快過去了,如今,莫大的榮譽只能同弟弟分享了:「等我做了官,你就不用開店了。」
弟弟一家聽了自是歡喜。
次年(1499),唐寅進京趕考,京城三月的會試舉之於禮部,稱春闈。各地前來趕考的考生密密麻麻,而此時已名滿天下的唐寅在眾考生中是明星般閃亮級別的人物,當年只是府學第一,都惹得蘇州的大名鼎鼎祝公子屈尊造訪,而今,高中解元的他更是粉絲無數,其中最狂熱最別有用心的一位是—徐經。
徐經,江陰人,是唐寅的同科舉人,對唐伯虎表示十分崇拜,當即表示願意報銷路上的所有費用,只求與偶像同行。
唐寅答應了,徐經這個人並不出名,他雖不才,卻很有錢,有錢好啊,兩人一路逍遙的到了京城。
考試那一天,唐寅依然是神清氣爽,一臉自信的離開考場,同他一樣信心十足的還有徐經。
從考完那一天起,唐寅就開始為殿試做準備,他相信自己考上進士是鐵板釘釘的事情,然而金榜無名,牢獄有號。他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
這一年的考試中,考官出了一道讓人十分費解的題目,只有兩個人交出了完美答案,一個是唐伯虎,另一個就是徐經。
按徐經的才學。能做出來的可能性著實不大,比較靠譜的答案是徐經事先買通考題,請唐寅代筆,唐寅不知各中隱情,一蹴而就,徐經背誦後,在考場發揮。考完沒兜住,不小心向別人透漏自己與宋總裁的特殊關係,於是被人告發打入大牢,連同唐寅。
還有一種說法是唐寅不諳世故,愛發狂言的毛病又犯了,一次宴會上,正當大家猜今年誰能夠奪得會員,唐伯虎又意氣風發的說出了一句:「諸位不要爭了,我必是今科會元」
這可不必在南京的四位貼心好友,有人揣測唐寅的自信另有蹊蹺,一定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於是有人向上揭發。
不管是何種原因,總之唐寅不可避免的受了牢獄之災。
獄中情形不妙,挨打受辱難免,獄卒專愛攻擊細皮嫩肉,犯人又打犯人…….唐寅身心備受煎熬。後來他終身不提在北京蹲大牢的事。
半年多,唐寅出獄回蘇州,而立之年的唐伯虎耷拉著腦袋。
家中一片破敗,小酒店食客驟減,原先笑臉相迎的鄉親已經換了面孔,除了藐視還是藐視,街上的潑皮嘲笑:「唐解元咋不狂了,咋耷眼了,撿個銅元,買一塊燒餅吃兩天!」他的老婆非但不體諒他,還時常惡語相向:我清清白白一婦人,嫁給你這大牢漢,倒霉鬼,蠟槍頭,那世造的孽…….
蘇州的市井婦人,軟語罵人厲害,有時搬個小板凳坐著能罵一天,唐伯虎一怒之下寫了休書,婦人當天溜之大吉。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唐伯虎絕望了,他不再相信聖賢之言,也不再寒窗苦讀,從此他開始一葉扁舟遠江湖,浙江、江蘇、江西、湖南、福建、遊蹤不知幾萬里。
蓬勃的野地,經年的漫遊,寸寸貼近山水肌膚,每一個人細胞都向自然敞開,睡雜草,看星月,一覺醒來,渾身沐浴神的光輝,正如唐寅自己的偶像蘇東坡說「誰能伴我田間飲?醉倒唯有支頭磚?」真是帥呆了!
