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以此國寶的銘文給它命名,幾十年後人們發現他好像認錯字了
水書與甲骨文、金文的對比
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介紹我們兄弟民族——水族仍在使用疑似夏朝文字,他們的文字也被稱為「反書」,因為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文字的形體與甲骨文經常呈左右鏡像或者上下顛倒的關係。
後母戊鼎
國寶改名
其實在漢字定型之前,我們老祖宗寫字的時候還是比較「隨意」的,就像甲骨文的書寫順序有的從右到左,有的從左到右,甚至有的是從下到上,這就給後世考古研究帶來了一個麻煩。比如我們的國家禁止出國(境)展覽的一級文物「司母戊鼎」,它的名字已經被叫了幾十年,但是最近幾年改名了,現在它叫「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
鎮國之寶
後母戊鼎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它出土之後久經磨難,直到1946年6月才被收入當時的南京中央博物館。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被人們譽為「鎮國之寶」,正是由於它太過奇特與罕見,幾十年來一直吸引很多專家進行研究。
鼎上的銘文
司?後?
後母戊鼎出土之後,著名學者郭沫若根據鼎上的三字銘文,給它取名為「司母戊鼎」,並且解釋說司就是祭祀的意思,司母戊即「祭祀母親戊」。這個名字一直沿用了幾十年,甚至歷史課本中也都是這麼定的。但是就像當年郭沫若認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應該解釋為「越王邵滑自作用劍」一樣,很多人認為「司母戊」的正確解讀應該是「後母戊」。
司母辛鼎及其銘文
旁證
這件事的爭議一直存在,直到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一件青銅器,它與後母戊鼎的形制、紋理、銘文都非常相似,而史書中對婦好有明確的記載,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墓中出土的鼎便定名為「後母辛鼎」。在考古現場進行分析後,專家認為「母辛」和「母戊」應該都是武丁的妻子,這兩個鼎也都是武丁的兒子為了紀念她們而鑄造的。鼎在商周時期都是「別上下,明貴賤」的一種重要禮器,後母戊鼎的體積是後母辛鼎的兩倍,重量的六倍,這就表明「母戊」的地位要比「母辛」高很多,但至少也應該是武丁的王后。於是,「司母戊」的叫法肯定就是有問題的了。
後母戊鼎簡介
定論
從我們現代漢字的角度推測,鼎上的銘文確實更像是「司」字,但是結合商朝的歷史背景、漢字的演變以及後面的考古發現,還是稱它為「後母戊鼎」更合適。所以,叫了幾十年的「司母戊鼎」在2011年已經正式改名了!
※秦始皇統一之前,六國的文字差別有多大?真的互相不認識嗎?
※他是題字最少的皇帝之一,但他寫的一個字你見了肯定會喜歡!
※古人的通假字,真的都是給自己寫錯別字找理由嗎?
※雖然只有28個字,卻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書」,至今無人能解!
※方塊壯字曾經在壯族同胞中使用一千多年,現在怎麼不用了呢?
TAG:國史通論 |