就這樣窮遊了幾年,靠給人作畫題詩賺幾個飯錢填飽肚子,唐寅三十六歲那年,又回到了蘇州城。
唐伯虎回蘇州幹啥呢?他將作何營生,子承父業再開家小酒館?非也非也,大才子醞釀了一個驚世核俗的大動作,在蘇州城的北郊造一座桃花塢,向世人拋出了風流的符號。唐寅自稱「桃花庵主」,作《桃花庵歌》云: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桃花塢景色清幽,三月桃花開,艷光照人,花香襲人, 唐寅讀書灌園,吟詩賣畫。「客嘗滿座,映照江左」,桃花塢攏集了蘇州名士、桃面艷妓,催生了許多佳作和傳說。唐伯虎的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稱號也是從這裡開始傳揚的。
桃花塢十幾年,藝術的激情與男女戀情雙雙高漲,此間,唐寅獨身幾年,後來娶的沈九娘系蘇州脫籍的官妓,還大宴賓客,把全城的道家學子氣的吹鬍子瞪眼。
桃花塢成了道家學飽受攻擊的對象,有一年仲夏,出事了。
究其原因,是因為唐寅裸體見了一位權豪,這事被一些酸儒老秀才拿來大做文章,上書官府,七月天的一個下午,捕快衙役傾巢而出,直奔桃花塢,衙役敲門入雷搗,唐寅搖著扇子開了門,有個童子從後門溜走,疾走蘇州城………
張通判惡聲喝問:「爾等敗壞吳中風俗,白天裸體成何體統?」
唐寅笑道:「大毒日頭底下,自己家裡裸體,犯了哪條王法?」
說罷,就要抄家封桃花塢。
唐寅一聲清嘯:「狗官休要猖狂,援兵來也。」
來人正是蘇州城裡有堅實後台的祝枝山,一番口舌爭鬥後,桃花塢大獲全勝。
唐寅本以為這輩子都與官場無緣了,承想,半路殺出個寧王來 ,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唐伯虎接到寧王朱宸濠的邀請,一度很高興,以為自己時來運轉遇到明主,正準備大顯身手的時候,發現有點不對勁,他的領導寧王總是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土匪流氓接觸,而且囤積了很多糧草、兵器….怕不是要造反吧?
唐伯虎清醒了,驚出一身冷汗,必須走人,但怎麼走?無端告辭性命難保。
四十九歲的唐伯虎面對著生命威脅,又一次迸發了智慧的火花,他決定學習先輩——裝瘋
於是開始有步驟的裝瘋,狂飲狂書狂吟,與青睞她的寧王府貴婦人廝摟擁抱,光著身子四處走,看見大姑娘就上前傻笑,還經常高呼口號:「我是寧王府的貴客!」
他這一搞,整個南昌城都不得安寧,許多人紛紛出來看熱鬧,算是把朱宸濠的面子丟光了,他氣急敗壞,連忙下令趕緊把這位大爺送回蘇州,別在這丟人現眼。
唐伯虎得以出府口,脫虎口……
回到蘇州城羞愧鬱悶,大病一場。這一年受到的沉重打擊,不減當年京城入獄。
屈指算來,一生三次大落差,身心奮力去抵擋。
調整好情緒,唐寅臉上漸漸有了一種沉靜的光景,古樸的畫筆,新添了禪意,題詩《抱琴圖》:
「抱琴歸去碧山空,一路松聲兩腋風」
唐寅的沉靜是有感染力的,閱盡宇宙喧囂,遁跡山林而傾聽人世,催生出了藝術強對流的張力,他的詩詞書畫不拘於規則,特別是他畫的人物仕女圖別有意蘊,被認為三百年中無人可望其項背。
藝術朝著巔峰期,身體的狀況卻在下滑,嘉靖二年(1524)十二月,他一病不起,寫下絕命詩:
一日兼做兩日狂,已過三萬六千場。
他年新識如想問,只當漂流在異鄉。
唐寅享年54歲,這位中國文化歷史上天才結束了自己忐忑的一生,永遠歸於沉寂。
但他的名字不會歸於沉寂,在電視上會看到關於唐伯虎的影視劇,香港人拍的唐伯虎,一味的嬉皮笑臉,講他如何智斗奸臣,如何抱的美人歸,這些情節大都十分搞笑,可我的腦海總是浮現著那個真實失意的唐伯虎。
嬉皮笑臉乃是淺表性的產物。唐寅不類此,風流背後有心酸,有焦慮,有孤憤,誰去細看唐寅的眼淚和疼痛?那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那個懷才不遇的中年人,那個心灰意冷的老人,二十歲始遭家庭一連串凶事,三十歲,蒙冤,挨打,受辱,四十歲……五十歲……那個痛苦掙扎無比絕望的靈魂。
只有那首桃花歌依舊在訴說著他的心事: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縈繞千載,從未離去。
※儒學的轉型和文學的解構
※教師節《師道》全文,難得一見
※毛澤東郭沫若《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唱和詩索隱
※淺論李清照在詞史的地位
※《費城風雲》讀書筆記:所有的政府,都建立在妥協和交換的基礎之上
TAG:白玉蟬書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